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淘宝村[18]
681、元口村
  元口村是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524106216。
682、湖山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明清时为溪西、朴都、桂湖三个乡。村委会设在桂湖,辖6个自然村。侨乡,旅居印尼侨胞于民国元年(1912年)捐资创办贞元小学,为安溪第一所侨办学校。村民主要为沈、萧、施、白姓。
683、榜寨村
  在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处,龙门溪右畔河谷地,海拔104米。古时称科榜、下寨。村名取下寨和科榜各一字组成。村委会设在西墘,辖13个自然村,废村鬼崆。下寨有天然温泉,1992年被引入县城,使安溪成为全国的第一个温泉城。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村民主要为白、翁、施、王姓。科 榜 位于太湖山西麓。该地原一山坡地,据传为许氏居住,称许坂,雅化为许榜,后翁姓迁入,许氏迁出,翁氏有子登科,金榜题名,改称科榜。明清时
684、南岩村
  南岩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位于安溪县南部,在南岩峰(海拔1002米)山间,与上尧村、尧阳村相邻,距西坪镇区6公里左右。全村总人口2668人,有王、李两姓。南岩王氏为王审知派王继成支系,属芦田王氏外洋派,明正德二年(1507年)王毅庵由芦田外洋迁入西坪尧阳,传衍至今二十多世,后裔衍播南岩、上尧、尧山等村。李姓居住南岩李厝埔,渊源待考。王士让,字尚卿,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今
685、柏溪村
  据传,该村溪流将村落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搭一木桥,村名称桥溪,后演变为石头溪,今桥溪为该村村名。原属柏叶,1962年从柏叶拆出,把柏叶的“柏”字与该村的石头溪的“溪”字作为村名,称相溪,又称碧溪。柏溪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历史上为安溪县新康里柏叶乡。在大中昌山山下,东与虎邱金榜村交界,西与柏叶村相邻,北与虎邱镇福井村交界,南与柏叶村相邻,西距西坪镇政府6公里。
686、柏叶村
  据传,宋淳祐十年(1250年),大田梓溪林戴惠的第六子林常春,讳乾,到此打猎,日暮宿柏树下,梦见白头翁与他语口:“大帽山前,麋运鹿眠,金鸡玉犬,是你良缘。”醒闻鸡鸣犬吠,心念金玉之应,且复周览该地,愈觉环拱奇好,决意筑居于此,遂口中诗:“大帽山前地隐然,麋运池上即鹿眠,自今伊始吾为主,来自儿孙亿万年。”指柏为号,曰柏叶山。村以山名。村内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20人。 分为后尾坑角落、廖内
687、西源村
  西源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为西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蓝溪西滨,海拔310米,因位居蓝溪之西部溪域,俯视状如平原,故称西原,与内山、尧山、龙地、西坪等村相邻,是西坪镇政治、教育、文化、经济、贸易、交通中心。历史上属于积德乡崇信里赊内乡。 全村总人口3500人,有林、詹、王、李、方、周、苏、魏、施等姓。其中林姓约占75%,其次为詹、王、方、李、施、魏、苏等。辖有17个村民小组,分为三大自然村:赊内、圩顶
688、参山村
  【地名含义】参山东边有狮公山、狮母山、鸭嘴寨三山,原名三山,叶氏先祖从眉山高田迁徙参内,改为参山。【历史沿革】参山村旧时曾设参内乡公所址在参山,解放后曾设参内乡址也在参山,旧时名长泰里参内乡。【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位于参内乡东部,东与南安市眉山乡太山村接壤,西与乡政府大厝村毗连,北靠本乡祜水村,南与兰溪为界,距安溪县城区7公里。【人口与土地面积】参山村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4265人,1260户
689、中山村
  明清属金田乡兴二里,民国三十五年数尚卿乡中兴保,1952年属第十区中山乡,1958年属蓬莱公社称中山大队,1965年随尚卿公社从蓬莱公社析出,1984年改为尚卿乡中山村委会。中山村东至团结村、西至灶坑村、南至蓬莱镇温泉村、北至科洋村苓林。现中山村分为5个自然角落,人口3816人,面积11平方公里,分别为魁梅兜、山头、九福、陈厝前、吾狮。
690、后福村
  原名“厚帽”,以两个自然角落组成,分别是福帽和后塘,取后塘和福帽各一字,改为后福村。1989年2月时任福建省省长-来村视察,改名为后福村。明清属金田乡兴二里,民国三十五年属尚卿乡中兴保,1952年属第十区中兴乡,1958年属蓬莱公社中兴大队,1965年随尚卿公社从蓬莱公社析出,1984年尚卿乡中兴村委会,1985年从中兴析出成立后福村委会。后福村该区域面积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550亩,山地8
691、徐州村
  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徐务的九世孙绵初(号二郎),从莆田迁居泉州后城,后迁入该地,因徐氏居住而得名。徐州林场设立于1971年,到1997年林场改体,山林全部承包给社会群体,现在以场代村委会。徐州林场地处安溪县尚卿乡北部。全村面积3.14平方公里,耕地246亩,其中农地126 亩,茶园120亩。全村共有4个小组,105户,人口395人。辖区内有一条河流,即沿溪。
692、祥地村
  祥地村:原来称为上第,后来亦称为祥东。距安溪县城大约有75公里。1958年属长坑公社祥东大队,1965年改为祥华人民公社祥东大队,1984年改为祥华乡祥地村延用至今。祥地村辖区有19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角落。村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987亩,茶园面积3500亩,生态公益林2600亩,村居人口3195人,785户。
693、蒲坂村
  土坂村土坂村位于德化县城关西郊,群山环抱,浐溪从其中部蜿蜒而过。全村土地总面积6.09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有华侨1200多人。1999年末全村人口2100人,有0党员264名,工农业总产值442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075万元,村财收入1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1元。土坂村又名蒲坂村,宋、元、明属归德乡,清时属在坊里,民国后属浔中镇,成立人民公社时为土坂大队,姓氏主要有李、邓。土坂村
694、蔡径村
  蔡径村位于三班镇西部,分别与三班村、桥内村、龙阙村相连,北与龙浔镇接壤,距县城3公里,距镇政府4公里,全村面积4.06平方公里,分下洋、上洋、洞上、过路屈、水尾、湾桥、大坂7个自然村落,5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人151133 1人,其中0党员39个,工农业总产值317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0万元,村财收人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据谱载,冯莱孙、徐毛俚于元末相聚在此开发,明代
695、蚶江村
  蚶江村为蚶江镇政府所在地。其东连锦里,西接锦江,南与莲埭交界,北临泉州湾。蚶江以江得名,古为泉州湾南的要隘,扼泉州湾的门户。北宋建中靖国年间(1101年),有沈氏居于此地,命名为“沈江”。晋江下游自溜江而下,经法石、圣姑、陈埭岱屿,滨海鱼舟,业于海者以殖蚶,“蚶江”地名由此而来。蚶江是晋江的出海处,其地古多航舟经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非常鼎盛。蚶江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众多蕃舶,又有通往泉
696、莲东村
  原属莲埭,位于镇政府驻地南面1.8公里,关公山西面。北与蚶江交界,南与埭尾毗邻,村舍沿石蚶公路两侧呈块状聚落。古时村落西面有个莲池,村民原依“莲池”畔建屋而居,又地处海埭边缘,故名”莲埭”。历史上曾名“林埭”,元代中叶称“莲埭”。《闽中记》载:“五代开运元年,均发莲于晋邑,故青阳有莲屿(十五都),有莲塘(二十一都),有莲埭(二十三都),有莲湖、莲坑、莲厝、青莲也。莲埭有二焉,乃曰晋江七朵莲。”明嘉
697、莲西村
  原属莲埭,位于镇政府驻地南面1.8公里,关公山西面。北与蚶江交界,南与埭尾毗邻,村舍沿石蚶公路两侧呈块状聚落。古时村落西面有个莲池,村民原依“莲池”畔建屋而居,又地处海埭边缘,故名”莲埭”。历史上曾名“林埭”,元代中叶称“莲埭”。《闽中记》载:“五代开运元年,均发莲于晋邑,故青阳有莲屿(十五都),有莲塘(二十一都),有莲埭(二十三都),有莲湖、莲坑、莲厝、青莲也。莲埭有二焉,乃曰晋江七朵莲。”明嘉
698、古山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5.1公里,距市区4公里,黄牛山南隅。东连山前,北邻莲塘前埔,西与仑后相望,南与厝仔相接,房屋依山坡沿石祥公路北侧呈扇状聚落。相传早时,有许氏于此小山坡开荒垦耕,故名“许山”。后许氏举族搬迁,谢、吴、洪等姓相继迁入。因闽南方言“许”与“古”谐音,且村中已无许姓族人居住,故衍化为“古山”。主要姓氏为谢、洪、曾、蔡、吴、颜。20世纪70年代之前,古山村乃贫穷落后山村。改革开放以来,统
699、洪窟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石蚶公路西侧。其西接锦亭、北连洋井、东与莲塘相望,聚落依山坡呈块状分布。因周围三面高地,中间地势低凹,故称“龙窟”。 宋代杂姓聚居,后洪氏人丁兴盛,遂改称“洪窟”。境内山峰有九龙山、奄山。 1949年属晋江县第九区(永宁区)。1952年属双湖区。1958年设置洪窟大队;1984年改称洪窟,辖洪窟、洋井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于洪窟。人口4500多人,主要姓氏为洪姓,其次为自宝
700、大堡村
  地处滨海,地形险要,古时为防御海寇入侵,于村落南面筑建城堡,因其势雄伟,虎踞海疆,故称“大堡”,名载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现城堡已圮,难觅踪迹。  大堡刘姓系南宋抗金名将刘錡之后。清代《温陵刘氏大宗世牒》记载,刘錡之孙刘逊,号寓泉,“始入晋江,娶苌萁(即祥芝)杨氏,遂家焉。是时洪荒初辟,俗尚朴略。公偕杨妣胥宇兹土,教民习诗书,敦礼节,风大丕变,遂为海滨邹鲁云。”相传,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
701、梅林村
  梅林  古时,村落南边有一小山坡,延绵至外高,长达二里,满山种植粿叶树(俗名臭梅树)。每逢臭梅树开花之时,南风拂来,香闻数里,故有“梅林”之称。  俗名“闽头”,意即村落位于闽南沿海之尽头,流传过程中,音调稍微变化,被称为“麻头”。  相传,南宋时期,泉州南外宗正司赵氏一支迁居于村中“井围”一带。赵氏家族奉“杨家大、二圣侯”(杨家将中的杨大郎、杨二郎)为保护神,遂在村中建造“圣侯宫”。后演变成为角
702、港边村
  港边  北与永宁相邻,南与梅林隔水相望。由于深沪湾海水环绕梅林半岛,而村落建于梅林港之澳边,故称“港边”。古时,港道可直达永宁卫城之南门。涨潮为海,退潮为江,故又称为“鳌江”。  宋元时,主要姓氏姜、苏、林、何、蔡。明朝,倭寇扰乱沿海,诸姓纷纷移居泉州城区、石狮、大埔等地。明末清初,佘、李、陈三姓先后来此定居,从事航运、经商以及开发浔美盐场。现主要姓氏有李、佘、陈、张,以及蔡黄等14个姓氏。  抗
703、前埔村
  原名“龙坡”。《温陵龙埔蔡氏族谱·龙坡蔡氏家族简史》记载:“龙坡蔡氏家族已有数百年之史。始祖忠宪公乃宋端明殿大学士第十一世孙,由莆田迁泉州。当时宋元鼎革,隐于郡南一巷讲学鸣道,泉知礼者多就之,自号蔡巷居士。元主屡征不仕,后迁居大孤山南,名其地曰官岭,改名号兴泉逸民。仲嗣确方,尚文,乐善好施,出金延工营造蔡氏祠堂确方冢子乐意因弟弃官逃隐,又因傅家表族牵连,祠堂遭毁,乃迁居于毡埔,卜居于临田之西寻
704、庄头村
  庄头村地处安海镇东郊,东与前蔡村相连,南与东石镇桂林村交界,西与镇区相建,北与桥头村一溪相望,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由庄头,后安,潮坑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建有8个村民小组,共有668户,总人口2586人。村实现通电,通水,电话安装到各家各户,水泥路四方八达,庄头小学创办于1936年春,现有校舍教学楼2座4层楼,学生800人,幼儿园一所,幼儿200人,村中老年人协会设有农家书屋,丰富文化生活,主干
705、大埔村
  村名由来:该所在地据说原来是一大片树木,称五里林,后来树木砍伐尽,形成一大埔头故曰大埔。基本慨况:大埔村位于磁灶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26人、外来人口3500余人,党员124名。近年来,大埔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改善人居环境,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关心、重视、支持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和慈善公益事业,积极开展各项民生保障和慈善救助工作。先后被授予“晋江市‘爱心社区’、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
706、萧下村
  萧下村位于东石镇西北隅,隔安海湾遥望南安水头镇,户籍人口6400人,是东石镇人口大村。萧下村依山傍海,历代村民半农半渔,生活贫困。二十世纪初期,先辈即发起围垦海埭壮举,拓耕田地,建造盐埕,种植蛏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萧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萧下村人民素以刻苦耐劳著称,立志创业。改革开放以后,乡村企业迅速崛起,雨伞制造业成为村支柱产业,并带动五金、印花、电镀、机械等行业的发展。现有大小企业
707、围头村
  围头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南沿海突出部——围头半岛最南端,景区面积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500米。海内外乡亲万余人,常住人口4000多人,外来人员3000多人。东临台湾海峡,西靠美丽的围头湾。南与大金门岛相距仅5.6(4.7)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围头港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类口岸”,围头“国家一级渔港”正在筹建中,围头有省道308线与沿海大通道主干路网,海陆交通极为便捷。
708、丙洲村
  丙洲村又名瀛洲,据清蔡永兼“西山杂志”记载唐末晋江南方其地滨海平坦多沙洲,溪流纵横贯穿成“丙字”形,因而得名丙洲,又因丙洲地形四面环水,盈盈碧水中浮绿洲,好似仙岛又名瀛洲。丙洲设立于1984年 全村陆地面积4.5平方公里,海域5平方公里,有后山、圳尾、溪仔三个自然村组成丙洲村,分四大点,十九个生产队,一千二百多户,四千五百多人,海外人口万人以上,分布与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
709、土安村
  土安村位于内坑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灵源山北麓的丘陵山地,四面山头环抱,毗连罗山、磁灶、安海。辖土垵、宫前、前宅、后溪等四个自然村。【地名含义】【历史沿革与人文】 明、清属四都,民国33年属亲民乡梅岭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镇;1959年属安海公社湖内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自成土垵大队;1984年属内坑镇土垵村委会。【村落与居民】 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620亩,辖土垵、前宅、宫前、
710、黎山村
  【地名含义】村址前山村为纪念本村革命烈士张克黎取称“黎山”。 【历史沿革】明、清属六都,民国33年属梅岭保,建国后,1956年属黎山乡;1959年属安海公社黎山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黎山大队;1984年属内坑镇黎山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熊山南麓,内坑中学西侧,东至加塘村;西连镇区东环路、古山、东宅村;南与东村、立厝相接壤;北邻内湖村。“五七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
711、坂头村
  坂头村基本情况简介 【地名含义】坂头村因地处晋江南部地带,位于灵秀山路头,故名“坂头”。 【历史沿革】明,清属二十五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大同乡坂山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坂山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英墩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坂头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坂头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位于永和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灵秀山北侧,界石狮市客卿村。 【村落与人口】辖西堡、东堡2个自
712、霞西村
  霞西村委会在柳城街道驻地东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霞东大桥头,聚落在西溪北岸,略呈圆形分布,与南安市江北大道接壤有宫边、学堂后、大桥头新村、新部、巡仁头、五柱、三落、后路、渡船头、秋公岭、街仔口等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580户2328人。 霞西村村落位于霞东之西,取名霞西。原属霞东大队,1979年拆出霞西大队,1984年改为霞西村委会。霞西村系省革命老区村。霞西村有耕地500亩,主种水稻、甘薯、花
713、联盟村
  联盟村位于仑苍镇的中部,晋江支流西溪之南侧,距仑苍镇政府驻地1公里。东邻大泳村,西与仑苍村毗邻,南接蔡西村,北与园美村隔河相望。省道308线从村的北部穿过,交通十分便利。联盟村面积大约2.5平方千米,人口约为2200多人。下辖湖西、坑口、后村等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由于毗邻镇区,通讯设施较为完善,移动及联通的手机信号没有盲点,电信设施遍布全村。联盟村1958年由乌西、坑口二村合为一个大队,取两村
714、芸林村
  芸林村位于南安英都与仑仓接壤处,方圆约两公里,是一山川秀丽的自然村落.芸林村是英都翁山洪氏东四房及小部份东三房裔孙聚居地,全村分为 过水旧厝庄美芸枫桥园美林新林高新乌石九个小自然村落,人口共4000多人。 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境内气候适宜,地里位置得天独厚,通讯、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 农业主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养殖有:蜜蜂、奶牛、还有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下,
715、罗东村
  罗东村地处南安市东北角罗东镇辖区内,东邻洪梅镇新林村大路岭山分水处,南至新明村,西至卢溪,北邻乐峰镇厚阳村,全村人口8768人,有23个村民小组28个自然村落。远有享誉九洲的广洽法师,近有闻名于世左右家私,人杰地灵。*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716、新明村
  新明村位于罗东镇政府驻地以南0.3公里处。新明村委会设在慕奄口。由慕奄口、溪仔、顶墩前、下墩前、寨脚、龙眼脚、后畲、坑内、洋头、尾井、大路山、洋埔、仑美、许尾宫、布厝乾、土楼、后间、洋顶厝、美崎、连普、祖厝边、大路尾等22个自然村组成。新明村有24个村民小组,村民2429户7509人。有耕地面积1850亩。新明村主产水稻、小麦、甘薯。山林以马尾松为主,还植有橡胶树。域内有砖瓦厂、石材厂、石雕厂、针
717、明新村
  明新村在梅山镇政府驻地北2.2公里处,以境内明心寺为名,后因心与新谐音,改为明新。民国年间属芦塘乡九甲保,1950年属洪濑区明新乡,1956年合作化时,属蕉塘乡,1958年为明新大队,1984年改为明新村委会。明新村委会设在茶林埔。有茶林埔、厦湖亭、中年沟、顶大园、陈厝、厝尾、外新厝、宙埕、对面新厝、山仔头新村、井仔边、后坝、三落、洋仔头、五虎、宫仔借、困口、乖口、下新厝、下宫、厝仔、后坑、金果、
718、蓉中村
  梅山镇蓉中村,是一个不靠山、不靠海、没有矿产资源的小村庄。土地面积一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亩,人口2920人,640户,10个村民小组。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党的-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村-李振生带领全体村民发扬敢拼会赢的创业精神,闯出一条“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使蓉中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村财实力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空前繁荣,创先争优硕果累累
719、山美村
  山美行政村以境内“山美”自然村命名,原属三十二都,民国年间为山美保,1949年解放初为山美乡,1961年成立山美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山美村委会,1999年从原丰州镇拆成丰州、霞美镇两镇。山美行政村隶属南安市霞美镇所辖。山美行政村位于霞美镇镇中心。东邻四甲村,西与温山村接壤,南与霞美村接界,北连长福村。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处于泉州与南安地段的中心点,全村辖四个自然村,即果园、山美、佃坑、后井。
720、塔尾村
  塔尾村是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506021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