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卫生村[69]
2721、龚家排村
  龚家排村简介 邵武市大竹镇龚家排村位于邵武市东南部,地处镇政府所在地,富屯溪畔、316国道贯穿全境,与吴家塘镇、拿口镇接壤,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全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247户、89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3305亩,耕地面积1200亩,烟叶面积710亩,竹山面积1200多亩,村民人均收入7862元。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龚家排村就开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村里的粮食流通协
2722、洋坑村
  洋坑村是林业大村、林改工作先进村、计生工作先进村。地处邵武市东部,东与大竹村交界,南与吴坑村、龚排村相邻。村部距市区30公里。2012年末辖王玢圩、泥屯等14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辖区总人口780户,2593人。另有流动人口26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581人,占99.8 %;辖区总面积26.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6人。境内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略为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
2723、和平村
  和平村是邵武市和平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最大的行政村。北与危冲村相连,东距大埠岗政府6公里,南邻大埠岗镇河源村距泰宁县18公里,西靠肖家坊镇。 村落与村民村落面积22.6平方公里,全村共1098户,3864人,辖4个自然村,以东、南、西、北门命名,共24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村民勤劳朴实,善良热情,遵纪守法,在文明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于2001年获市文明村称号。 人文建筑和平村的历史人物杰出
2724、坎头村
  坎头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2003年被列为邵武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位于东经117°17′53″,北纬27°12′12″。距城区约45千米,东接鹿口村、南邻危冲村、罗前村,西连坎下村、北通朱源村。坎头村隶属于邵武村和平镇,因建于田埂尽头,方言“埂”即“坎”,故名坎头村。解放后到1961年与坎头同一个大队,后因工作不方便,坎头与朱源分开成为两个村,取名坎头大队和朱源大队。2011年末,辖区总
2725、坎下村
  坎下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6′48″,北纬27°12′27″。该村位于邵武市南部,距和平镇所在地6千米,距城区46公里。座落在和平镇最高峰武阳仙峰(观星山)脚下。东与坎头村、朱源村相邻,西与金坑乡交界,南与罗前村相邻,北与沿山镇交界。坎下村系邵武市和平镇第二大行政村,因村后有较高的田埂,方言“埂”即“坎”,故名坎下村。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880户,2945人。另有流动人口
2726、罗前村
  罗前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7′8″,北纬27°10′43″。罗前村隶属邵武市和平镇,距县城42.5千米,距镇区2.5千米,东邻危冲村、南接和平村,西邻茶源村、北靠坎下村。原名罗家村,因姓氏而得名;解放后农村要发展前进,故改名叫罗前村。 罗前村旧称福建省邵武市二十四都,又称罗家村,解放后改称邵武市和平镇罗前村,原籍江西临川宋理宗宝应二年出入。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93户,
2727、朱源村
  朱源村2010年荣获邵武市抗洪救灾三等功;2011年荣获邵武市文明村、邵武市先进基层党支部。位于东经117°17′49″,北纬27°13′27″。于和平镇北部,东与鹿口村相邻,南与坎头村接壤,西与坎下村交界,北与沿山镇上樵村相连。本村距邵武是区50千米,离和平镇政府所在地10千米。8个村民小组,共296户,人口1016人。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65米,最高点位于北侧广坪组金山山顶,海拔805米,耕地
2728、卫闽村
  卫闽镇卫闽村位于集镇所在地,地处邵武市东部,富屯溪畔,距市区51公里,316国道、鹰厦铁路纵贯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全村总面积15675亩,辖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82户1416人,党员57名。2008年村财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8元。境内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村风纯正,设有卫闽火车站货场。卫闽村是南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是卫闽镇区周边乡镇货场集聚、发送地,面临
2729、谢坊村
  谢坊村(Xie Fang Cun) 谢坊村是中央苏区村、南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南平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全市中心村建设试点村。 政区建置●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7°3′53″-117°31′2″,北纬27°8′17″-27°17′49″处邵武东部。北与王溪口村(加元)相邻,西与王玢村交界,南与高坊村相邻,东为富屯溪。村部距市区55公里,距镇区8公里。●名称来历古称绣溪,为南宋绍熙(宋光
2730、高坊村
  高坊村(GaoFangCun) 政区建置地理位置高坊村位于东经117°3′53″-117°31′2″,北纬27°8′17″-27°17′49″处邵武东部,富屯溪畔,鹰厦铁路沿线,316国道贯穿而过。距邵武市区57公里,距卫闽镇政府所在地镇区12公里,是卫闽镇最东边的行政村。南与水口寨村相连,北与谢坊村相连,东西两侧群山围绕。名称来历解放初期,高姓村民居多,故称高坊。政区划分高坊村,辖本自然村8个村
2731、肖家坊村
  肖家坊村位于邵武市西南部,距市区46公里,距泰宁县37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肖家坊互通口仅2公里。东南与泰宁县的朱口镇接壤、西北与本市桂林乡、和平镇毗邻,作为省级商品粮基地,现有农业人口2086人,耕地面积3178亩,本村还是邵武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常年制种面积有600亩。2013年建成新村,成为肖家坊镇的主要集市,街道长300米,新入住52户。 2013年投入农发项目300万,小农水70万,中型灌
2732、孙家村
  孙家村位于邵武市西南部,距市区52公里,距泰宁县35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肖家坊互通口仅5公里。东南与泰宁县的朱口接壤、西北与本市桂林乡、和平镇毗邻, 其南面是省级将石自然保护区,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坪上大队分出,全村辖三个自然村。作为省级商品粮基地,现有农业人口635人,耕地面积855亩,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畲、回族。2002年建成的到天成奇峡水泥旅游公路穿境而过。
2733、将上村
  将上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将上村位于邵武市西南部,距市区56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15公里。东与将石村接壤,南与省级将石自然保护区交界,西与新厝村相邻,北与孙家村相邻,地处4A级生态旅游景区――天成奇峡。【历史文化】将上村旧属邵武县三十五都管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隶属邵武县肖家坊公社坪上村。后分为将上村、孙家村和中际村。【村风村貌】村民艰苦朴素,勤劳致富,在2008年度荣获信用村称号。为做
2734、坊前村
  肖家坊镇坊前村位于邵武市西南部,距市区46公里,距泰宁县37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肖家坊互通口仅2公里。东南与泰宁县的朱口镇接壤、西北与本市桂林乡、和平镇毗邻,坊前村作为省级商品粮基地,邵武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现有农业人口2086人,耕地面积3178亩,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畲、回族。 全村有茶山3000余亩,制茶场五家,制作红茶,岩茶,绿茶等种类,有长年在外地做茶商50余人。 2012年农发项目土
2735、登高村
  登高村系闽北邵武市肖家坊镇第一大建制村:东与泰宁接壤,西距本市最高峰殳山古庙15公里,南接本镇孙家村,福银高速公路横贯本村1.5公里;北连中国二十名镇之一和平。全村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0亩,现全村人口2548人。728户,辖8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肖家坊中学座落在境内。 主要有烟草、杂交水稻种子、板栗、茶叶、稻谷等农产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登高粉干远近闻名。 丁高坊徐姓华鼎公祠是邵
2736、坊上村
  坊上村系邵武市吴家塘镇行政村之一,位于富屯溪河畔,绿水青山。鹰厦铁路和国道316线纵贯境内,距邵武市区18公里,交通便利。坊上村与吴家塘镇政府一桥相隔,与大竹镇接壤,相距3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8.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276人,423户,辖区共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坊上村是邵武东部交通要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坊上村山清水秀,气候优越宜人,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无霜期280多天,年降水量17
2737、庄坛村
  庄坛村位于吴家塘镇东部,北临铁罗村,南接拿口镇,东临建阳市,西靠吴家塘镇,其下辖 9 个自然村,有 9 个村民组数,总人口 864 人,总户数 234 户,现状户均宅基地面积 0.36 亩,耕地总面积 1583 亩。 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庄坛村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7.8。c,最高气温 38.7 度,最低气温-2 度,降雨量分布在 1700—1900 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
2738、杨家墟村
  杨家墟村系邵武市吴家塘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邵武市东部,东邻建阳市书坊镇,相隔20公里,西依邵武市下沙镇胡书村,北邻下沙镇分站村,距建阳市界首村10公里,南连吴家塘镇铁罗村。【村落与居民】全居土地面积24.8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0050亩,耕地面积2956亩。现全村人口达1440人,361户,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物产经济】有毛竹林面积1450亩,年产毛竹10多万根,竹笋15吨。茶山面积2
2739、行岭村
  行岭村系吴家塘镇行政村之一,东邻铁罗村,西邻吴家塘镇,南邻庄坛村,北邻下沙镇、哂口办事处,距邵武市区21公里。【村落与居民】全居土地面积23.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600多人,520户,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历史人文】境内古文物有天云殿1座,七牧历史上曾出过秀才1人。【物产经济】全村水力资源丰富,有七牧溪、弓墩桥溪和黑目坑溪,三溪汇合。建有梯级电站1座,装机量量560千瓦。水质优:有精
2740、铁罗村
  铁罗村系邵武市吴家塘镇最大的行政村,位于邵武市东部。东与建阳市书坊镇接壤,距邵武市区26公里,南邻拿口镇,西邻大竹镇,北邻下沙。建有一条四级公路与国道316线相接。【村落与居民】全居土地面积21.59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900多人,555户,辖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历史人文】铁罗村居住的地方似圆形状,建筑屋顶盖青瓦呈铁色而得名。后演变为铁罗。民国时期铁罗为示范乡公所,解放初期为第九区公
2741、金坑村
  金坑村地处武夷山脉西段,东面与下堡村交界,东南面与重下村接邻,南面与湖溪村、下黄街村相连,西面与江西省黎川县熊村镇接壤,距邵武市区45公里,是金坑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名称由来因金坑村境内的金溪出产砂金而得名。政区沿革 历代隶属金坑管辖。2012年,辖上坊、下坊、麻湾、关上、横坑、麻岭、邱家、留家山等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人口面积 2011年末,全村有518户1780人,均为汉族;村民以李姓、危
2742、下黄街村
  下黄街村地处邵武市西北的金坑乡境内,东与湖溪村接壤,南和桂林乡相连,西与江西省相依,北与金坑村毗邻。距邵武市区53公里。名称由来 因本村黄姓较多、古代有商贸街市而得名。政区沿革 历代均属金坑管辖,2011年,辖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2011年末,全村有159户616人,为汉族;村民以黄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21368亩,其中水田1436亩、山地19862亩、村落用地70亩。
2743、山隔村
  山隔村地处邵武市西北的金坑乡境内,东与沿山镇接壤,南和下堡村相临,西与隘上村相依,北与光泽毗邻。距邵武市区40公里。名称由来 原住程坑邓公坑,后来搬到现在的九节际,与原址隔一座山,称山隔。政区沿革 山隔原与隘上同大队,1961年设山隔大队;2011年辖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人口面积 2011年末,全村有146户547人,为汉族;村民以邓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20088亩,其中水田1302亩、山地1
2744、隘上村
  隘上村地处金坑乡北面,东面与山隔村交界,南面和金坑村相连,西面与黎川县熊村镇毗邻,北面与光泽县李坊乡接壤,距金坑乡人民政府所在地5公里。名称由来 因与江西熊村镇交界处有隘道相通而得名。政区沿革 隘上村民最早应追述到宋朝,据当地人族谱记载,早在宋朝时期就有大量移民搬迁此地,历代隶属金坑管辖。2012年,辖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人口面积 2011年末,全村有286户1006人,均为汉族;村民以高
2745、大常村
  大常位于金坑乡东北部,东、南面与和平镇交界,西与重下村接壤,北与下堡村相接。 名称由来因村里有很多又大又长的树木,故名大常。政区沿革历代均属金坑管辖,2011年,辖张家边、李家边、牛头际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全村有167户710人,均为汉族;村民以张、官、李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19934亩,其中水田1394亩、山地18540亩。
2746、湖溪村
  湖溪村地处邵武市西面,境内东南与和平镇交界接壤,南与桂林乡相望,西北与下黄街村相依,北与重下村毗邻。距邵武市区52公里。名称由来 因村所在地自然村叫湖溪而得名。政区沿革民国属邵武县金坑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邵武县金坑乡 。2011年,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人口面积2011年末,全村有171户720人,为汉族;村民以肖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21000亩,其中水田1700亩、山地19000亩、村落
2747、下堡村
  下堡地处延平区西北部的金坑乡境内,东与和平镇交界,东南面和大常村相连,西南面与金坑村相依,西北面与山隔村毗邻,北面与沿山镇接壤。名称由来因村所在地自然村叫下堡而得名政区沿革 2011年,辖上堡、下堡、张坑、张家塅、后源、岩家岭等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人口面积 2011年末,全村有291户995人,均为汉族;村民以傅、张两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31267亩,其中水田2050亩、山地26180亩、村
2748、重下村
  重下村地处邵武市西面的金坑乡境内,东与湖溪村接壤,南和和平镇相望,西与大常村相依,北与金坑村毗邻。距邵武市区50公里。 名称由来 :因村庄水口外的山一重又一重,故名。政区沿革 :民国属邵武县金坑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邵武县金坑乡 。2011年,辖8个村民小组。人口面积2011年末,全村有275户976人,为汉族;村民以芮姓为主。全村土地面积17880亩,其中水田1880亩、山地15830亩、村落用
2749、柘洋村
  柘洋村辖区面积28.96平方公里,位于武夷街道西北部,老区集点村,地处黄柏溪流,介于风景区周边,距武夷山市区14公里,离武夷街道5.5公里,地势开阔平坦,全线贯通水泥路面,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拥有丰富的绿水青山的旅游资源,省级蓝花基地,情人谷,龙井坑,省级生态林7560亩。全村共有369户,1395人口,1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村民收入,种值水稻,烟叶,茶叶,桔子 和毛竹管理为主,林地面积29
2750、黄柏村
  黄柏村系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办辖下的行政村,地处武夷山景区北端,东与高苏坂毗邻,南与星村相接,西连柘洋,北靠樟树。距街道办所在地5公里,飞机场6公里,火车站11公里,高新公路从中穿过,交通极为便利。黄柏村现有人口2100人,户数552户,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400亩,林地面积28000亩。村民多以种养业为主,其中茶叶的生产具有一定规模,传统的岩茶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保证岩茶的
2751、高苏坂村
  高苏坂村位于武夷山市区和度假区的结合部,相传清代高、苏两位县官在此筑坝、修渠灌溉农田而得名。高苏坂村原为自然村,属赤石大队,只有10余户村民,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辖区面积不断扩大,1982年高苏坂村设为行政村,面积达3.7个平方公里,2001年由于三峡移民的迁入,高苏坂村现在辖7个村民小组,213户,914人,林地2000亩,耕地553亩。高苏坂村一茶叶、花卉、种养殖为主,村民年人均收入300
2752、双西村
  双西村位于兴田镇西部,距市区45公里,离兴田镇政府25公里,全村有7个自然村,342户,1268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3369亩,林地面积2。7万亩,其中国有林场林地面积2。1万余亩,武夷山市林委试行林2200亩。经过2005年林改林权落实到户的山地面积4300亩。全村共有劳动力712人,外出务工145人,近年来,双西村发展烤烟生产,2008年种植烤烟700亩,产值160余万元。2008年全村村财收
2753、南树村
  南树村位于兴田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11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604户,2260人,其中劳动力1294人,在外务工和经商280人。全村总面积50293亩,其中林地38890亩,园地264亩,耕地7672亩。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导产业以稻、烟为主,食用菌、瓜果为辅。目前,全村水稻种植面积5500亩,产值530万元,纯收330万元;烟叶面积1200亩,产值300万元,纯收入
2754、南岸村
  南岸村位于兴田镇南部,与建阳市将口镇的南台村、横塘村交界。全村辖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435户,1868人,其中劳动力850人,在外务工和经商200人。全村总面积27645.5亩,其中耕地4405.7亩,园地2327.4亩,林地18947.6亩。2008年村财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30元。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导产业以茶叶、烟叶、其他农业等三产业为主。茶叶方面:全村茶叶面积400
2755、曹墩村
  曹墩村是武夷山市星村镇所辖的行政村。位于九曲溪上游,是通往保护区 、龙川、玉龙谷、等景区的必经之路。2002年开发了民俗旅游村,交通方便,经济活跃。全村412户,约2000人。
2756、洲头村
  洲头村位于九曲溪上游的分支,位于市区的西南部,距镇区13公里,距市区35公里。全是硬化公路,交通便利,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主导产业以茶叶,烟叶,其他农业等三大产业为主。茶叶面积900多亩,户均茶叶面积4亩,产量8吨;种烟户15户,烟叶种植面积200亩;毛竹四方竹共有4500亩,林地面积2.4万亩,森林覆盖率95%,耕地面积1520亩,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2757、三渡村
  洋庄乡三渡村辖区面积6.86平方公里,林地6735亩,果园面积589亩,森林覆盖率98%,耕地731亩。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44户,527人,其中,劳动力312人,在外务工和经商72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43元。有一所卫生所,占地30平方米,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6%。有一所村级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在校学生48人,教师6人。有一个两层、占地200平方米的村办公楼兼农
2758、西际村
  洋庄乡西际村位于武夷山西北部,东与廓前村交界,南与东村村交界,西与小浆村、大安村交界,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前身为张际大队,1976年建西际大队。辖西际、地源、赤石埠、沙渠洋、横坑、磨石坑、长洲、凤凰新村八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村部驻地西际村,海拔415米,距武夷山市区24公里,全村面积5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9亩,其中生态林面积4509亩,毛竹林22873亩,全村共有218户,830
2759、坑口村
  洋庄乡坑口村地处洋庄乡北部,座落在闽赣两省的寮竹关、温岭关下,距市区32公里,是省定老区基点村。辖区面积89.67平方公里,林地9.6万亩,森林覆盖率95%,耕地2384亩。辖7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403户,1604人,其中,劳动力1173个,在外务工和经商300人。1938 年6 月,根据0中央长江局东南分局的指示,闽浙赣特委与闽东特委合并,成立0福建省委,省委书记曾镜冰。省委机关设在坑口
2760、大浑村
  大浑村位于武夷山北部距吴屯乡五公里处。村庄四面环山,境内地势平坦,人口集中,民风淳朴,交通便捷。现居住300户,人口1300余人,分有八个村民小组。是老区基点村。全村有耕地面积2373亩,林地面积10278亩。其中,生态公益林932亩,毛竹山1000余亩。年产粮200余万吨,烟叶年产值达100余万元。大浑村是吴屯乡有史以来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据史记载,自唐朝以来就有人居住。因土地肥沃称之为“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