2021年福建省卫生村[25]
961、鸟关村
  河市镇鸟关村在乡驻地东北向5.5公里,东至惠安,西至山边村,南与惠安交界,北至新告村,位于河市北部山顶村。本村坐落东与惠安交界,西与新告溪东交界约3公里,南与惠安交界,北与新告村约4公里,距乡镇约8公里。原是鸟关因音化叫了关,以村命名,故名为鸟关村。1961年团体体制下放,即由山边大队,划出本大队,村委会驻地在后洋。有鸟关、草坂、顶辽、后洋四个自然村。人口全村人口559人,154户,4个村民小组,
962、海滨村
  海滨村简介【经济社会】海滨村区域面积为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5亩,辖两个自然村,即埕边自然村与崇福自然村。下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70户1200余人,旅居侨胞300多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海滨村以菜农经济为龙头,发展了多种经济,周边有皮革厂、雨伞厂、纺织厂等企业十多家。村民多数到工厂就业,出租房比比皆是,村内有海滨超市、菜市、酒家等商店经济收入大幅度增长,村民年人均收入数千余元,大大地
963、凤山村
  凤山村,处泉港“母亲河”坝头溪中游地带,涂山公路沿村而过,泉肖铁路横穿本村的坝头洋。全村1400多户,人口5000多人,耕地面积1000亩。全村共有党员134人,村两委干部8人,村民代表60人,设8个责任片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盛产水稻、甘茹、花生和多种农作物。坝头中学和前黄镇学区,前黄镇坝头中心小学、坝头中心幼儿园在本辖区内,域内有坝头连氏家庙、龙凤宫、青狮古洞三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凤宫民俗
964、土坑村
  土坑村地处泉港区后龙镇中部,东邻碧霞湾、南毗福炼生活区、北与南铺镇接壤,面积约1.6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多人。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泉港区革命老区据点村之一。土坑山川水丽,气脉纡舒,世代蕃衍旺盛,地灵人杰,村内共有古民居27座,但倒塌毁坏近半,现保存较完好的古大厝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古民居雕塑繁多: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
965、松园村
  松园村委会位于涂岭镇的中部,西与小坝村交界,东与路打村,南与前欧村,北与涂岭村。松园村处于涂岭镇的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怡人,呈出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福厦公路、福厦高速公路,福厦高速铁路均穿村而过。全村共九个自然村,十二个村民小组,820多户人家,总人口:3200多人,耕地面积1000多亩,山地面积3000多亩,村两委干部7名,党员82名。教育设施比较完善,村辖区内有两所学校:泉港六
966、凤翔村
  南埔镇凤翔村位于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和湄洲湾氯碱公司两大石化企业之间,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6500人,包括院前、二社、伍社、埕头、南埔头、麦厝、文坂等7个自然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地处泉五中路中段的”咽喉之地“。区域内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实现各自然点水泥路硬化,路灯覆盖率占全村道路面积的80%。村内风景别致,近年来响应区委政府的号召:开展房屋前后植树,以形成一定规模!
967、玉湖村
  村落历史渊源:以陈氏村民祖居地丁号“玉湖”命名。古时此地有座毓英亭,后来陈氏村民迁此,建居在亭之西侧,故称东亭。村落姓氏:全村以陈姓为主。文化教育:界山镇唯一的一所完中设在村内,玉湖中心小学是界山镇中心小学。
968、湖厝村
  湖厝村距金井镇政府驻地5公里,位于围头半岛南端,辖湖厝、西头、岑下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湖厝宝莲培幼楼,全村462户,总人口1721人,现有耕地616亩。有海洋捕捞、农作物有甘薯、花生,经济作特有西瓜、蔬菜。村有服装厂、塑料厂、五金厂,有侨建玉湖小学、接待室,古迹有许真人故居,许氏泮公陵园(安葬许氏瑶林开基二世祖墓),两外古迹属市文物保护。交通十分便捷,省道308线从村中穿过。联系方式 电话:05
969、塘头村
  塘头村是宋朝末年源自青阳梅山蔡厝祠堂,开拓者蔡日晖,育有二子,分居村中一池塘的两边,因而塘头村有上塘和下塘两个角落之分,村名亦由此而来。【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紫园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塘头大队;1961年属紫帽山农场塘头大队;1984年改紫帽镇塘头村委会。【地理概况】塘头村位于紫帽镇政府东侧,福厦公路北侧,东北依紫帽
970、浯安村
  浯安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紫帽镇政府西侧,铁灶山东侧,北邻塘头。 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紫园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浯安大队;1961年属紫帽山农场浯安大队;1984年改紫帽镇浯安村委会。 浯安村姓氏有李、陈、王,其中以李姓为最。全村人口1681人,435户。浯安村有一田,李氏以田为中心,田北为上李,田南为下李。耕地面积69亩,果林面积
971、紫湖村
  紫湖村位于泉州市区的本南部、晋江市的西北部。下辖寮内、井尾、砌田、新村四个自然村。辖区内有丰富的优质地下水资源,有紫帽对山饮料厂等多家饮用纯净水厂。我村共有户藉人口132户,共计常住人口485人。辖区在市委市政府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配套组建了妇联、民兵营、老人协会、计生协会、共青团组织等群体组织。村支部成立于1980年,村委会成立于1981年。共有两委成员5人。紫湖村地处紫帽山风景区,由于受其约
972、霞茂村
  霞茂村地处紫帽镇西北部,北紧临紫帽山体,东临泉州出口加工区,南接紫星村,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属于偏僻村庄。辖区内有泉州国联汽配、宏达陶瓷、建江汽配制造、富力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有户藉人口597户,共计常住人口2150人,暂住人口400人。辖区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配套组建了妇联、民兵营、老人协会、计生协会、共青团组织等群体组织。村总支部成立于2004
973、园坂村
  园坂村系是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紫帽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晋江市西北部,紫帽山东南山脉,距紫帽镇政府1.5公里,东北与江南前店村接壤,西北与鲤城龙岭交界,南临324国道,西与泉州市高尔夫球场交接,离泉州市区6公里处。 【地名含义】 园坂村原是一片桃园,故又名古桃园坂,桃林满山遍野美不胜收。别称横坂、古桃园坂。别 称泉州南门外苦桃园坂村。 【历史沿革】园坂村古称苦桃园坂村,因古时栽培大量的桃李果树而得名。明
974、紫星村
  【地名含义】因所辖7个自然村均位于紫帽山旁,如星罗棋布,故名“紫星”。 【历史沿革与人文】原属南安县,1961年划属紫帽山农场,1984年改为紫帽镇紫星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紫星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西北角,与南安交界。北面连接泉州出口加工区,紫溪水库位于紫星村的北侧,经紫溪流入霞茂。303县道经紫星村连接南安金星村。 【村落与居民】紫星村面积465.1713公顷,全村人口2780人,
975、龙园村
  龙园村系晋江市有名的侨乡、龙湖镇较大的行政村之一,位于晋江中南部,东滨湖泊--龙湖(龙湖镇即以次为胡名之),西边筑有500米长堤坝的水库,南邻陈店村,村前有一条小溪沟自西向东流入龙湖,北与古湖村相连,中有龙湖至英林的公路穿村落而过。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有951户,人口2762人,辖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龙园村古属晋江县南门外十七、八都,归泉州府(即今之泉州市)管辖,龙园施氏之祖先曾
976、鲁东村
  鲁东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位于晋江市南部,泉州沿海通道旁。依山靠海,距晋江市区约15公里,距施琅故居约1公里。距深沪6公里、围头万吨级码头10公里,距泉州晋江机场20公里。省道308线、大深线贯穿境内,是晋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鲁东村能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截止2008年,村落占地1千余亩,全村人口1067人,户数207户,十二个村民小组,耕地七百余亩。
977、玉溪村
  玉溪村,位于永和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横山东侧,东南临石狮至东石公路。永和至石狮公路经此。该村辖上坑边、莲塘、内厝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上坑边。据有关政府网站统计,该村有住户486户,2746人,耕地1747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等。种植香蕉。有玉溪小学。该村下属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等机构。村名来历:玉溪村故名“庚星乡”,据传,开基祖王敦本夜行至此地,正好东方启明星升起,观此地山
978、玉湖村
  玉湖村系晋江市永和镇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部,永和镇东北部,东、北与石狮毗邻,南与割山村接壤,西与后埔村为邻。现有总户数241户,总人口922人,本村大部分村民姓氏为蔡,少部分姓氏为翁。【来历(历史沿革)】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彭田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彭田乡;1959年属龙湖公社彭田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湖内大队;1980年改为玉湖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玉湖村委会。【乡村
979、塘下村
  塘下村原名南塘,元时由青阳蔡氏入迁建村。因村东西各有池塘一个,东为“塘潭”,西为“塘仔”;又因在青阳之南,故称“南塘”或“塘下”。明、清属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瑶内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马坪乡;1959年属东石公社马坪大队;1961年改属永和公社塘下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塘下村委会。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永和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东与龙湖镇交界。简易公路连接永和至英林公路
980、下官路村
  下官路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临324国道,336县道经该村与324国道相连接,九十九溪(梅溪)从该村中间贯穿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是福建陶瓷建材产品的集散地。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0多亩,下设13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4550人,1035户,旅居海外侨亲有5000多人,外来人口2000多人,党总支部现有党员80名,设梅里、桥南、桥北三个支部。 下官路
981、岭畔村
  岭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区内东北,1961年设立磁灶公社岭畔大队,后来建制改为岭畔村。东连下灶自然村,西接磁灶镇,南邻下尾自然村,北邻井边村。梅溪自西向东经村中而过,镇公路经村中南北贯通,北接324国道井边站,南连青磁市级公路,西沿梅溪北岸经磁灶镇,下官路村的水泥路面公路与环镇公路衔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联网,村距泉州市9公里,距晋江市6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境内东虎尾庵山、西二郎山、南蜘蛛
982、东山村
  东山村地处晋江市磁灶镇南部,由东山、龙林两个自然村组成,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048人,党员31名。几年来,东山村立足区位优势,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建陶市场,带动新村建设”的运作模式,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显著提高,被授予泉州市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黄小晶省长、中央纪委黄树贤副书记、中央第五巡回检查组王玉庆组长,先后莅临东山,都对东山村社会主义新
983、苏垵村
  磁灶镇苏垵村,地处晋江市磁灶镇东北部九十九溪梅溪河段、324国道南侧,一水环绕,风景绝佳,面积3平方公里。在本村将军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墓,在将军山左侧山下,则有“龙瓮堀”,其传承的手工制陶工艺素有“苏垵茶壶见火颤(音)”的美誉。苏垵村始建于宋朝中期,明清属一都,民国32年(1943年)属梅溪乡前垵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磁灶镇,1984年改磁灶镇苏垵村委会。现全村总户
984、桐林村
  桐林村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安海至官桥公路西侧,北界内坑镇立厝乡。【地名含义】相传此地多梧桐树。宋代,倡建安海东西桥的富豪黄护从泉州移来,建村于此,取梧桐系凤凰所栖之瑞树,又以“桐林”与“同人”“同仁”谐音,故有此村名。【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亲民乡桐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仁寿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桐林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
985、霞福村
  霞福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驻地东北2.7公里。东至东山公路北侧,西南与古福村接壤,村委会设霞福。简易公路接陈埭至东山公路。北临晋江,东埭刺桐大桥,西与镇政府驻地接壤,刺桐公路324复线横穿村庄东西,形成一个村庄两个村落。
986、屿崆村
  屿崆村村情概况屿崆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驻地西部,西接紫帽镇后厝街324国道,南与磁灶镇及西园街道交界。村北紧挨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道324线复线、泉三高速公路。村东新农村建设住房工程紧邻泉州市汽车建设基地。截止2010年,该村人口1774人,共434户,6个村民小组。屿崆村是革命老根据地基点村,现下辖屿崆、仕尾、上钞三个自然村,屿崆村委会设于此。屿崆村位于九十九溪下游地段,常受山洪
987、华海村
  华海村位于深沪湾南端,北临海底古森林、南接金井镇、东至坑边村、西邻华峰村,三横一纵的主干道路骨架,交通方便,全村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1089亩,林地面积达1.2平方公里,由19个自然村组成,分为1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41户,人口达3051人,支部党员54名,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达2000余人。其地理位置奇特,海拔较低,资源丰富,是全镇范围较大,人口较多,居住较分散的行政村。
988、群峰村
  群峰村位于深沪镇西北角,东与华峰、华海相邻,西与首峰及龙湖枪城相接,南与华山、浔光相望,北靠英深公路,距离晋江市区30多公里。全村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有7个自然村,分别是:灰寮、大寮、长房寮、二房寮、龙寮、湖仔寮、宿困墩。7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595人,共698户。村内有中小企业30余家,农业用地1400余亩。
989、新沙堤村
  别名新桑边,古称“佛堂”。位于永宁东北端,南临大海。西与郭坑、西南与沙堤、西北与下宅毗邻,北隔将军山与锦尚深埕遥遥相望。  宋元时期,即有李氏在此居住,明初迁徙梅林。大约在明朝宣德、正统年间,有谢氏族人自泉州金鱼巷来此定居。倭患时,佛堂为倭寇登陆永宁的重要关口,经常遭受骚扰。为免灾祸,谢氏举族搬迁至将军山北麓的深埕居住。佛堂从此废村,地名亦因无人居住而被遗忘。只有在《闽书》或《晋江县志》中尚有“由
990、下宅村
  位于永宁镇区东北4公里。西北与后杆柄,南与郭坑、沙堤毗邻。村落四面环山,成盆地状。其东有将军山,南有鸡角(公鸡)山,北有卧牛山,西南有五虎山团团围住,村子就建在山下,故称“下宅”。由于地势低洼,每逢大雨,山水汹涌而下,村子受淹,水积成泽,故又称“霞泽”。  相传下宅原由5个角落组成,即居于中间的“下宅”(郭姓开居)、东侧的“东门口”(郭姓)、东北角的“厝上”(郭姓)、卧牛山下的“后宅”(陈姓)、以
991、厝上村
  由前后厝(一中)、后申厝(二中)、北长厝(三中)、前美厝(四中)、斗文房和大墩(五中)共5个角落组成。相传,宋元时期有陈氏、张氏聚居于此,因村落建于海港高地,取名“港据”,又名“厝上”,雅称“锦尚”或“锦上”,名载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  清代《金丘邱氏族谱》记载,元末世乱,邱国源兄弟四人避居于海滨。长邱国源,入居邱下。次邱国寿,“籍海东港据,今厝上始祖也”。相传,厝上邱氏始祖以养鸭为生,其开
992、锦尚村
  东临大海,西连西港,北邻东店,南依厝上溪并与厝上接壤。原与厝上同属祥芝锦星。1961年,分为厝上(农业)和厝上(渔业)。1988年,厝上(农业)改为厝上,厝上(渔业)改为锦尚。主要姓氏为邱、陈。  锦东大街 位于锦尚与东店交界,南始艺苑公司,北至东店,全长600米,宽18米。本是一条田间道路,改革开放后,建成一条有店铺、商品楼沿街而立的新大街。沿街店铺集建筑材料经营、饮食服务等为一体。  锦尚大桥
993、谢厝村
  东连深埕,西邻港东,北交锦尚镇集控工业区,南与永宁下宅交界。相传,唐代即有谢氏聚居于此,故称“谢厝”。宋代,晋江湖中张氏迁入,成为望族,谢氏则迁往他处发展。(吴启昌)
994、杆头村
  以坐落于“杆山”之前而得名,因“前”与“头”方言同义,故取名“杆头”。因“杆”与“官”谐音,杆山又称为官山,“官山”以此成为杆头的雅称。如施氏家谱即称为《官山浔海施氏家谱》,村中小学曾命名为“官山小学”。又因“杆”与“竿”相通,明清时称为“竿头”,见于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二十一《铺递志》。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实行严厉的迁界政策,将泉州沿海百姓内迁。当年,永宁沿海
995、后垵村
  村后原有一座赤山头,山形似马鞍,“鞍”与“垵”谐音,故取名“后垵”。宋末元初,延陵吴氏平庵公从兴化平海卫(莆田)迁居仙境,再迁靖山(松茂),暂居于“戴厝埕”,最后卜居后垵赤山头边。“赤”即是“金”之意,故改为“金山”、又称“金峰”,成为后垵的雅称。民国《台湾彰化吴氏金山衍派族谱》记载:“第一世始祖,肇居泉州府晋江县南关外二十四都龟湖后垵乡,地号金山,即金峰也。”明代,因赤山头被吴氏视为家族风水山,
996、后宅村
  坐落在郑厝之后,故名“后宅”。南宋,九牧林氏派下原庵公开基于此,称后宅为“桃林”(又称桃源)。村中林氏族谱即命名为《桃林宗谱》。“桃林”一名也曾见于文献记载。清代《仑峰黄氏介石房谱》记载,明崇祯年间,仑后黄应凯生育二女,长女“适桃林林家”。林氏迁居后宅,寓“厚德载物,德泽后昆”之意,取“厚泽”为“后宅”的雅称。明清时期,林氏人丁兴旺,陆续前往台湾鹿港、笨港、台南以及厦门、漳州、安溪、晋江等地。外迁
997、坑东村
  相传南宋年间延陵吴氏迁居于此,在村落低洼坑地东边建屋居住,且此地系晋江县十九都最东南面的村庄,故取名“坑东”。另有一种说法,宋代吴氏先祖择居于宝盖山东南侧山坡地面,故坑东别称“东坡”。明清时期又称“古东”,村中吴氏族谱即取名《古东吴氏族谱》。前坑郭氏族谱也记载,其三世祖郭珂的墓葬即位于“古东村过尾桥”。村中有一角落名叫“官厅”,据称原系坑东吴氏六世祖吴绰故居所在地。据清代《古东吴氏长房族谱》记载,
998、仑后村
  元初,晋江安海黄姓迁居于仑山之后,故取名“仑后”,雅称“仑峰”。 辖仑后、院后两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仑后。院后 该地原有一座著名寺院“布金院”,村民在寺院后面空地建屋居住,故取名“院后”。村落附近小山丘亦名“院后山”,又称“圆厚山”。清代《仑峰黄氏介石房谱》记载,仑后五世祖黄妈奴卒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葬于“本处圆厚山”。据乾隆版《泉州府志·寺观志》记载,布金院位于晋江县二十四都仑后,原名“
999、山雅村
  该村山明水秀,环境幽雅,故取名“山雅”。俗称“山仔”,见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相传,古时村头有5块灵石,形象各异。每当深夜来临之时,隐约可闻仙乐之声,又称“仙境”。据民国《台湾彰化吴氏金山衍派族谱》记载,宋末元初,延陵吴氏平庵公从兴化平海卫(莆田)迁居后垵之前,曾暂居于“本都仙境之东古榕树下,遗址尚在”。“古榕树下”俗称“古松树脚”,该角落地名沿用至今。仙境吴氏同属延陵衍派,开基始祖达斋公宋
1000、上浦村
  位于玉澜浦下游而取名“下浦”,又称“浦内”,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雅称“玉浦”、“玉澜”。宋元之时,苏氏、高氏、金氏等聚居于此。元末明初,龙津(莲埭)、莲塘等地蔡氏相聚迁入,称为“玉澜蔡氏”。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黄钟业(1705—1746年),字元舜,“娶二十五都玉澜蔡氏”。明代,又有锦塘(港塘)陈氏一支迁居玉浦,所居之地号称“陈厝”。此外,寿昌宫、无尾宫既是历史古迹,也已演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