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卫生村[86]
1701、湖美村
  湖美村由湖美、下尾(厦美)、卢畔(厦美卢)三个自然村合成,现有陈、许、卢、郑四姓定居。四姓创建的年代不一,湖美始祖敦斋公于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石狮巷石榴花脚迁移而来,因村南面有一银马湖,先祖在湖的尾端定居创乡,故取名湖尾,因文字书写习惯“尾”为“美”,故称湖美。下尾又称厦美,有郑、许两姓世局,先祖先后从福建莆田县迁移至此。卢氏始祖学士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故为卢畔。湖美村为本镇侨
1702、廖厝村
  廖厝村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廖。廖氏始祖自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从福建省莆田县迁至桑浦山下埔村定居。因地理位置不利生产,于公元1540年重迁距桑浦山下埔村8公里处(今村址)定居。初期有廖、颜、黄等姓聚居,至1685年,统一归属人口居多的廖姓,起建“廖社庙”,故称廖厝。1949年0闽粤赣游击队,曾在村中设立联络点。廖厝村在金石集镇东南侧1公里处,东南毗邻上官路村,东北隔一小溪与田头村、厂头村
1703、张厝巷村
  张厝巷村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张。自宋末,一世祖张建昌公从福建省莆田县石榴花巷携眷来此定居。因村有一大巷,建有更楼,以姓氏和巷定名,故而取村名张厝巷。张厝巷村在金石集镇东南1.8公里处,潮汕公路大寨车站离村东侧1公里,东南紧靠黄厝巷村,东北与辜厝巷村接壤,西北畔邻上官路村。全村面积0.28平方公里,属泥田,以农业为主,宜植水稻、甘茨、小麦、花生、甘蔗、生柑等经济作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
1704、上官路村
  上官路村又名金砂乡,俗名港头林,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林,始祖分海学士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携眷来此定居。后因村中岁贡士林文聪公在嘉靖十六年时官拜“国相第”画锦回乡,建官厅一座,遂将村名改为“上官路”。上官路村在金石集镇东南1.5公里处,东距潮汕公路大寨车站2公里,东南与张厝巷村接壤,东畔邻廖厝村,北隔一小溪与田头村、厂头巷村相望,村前耕地平坦宽阔,通至桑浦山麓。全村面积1.3平方公里,人多地
1705、程畔村
  程畔村程畔村由程畔、路边、塘畔三个小自然村组成。有程,陈,蔡三姓,程姓为多。明朝初年(公元1372-1385年)程氏始祖从福建省莆田县到此定居,村落分东西二处,相依共荣,又姓程,故称程畔。地势东高西低,状如葫芦。雨后积水经葫芦咀南流入内洋溪,后转北入十八曲直通榕江。水陆交通方便,水路可通汕头、揭阳,陆路经北乡道可通潮汕铁路线。程畔村属潮州市沙溪镇,距镇治6里。东接仁里村,西接贾里村,北与揭阳登岗的
1706、高楼村
  高楼村高楼村由高楼(陈高楼)、鲲头、浦边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陈、吴、蔡、刘、卢、黄六姓,其中陈,蔡,吴人口较多。高楼一叫“潭沟涝”,相传古时村中地势低洼,四面溪流环绕,只有一小路通往山边,状似“水抛铃”生于深潭之中,故得名,后由于村中建有雄伟壮观楼房,陈属主姓,故也称“陈高楼”。鲲头村之得名乃取鲲游鹏化之义,以期子孙繁荣发达。浦边村之取名乃以地理位置而定,因本村位于桑浦之边,北临水滨,上山可采樵
1707、高厦一村
  高厦一村高厦一村辖高厦新厝,南溪(良溪)、高厝洋三个自然村,有蔡,孙二姓,而以蔡姓者为多。元末明初,福建之兴府莆田县涵头村蔡氏到鳃头(本镇高楼村属)创乡,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1508年)鲲头蔡氏子孙迁往高东村(本镇高厦二村属)之下边定居,故称高下,因求文明典雅,改称“高厦”。高厦一村与高厦二村昔是一个自然村,1956年,曾与周围几个自然村成立高厦乡,1957年合并属沙溪乡所辖,1961年分开
1708、刘畔村
  刘畔村刘畔村,刘姓。始祖源明公(尧帝之第九子)受封刘姓,后历代相传至今。元朝末年(公元1365年)玉川公从福建莆田娥眉乡狮头巷迁来桑浦山下之太行乡(现刘畔村居住),其时太行乡已有宋,林,郑三姓聚居。本乡始祖第七代孙木亭公(刘斐),是明朝弘治12年进士,初授太中大夫,后授江西布政司参政。明武宗正德十四年江西宁王朱宸潦谋反,反前胁逼刘斐支库帑,为斐所拒,斐被囚禁,适王守仁讨平定潦,斐始出狱,因功迁侍郎
1709、内池村
  内池村内池村辖内池、棋般、五房(风雏陇)三个自然村。全村孙扑,卞村内池是明初(公元1370—1380年)揭阳县京岗乡孙氏云峰迁来此处定居,建有公厅,厅前有池一个,后池外加围墙,故而得名内池。内池村属沙溪镇,建国前属东莆区所辖,建国后至1961年为潮安第七,第十区所管,1961年至1975年期间,与下西林村合并为下西林大队,属沙溪公社辖区,1975年后,与下西林拆开单独成立内池大队,1983年属沙溪
1710、仁里村
  仁里村仁里村(俗称陈李畔),有陈,丰、柯三姓,陈姓为多。明朝初年(公元1404--1418年)福建省莆田涵头村石狮巷陈氏迁此定居,其时此地已有史、卢,潘几姓聚居于此.并建有仁美古庙。其义出论语.里仁章:里仁为美。疏,里居也,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凡人之择居,居仁者之里,是为美也,故乡名曰“仁里”。仁里村属潮州市沙溪镇,昔届东莆,抗战前田与高厦、贾里合并为和平乡,1947午后属东莆乡之14保。19
1711、生聚村
  生聚村生聚村,倪姓。南宋末年(公元1285--1295年)本村倪姓始祖从福建莆田县后沟村迁此定居,后近十年,有孙、吴、杨、李、韦、萤、庄、周,王、马等十姓聚集定居于此,因取“十年生聚”之义,故名生聚,是时孙为主姓,也称“孙厝洋”。生聚村属潮州市沙溪镇,属东莆区和平乡,抗战时属仁里乡,建国初与仁里等合并为仁聚乡,属潮安第七区,后曾单独建乡,1962年又与仁甲合并为仁聚乡,属沙溪公社,1964年拆开,
1712、东龙村
  东龙村俗称东船头,片村,含东龙、市头、李畔、慎廉、市后5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8.1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西南5.2千米,南与揭东县登岗镇安乐村接壤,属凤塘镇,人口2580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创村。有邱、程、李、林4姓,因村地形似龙船,四面环水,创乡始祖邱姓名东野,取“东”、“船”二字,俗称东船头,后沿称东龙。聚落呈带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333亩,以农为主,
1713、冯厝村
  冯厝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8.7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西3千米,村南紧靠青麻山,依山面溪。属凤塘镇。人口1238人,明末创村,杂姓聚居,冯姓居多,故以冯姓名村,又因村建于青麻山麓,又称青麻山冯。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580亩,农业主种水稻、甘薯;山地400亩,多种双华李等杂果,村民有制作草鞋的传统工艺,有小学、医疗站各一所,有村道可通镇道。
1714、沟头村
  沟头村片村,含沟头、白莲湖、玉畔3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9.6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西南3.3千米,属凤塘镇,人口2075人,因村在鸡腱山尾六沟之首,故名沟头,聚落呈混合状分布,建筑为贝灰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790亩,农业种植水稻、甘薯,工业有瓷厂、采石、打石为传统工艺,玉畔布梳闻名国内外,销往香港、新家坡等地,白莲湖“山葡萄”为当地中草药特产,可治感冒、清热解毒,多销往汕头、揭阳等地。有小
1715、和安村
  和安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21.1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属凤塘镇。人口1684人。居阮、刘、谢、陈4姓。因村四周溪流环绕,象浮在溪港中的山岗,故名。聚落呈混合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237亩,农业种植水稻、甘薯。工业有陶瓷、彩瓷、贝灰、砖瓦等厂,还---有塑料粉碎、石米加工、汽车修配等。有小学1所,医疗站1所,溪港可通航,安揭公路从村北经过,广梅汕铁路货运站在村东。
1716、凤水村
  凤水村俗称下水邱,片村,含凤水、港美2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8.5千米同,凤塘镇政府驻地西南5.3千米,属凤塘镇,人口1316人,宋末邱氏迁住于此,因临西溪,地势低洼,涨潮时潮水四溢,故称下水邱。后取其祥瑞之水,而称凤水。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650亩,以农为主,主种水稻、甘薯。村有砖厂,有水学一所,西山溪于村前溪过可通航榕江。
1717、吉林村
  吉林村俗称吉篮,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836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东南2.5千米,乌洋山在村东北,属凤塘镇,人口1389人,明末创村,因村原周围多树林,取吉祥之意,得名吉林,又因“林”与“篮”古潮间同读,故俗称吉篮。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三合土夯墙木结构平方,有耕地681亩,农业种植水稻、甘薯。工业有陶瓷厂、彩瓷厂等。有镇道从村北面经过可通潮汕公路。
1718、林兜村
  林兜村别称篮兜,片村,含林兜、下林兜2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21.3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西南4.4千米。属凤塘镇。人口1393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本县淇园郑氏迁此创村,因村周围原树木茂盛环绕,故称林兜。又因“林”古潮语读“篮”,故又称篮兜。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贝灰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498亩,农业生产水稻、甘薯,村办企业有瓷厂、主要生产电器瓷件和日用瓷,有小学、医疗站各
1719、邱厝村
  邱厝村片村,含邱厝、围头、蔡厝、山头陈4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9.2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南2.4千米,青麻山在村南,鸡腱山在村西南。属凤塘镇,人口2698人,因邱姓得村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贝灰三合土夯墙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246亩,农业种植水稻、甘薯,村民多饲养三鸟、生猪、塘鱼。有新建小学教学楼一所,镇道从村中经过。
1720、双岗村
  双岗村片村,含双岗陈、双岗涂、塘边3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9.1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东南2千米,乌洋山在村东南,属凤塘镇,人口1944人,明末创村,陈氏先居塘边,后发展而迁入双岗,称双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