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淘宝村[13]
481、华洲村
  华洲村地处泉州市与晋江市中心结合部,是“大泉州半小时城市群”的建设中心,素有“泉州的南大门,晋江的北大门”之称。泉厦公路(国道324复线)与泉安公路(省道306线)从旁经过,背靠江滨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目前全村有380户,总人口1627人,党员总数70人。华洲村面积约400亩,防堤外下游滩涂地约为150亩,由于各届村两委高度重视村建工作,华洲村先后被晋江市评为“五个好村居党支部”、
482、清濛村
  清濛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西北端,泉州桥南片区“立交桥”南侧一公里处。东与柴塔村接壤,西隔“迎宾路”(原泉厦公路一段)与泉州鲤城亭店街道交齐,南毗连“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接泉州南片区“池丰路”。地理优越交通便捷,泉州多条公交线路贯穿村境,晋江金鸡水系流经村落。全村现有十二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2300多人,600多户,其中港澳台侨眷属占70%以上。居民姓氏以张、郑、王、沈为主,还有卢、吴、杨、黄、陈
483、柴塔村
  【地名含义】北宋治平二年,此地曾建起木塔一座,后倒塌,南宋嘉泰年间重建,后又塌。至明天启七年又重建,清初木塔毁后未再重建,村名因有木塔而名。 【历史沿革】明清属三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四维乡雁翔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御辇乡;1959属苏厝公社清蒙大队;1961年属池店公社紫塔大队;1984年属池店乡改为柴塔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柴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驻地
484、御辇村
  御辇行政村位于池店镇西北域,又名下企村,距池店镇政府所在地不足1000米。该村包括御赐桥、里厝、御辇三大角落,现该行政村有11个村民小组,人口4000多人,为著名侨乡,旅外侨胞及台港澳三胞超过本土人口。 该村早于宋朝以前已经形成,曾是泉州市区通往安海、漳州等的必经之道,史载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丙南下避战乱时,曾经此地,故有村中“御赐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御辇”村名也自宋朝沿用至今。该村历来是泉州
485、唐厝村
  唐厝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政府西北角,距镇政府不足一公里,国道324复线从村南畔经过。村西临泉州清蒙科技开发区,有唐厝、前山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设于唐厝。解放初,唐厝处于三面环山的地理位置,一条一米多宽的公路从池店穿过唐厝通往御辇,在这片三日没雨火烧埔的山地,养育唐厝的世世代代。唐厝村以唐氏最早入住该村,故称“唐厝”。唐厝在明清是属三十都,民国33年(1944)属碧山乡龙凤保,建国后于19
486、仕春村
  仕春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乡政府驻地西2.5公里。池店至紫帽公路北侧。池店至紫帽公路经此。辖仕春,冷水井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仕春,截止2010年,该村人口2600多人,共600户。村有体育器材厂、鞋服加工厂、石料厂、小学1所。地名含义古称“徐村”。为徐姓人聚居地,后有南安五都麻坑的书香世家“陈”氏入居。“徐”氏渐少。为了能使后代子孙走上官仕之道,取村名仕春。历史沿革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
487、潘湖村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以潘氏最早开基于此湖故名,系池店镇第三大村,位于泉州城南十里许剌桐大桥南段福厦公路复线,在狮山南部九十九溪北畔,东与池店村接壤,西与仕春村相连,北与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南临九十九溪。潘湖村委会位于池店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西南与青阳镇霞浯村(今属西园街道办)交界。潘湖村委会设于金湖学校东侧。宋、元属登瀛里,明、清属三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春湖保,
488、上方村
  上方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东北2.5公里,东邻下尾村,西邻泉州货运站,南面双内公路,北与磁灶镇接壤,辖上方自然村。高速铁路泉州客运南站座落该村西部,交通便捷,有双内公路,北通道与国道324线连接。政府驻地内坑镇景阳路。辖区面积1910亩(其中水田603亩,旱地1307亩),下有18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3238人,700余户。
489、内山尾村
  内山尾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灵源山东南麓的丘陵山地,毗连安海镇西门村、坑尾村、东村。辖内山尾和洋内村两个自然村。内山尾村有林一个姓氏,洋内村有钟、杨、吴、陈、许五姓。相传以前称“茂内黄”,为黄姓居住,人口甚多,俗称万人之烟,村四周分布有两寺五庵。如今仅存天恩寺,其他寺院仅遗地名之称,如五庵西、保斗仁、谷山尾、下乡口等。明初年间,该村为明军所剿,变成一片废墟。明朝中叶年间
490、新丰村
  新丰村系晋江市龙湖镇辖区行政村。下辖大埔、新埔两个自然村,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龙湖镇东北方,距龙湖镇政府8公里;北面紧邻石狮市区,交通便利;南面连接后溪村;东面横亘着一条山脉,俗名仙山,中芒光崖,南擂石鼓,山顶有一天然的三石重叠景观,名“三叠石”,雄伟壮观,古时为深沪、梅林两渔港之自然航标。一条明朝泉州府至深沪古驿道贯通村中。新丰村旅居台、港、澳、及菲律宾的乡贤众多,达三千多人,为龙湖镇旅外侨胞重
491、梧坑村
  梧坑村位于龙湖镇北部,与石狮钞坑交界,省道308线穿越其间,道路四通八达,被称为龙湖镇的“北大门”。。古地名为吴坑,全村面积近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38人,户数400户,村民小组8个,耕地面积800亩。元、明属晋江县三十五都,以吴氏最早开基此“坑”,故名“吴坑”;而今梧坑则取其之谐音。大多数为许氏,吴氏则式微。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近年来,梧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
492、秀山村
  秀山村位于龙湖镇东北部。宋时村名蔡墓山,以蔡氏风水最早择于此而名之。元时村名为“蔡茂”,因墓避讳故改曰“蔡茂”,俗称“钞茂”。现有历山、山头、山脚、祖蔡茂、新秀茂等6个自然村,人口3358人。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十八都;今因该村山水之秀,故取名“秀山”。绝大多数为许氏,蔡氏则式微。其裔分衍港澳台、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493、湖北村
  【地名含义】因地处泉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龙湖之北故名“湖北”。【历史沿革与人文】元、明、清属十七、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英西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湖北乡;1961年属龙湖公社湖北大队;1984年改龙湖镇湖北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湖北村位于闽东南沿海的东部。东临台湾海峡,南部与英林镇接壤,距晋江市区20公里,距龙湖镇区3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村落与居民】区
494、西吴村
  龙湖镇西吴村情概况 [历史沿革]西吴村始祖吴龙涵,元至正年间(1350年)由浦边迁至本里,属延陵衍派黄龙支系,西吴村俱姓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属十七、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屏南保,建国后,1956年属西吴区福林乡,解放初南侨中学曾迁至本村,曾建村粮站,1961年属龙湖公社西吴大队,1984年改为龙湖镇西吴村委会,明清时期曾有5人中过进士。因古人发现有凤凰栖于梧桐树上,故名
495、埔锦村
  埔锦村地处晋江南片区,位于龙湖镇北部,由火灰埔(又作火夫埔)、东厝、倒石埔3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492人元明晋江县、十七、八都、元时称火灰埔;而埔锦即为其雅称。相传明清时,此村布衣利用其埔烧草木灰卖肥料为业,即名火辉埔。以许氏为最,其余为黄、陈、曾、王等四性其裔分港澳台、菲律宾等本村产业主要从事拉链、服装、五金、漂染、电子等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有锦辉、夺标、群兴、恒兴、夜光达、光华、东盛、晶宝达、恒昌
496、山前村
  永和镇山前村地名含义因村背东方,有灵山南麓突起一块白石,晶莹洁白鱼鳞片状似白玉兔,故称“白兔山”。因村周山脉蜿蜒环绕其间,北有后山片地突起,前临鳌溪,川流不息若护城村故称“城山”。自明嘉靖年间起祠庙、墓志、碑记、谱牒、学校皆沿戴城山,而山前只用于口头通讯地址。历史沿革1997年前,山前村辖2个自然村,即许家弄和现在的山前村。1997年时,许家弄独自成立为一个行政村,即现在的梨星村。行政隶属与交通位
497、英墩村
  地名含义: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英墩命名。英墩,以其村座落依“英紫山”而称“英山”。后又以村地小土墩颇多之自然特征而称“英墩”。 历史沿革:英墩村明、清至今属十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英墩保。建国以后,53年属可慕区54-55年设立英墩区;1956年属栖梧区古尾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光辉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英墩大队;1984年改为永和乡英墩村委会;1991年改为永和镇英墩村委会
498、古厝村
  古厝,原称许舍、许厝,追本溯源,根生颍川。公元1375年,古厝村开居一世祖陈氏参伍公为避战乱,携带家眷,迁居至陈邑(即许舍),因其子战乱失散,养外孙许源浚为亲孙,俗称“外甥承母舅”,照穆谱列三世祖。为念其祖渊源陈、许血统关缘,陈氏子孙把陈邑称为许舍(厝),故有许厝好许,不姓许而姓陈的俗语传说。民国廿四年(即1935年)重修族谱时,为不叠复他乡名称,以免错递通讯,决定将许舍(厝)改称为“古厝”。【行
499、旦厝村
  旦厝村位于永和镇北部,与石狮接壤,交通较为便利,距石狮服装城约三五分钟车程。现有本地人口1400多人,海外华侨10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约1000多人,以服装加工业为主要产业,村内企业48家,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约15355万元,人均纯收入约10820元。
500、割山村
  割山村位于永和镇东部,是一个基本农业村,由东茂、坝边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耕地面积1000多亩。本村总户数215户,总人口825人,分为9个小组。外来人口1800多人。割山往本镇后埔村和玉湖村的村里不仅是本村的主要通道,也是一条通往集英小学的必经之路和通往石狮的主要干道。
501、后埔村
  后埔村位于永和镇东北,辖后埔、塘仔头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后埔村,450户,1850多人,村落面积3.5平方公里。 【地名含义】 因村坐落于山埔之后,故名“后埔”。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三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杏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彭田乡;1959年属龙湖公社割山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后埔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后埔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位于永和镇政府
502、玉溪村
  玉溪村,位于永和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横山东侧,东南临石狮至东石公路。永和至石狮公路经此。该村辖上坑边、莲塘、内厝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上坑边。据有关政府网站统计,该村有住户486户,2746人,耕地1747亩。农作物有甘薯、水稻、花生等。种植香蕉。有玉溪小学。该村下属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等机构。村名来历:玉溪村故名“庚星乡”,据传,开基祖王敦本夜行至此地,正好东方启明星升起,观此地山
503、马坪村
  唐时容州刺史九牧二房林藻之季孙林翘,乾符年间登任晋江县令,有政绩,吏民称颂,巡察此地见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女奇石,见此风水宝地,便确定卜居此地。其晚年,于乾宁三年(896)带领族人开始建材,取名为“马坪”,雅称“锦马”,沿用至今。历史沿革明、清属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马坪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马坪乡;1959年属东石公社马坪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
504、英林村
  英林,闽南话“乌蓝”(摇篮)之谐称;另据传郑成功部将洪天福据此山林抗清,此称“英雄”。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英林镇英塔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英林镇;1959年属龙湖公社;1961年属英林公社英林大队;1984年改英林镇英林建制。英林村位于晋江市驻地南20公里,“中国休闲服装名镇”——英林镇区,辖英林、西塔、西塘三个自然村,四周与钞井、龙湖的后坑、玉坂、西埔、陈山、马山接
505、三欧村
  三欧村位于英林镇东南部,距离英林镇中心5公里,东、北与谢厝街接壤,西、南与嘉排村毗邻,金东公路东西贯穿村庄中部,近2公里的三欧溪自南而北蜿蜒流过村东,经岑张东侧入海,总面积近1平方公里。此次规划围东、北与谢厝街接壤、南临英荣内港河道、西接茄克城核心区,总用地71.89公顷。三欧村由塘边、新厝、后厝、刘厝、荣埭5个自然村组成,常住居民有欧阳、刘、王、张四姓。2007年共523户、人口1901人。 三
506、镇山村
  镇山村概况【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镇山行政村系南安市溪美街道所辖,地处南安市溪美办事处西北面,位于南安的生命河西溪溪畔,距离市区8公里,省道308线穿境而过。东与美林街道溪洲村隔西溪相望,西靠后罗山,南与贵峰村交界,北与仑苍镇相邻。【地理人文村貌】 镇山村总面积有4.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山地面积6500亩,全村人口有7250人,计生户数2082户,有宫兜、后楼、南门口、田中央、山
507、莲塘村
  莲塘村概况【行政区域】莲塘村系南安市溪美街道行政村,位于南安市郊区,东与崎峰村交界,西与东田镇接壤,南与成功开发区、长富村交界,北靠杨梅岭,与仑苍镇交界,南同公路沿村而过,村距离市区5公里。【地理人文村貌】 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000亩,山地15000亩,全村总户数4150户,人口16200人,统一姓氏为陈姓,村分为东、西、南、北片区,11个中队,45个队别,是全省最大的村落,属丘陵地带。
508、露江村
  露江村委会在柳城街道驻地的东南4.2公里。村委会设在江厝村,聚落在人大山东南部,呈圆形。露江村1958年公社化时由露水头和江厝各取首字称露江大队,1984年改为露江村委会。露江村辖有江厝、林厝、埔边、路水头、三落、茂顶、大埕、谷仓、山兜、洋店、下寮、五斗12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2110户6584人。有耕地2153亩,山地6367亩。主种水稻,林果以速生林为主。有露江工业区1500亩。辖区内有宝鹭
509、梅亭村
  梅亭村位于美林街道驻地东北1.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梅亭。有梅亭、后山2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丘陵河谷间。有17个村民小组,532户2891人;有耕地641亩。山地75亩,主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乡村公路接南洪、柳美南路。辖区内有4家规模企业。梅亭村以驻地命名,原属崇仁乡梅亭里。元、明、清属南安二十三都,解放后为梅亭村,1958年公社化时期成立梅亭大队,1985年为美林乡梅亭村委会,1988年改称美林
510、松岭村
  松岭村在美林街道驻地东6.5公里,村委会设在顶角。有顶角、中部、书房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423户2018人。有耕地374亩,山地2002亩。主种水稻、甘蔗、小麦、芝麻、花生等农作物。乡村路与南洪公路接轨,交通便捷。松岭村位于东溪之滨,之前进入村庄要经过一个小岭,岭上有几棵大松树,遂取“松岭”为村名。1965年与英岭合并为松英大队,1988年从松英村委会拆出自立为松岭村委会,1999年改为美林
511、玉叶村
  玉叶村位于美林街道驻地东北4.3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白叶。有白叶、杏塘、东坑、大乡、后庵、后井、后田、横山、圳后等9个自然村,44个村民小组,1318户6831人。有耕地2054亩,山地6374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甘蔗、花生等农作物。域内有玉叶小学、粮店、卫生所、玉叶农场。境内有规模企业6家,乡村公路与南洪、泉永公路衔接,交通便捷。玉叶是以驻地白叶自然村雅化命名。民国年间属福州乡金圳保,解放后为
512、省身村
  省身村在镇政府驻地北部,系省新镇第一大行政村,村委会设在库内自然村,东邻省东村和园内村,西与眉山乡交界,南邻南金林场、西埔村,北邻南金村、垵后村。在民国初期,兴建省身学校。解放后,以省身学校的“省身”命名,成立省身乡政府。省身村在民国年间为崇仁乡崇山保和乡山保。解放初期成立省身乡,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分为新星、阳星、梅胜三个高级公社。1958年公社化时期成立美林公社省身大队,1961年体制改革撤分为南
513、新厅村
  新厅村地处省新镇西北部,坐落在保福岭下。东与丹清村接壤,西与垵后村交界,南邻南金村,北连满山红白土片区。村委会设在南金公路左侧、新厅工业园的右下方。交通便捷,距镇政府3.5公里,距南安市区10公里;市区至诗山的公交客车10分钟一个班次。南金公路途经村里5个自然村,村中道路纵横交错,主干道硬化率达100%。新厅村旧属南安二十四、五都。1949年解放后为南厅乡,1958年成立美林公社南厅大队,1981
514、南金村
  南金村地处南厅盆地的中心点,在省新镇政府驻地北部3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曾官。辖越内、曾官、土楼、美茂、过溪(其中过溪有4个村落:看起、看落、三落、坛美)等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村民1054户、3441人。全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相对集中。南金村为单一姓氏——尤氏。 尤氏祖先在此开垦创业,取其别号“南卿”为地名,繁衍子孙,后辈显达,营建祠堂,改称“南厅”。古地名历史沿用。1980年12月从
515、园内村
  园内村在省新镇政府驻地东北部3公里处,东至草山尾与康美镇交界(东南与省东村大寨山、打狗寨交界)、西至南金公路西面溪与省身村交界、南与省身村连接、北与南金村连接。村委会设在原南园小学处,距市区10公里,泉永公路、泉三高速途经园内村,市区至满山红公交客车每10分钟一个班次从村口经过。园内村辖有4个村落,即:六柱、乌厝门、艺星、园内,因村部设在村的中心点----园内自然村,故取名为园内村。在1980年从
516、檀林村
  檀林村位于距镇政府1.5公里,距市区5公里。东接康美镇团结村,西至西埔村,南至美林镇坵洋村,北至省新镇省东村,村委会设在桥坝山头,“泉三高速”在檀林村设有互通口,有“迎宾大道”连接至市区,各自然村落铺设水泥路,交通十分便捷。檀林村面积5平方公里,呈圆形。拥有魏岭、桥坝、三落、梧坝、下茂林、许厝岭、下角、顶角、南埔后、柯厝、砖仔埕、祖厝、灵水、宫尾等13个自然村,有26个村民小组,人口4797人。有
517、仑苍村
  仑苍村是是仑苍镇人民政府的驻地村,位于南安市西部地区,晋江支流西溪从北面蜿蜒而过,东距南安市区约15千米,北与园美村隔河相望,南接英都镇,西与素有茶都之称的安溪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省道308线从村中穿过,是南安与安溪往来的必经之地。仑苍村委会由仑尾乡和古苍乡合并,故取名“仑苍”。民国年间属仑苍保,解放后为仑苍乡,1958年成立仑苍大队,1984年改称为仑苍乡仑苍村委会,1985年改称为仑苍镇
518、园美村
  园美村位于仑苍镇政府驻地西北1.7公里处,座落于晋江支流西溪北侧,东与大宇村接壤,西与素有茶都美称的安溪县相邻,北与眉山乡相连,南与仑苍村隔河相望。正在建设中的308复线从园美村经过,交通十分方便。园美村是仑苍镇较大的一个行政村,总人口约为6900人,分布着李、苏、郑等多个姓氏的居民,下辖顶苏、土地宫、邦坪、凤过、下尾、顶堡、溪割、土楼等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园美村北面紧靠龙头山,西南东三面濒临
519、霞溪村
  霞溪村座落于英都镇的西北侧,由解放前的霞坪保和过溪保名取一字组“霞溪”,虽经体制变迁仍沿用至今。该村东有潺潺英溪水,西有巍巍的山灵脉,南有镇区群映,北与安溪县城厢相邻。村中心地带与泉安公路相距5公里。土地面积1018.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81.1公顷,山地面积456.7公顷。现全村分为5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有2163户,人口9249人。主要产业以农业为基础,水暖加工为企业龙头,共有28家水
520、新峰村
  新峰村位于南安市九都镇区东部,距离镇中心区2公里。东接罗东高塘,西临山美水库,南交新东村,北靠向阳乡。南九、南永县道绕村而过,两条贯通各村民小组的村道路宽平直。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1亩)。村委会下辖8个村民小组:外乾、内乾、将军岭、石盘林、后垠、后溪、中片、溪沙。有村民485户2075人。新峰村后有大湖山峰,又是1979年从新民大队划出成立的,故名新峰大队,意为新建制自立于山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