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淘宝村[26]
1001、高美村
  高美村简介 高美村位于两英镇西南部,总面积0.8平方公里,由7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579亩,总人口9162人,总户数1621户,设1个党总支部,党员117人,两委干部5人。2009年,全村工业产值20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50元。近年来,高美村强化各项管理工作,搞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财务管理,使全村的各项规章制度走上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注重公益事业投入,加
1002、东北村
  东北村简介 两英镇东北村地处大南山北麓,由主村和石新、石老、石美三个属村组成,全村总人口11907人,2091户,总面积9.8平方公里,是一个半山区村、革命老区村。2008年1月被国家-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历年来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文明村”、“卫生村”、“生态示范村”、“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汕头市“文明模范村”、“先进集体”、“美在农家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村党总支部被汕头市委评为“创五个
1003、鹤联村
  鹤联村简介 两英镇鹤联村与峡山街道、胪岗镇相邻,陈沙公路、广汕公路与峡山丹凤路交界直达该村,交通十分便利,是著名的侨乡。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面积0.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3亩,山地300亩,共有713户,人口4300人。设一个党支部,党员数65人,村两委成员6人。设2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50人。2009年,全村工农村总产值1.1亿元,人均收入4400元,村集体收入8万元。历年来曾
1004、新庆村
  新庆村位于国道324线旁,东靠潮阳区和平镇,西临泗黄村、峡山街道,南临胪岗居委,地势平坦,地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辖区耕地面积180亩。2013年底共有531户,总人口3102人,境内商贸活跃,工业基础较好人均纯收入7658元。随着工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新庆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柑种植,并积极招商引资办企业,是胪岗镇大型企业典型村之一。近10
1005、泗黄村
  泗黄村地处胪岗镇北部,紧靠潮南区党政综合办公用房,东邻新庆,北接324国道,与峡山接壤,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耕地面积1850亩。2013年底全村1911户,总人口11126人,党员118人。境内商贸活跃,工业基础较好。党支部连续几年被市、区、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示范单位”。 2007年6月泗黄村被区检察院挂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2009年被汕头
1006、泗和村
  泗和村位居潮南区中心地带,距324国道350米,区位优势明显。泗和村创建于宋淳祐年间,村民沿泗水河而居并形成四个自然村落,泗水河从村中心穿过,故取名“泗和”为村名。2013年全村共1437户,人口8039人,现可耕作面积约650亩。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从事粮食生产、种植蔬菜,2013年人均纯收入7066元。目前,村民总体生活水平全区中上水平,文化程度较高,综合素质较好。工业有文化用品、服装、织带
1007、溪尾周村
  溪尾周村位于胪岗镇西北部,占地约1.1平方公里,耕地2300亩,2013年底共有人口2783户、15592多人。现有“两委”干部10人。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周雍雄到此创基,因全村单姓周故名溪尾周。溪尾周村周村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是远近知名的“文化乡”。溪尾周村人民世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年来,村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建设富裕和谐村之路,辖区内有“达尔丽”、“硕蒂旺”等近十
1008、新中村
  胪岗镇新中村位于大南山麓,居于“港头乡”中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0地下党支部所在地及游击队根据地。新建成的“陈沙公路”和“峡安路”经过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耕地面积1713.6亩,山林面积6790亩,2013年共有人口2211户、13149人。工业发展正处于初期,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农业大村,村民勤劳朴实,2013年人均收入7390元。新中村是著名侨乡,全村旅居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同胞约
1009、珠埕村
  珠埕村位于沙陇片区北部,东与高埔毗邻,西北与敦灶、合力接壤,北濒龟海池塭。明初年间,该地原为海滨滩涂之地,杂草丛生,取名牛埕。1918年,该村建寨,以其棉城举人萧凤翥(号仙渠)书南门匾“珠光得气”,寿臣书西门匾“土曜埕辉”取名珠埕。明嘉靖前期(1522-1548),萧氏四世祖存诚由敦灶迁徙于此创居,至今二十世。珠埕现有人口4736人,871户,党员53人,支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村委3人,支委5
1010、渡头村
  渡头村简介渡头村,古称圖濠,创于明洪武年间(1373年)。渡头之地东倚群山,西环带水(临韩江)。位于上华镇南端,与澄海城区接壤,占地面积2.37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积0.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7亩。2009年村工业产值2859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283元。居村人口6200多人,1350户,分为九个村民小组,有0党员140多人,侨居东南亚华侨多不胜数,贯以侨乡著称。村民有曾、郭、翁、林、陈、
1011、横陇村
  横陇村简介 横陇村位于上华镇东北方向,距澄海区行政中心10公里,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全村人口5000多人。耕地面积1600余亩,开放改革以前是纯农村落,改革之后,村民生活随着惠农政策而逐步提高,自新世纪后,村逐渐向工业生产,加工业等转型,村民生活逐更上一层楼。目前有党员120多人,党员群众关系密切,携手共同建设和谐村居。
1012、前沟村
  前沟村,位于隆都镇东南部,距店市3公里,下辖前沟、后蔡、沟墘、仙地头4个设经联社的自然村。现有住户802户,人口3260人,耕地1111亩,土壤多属沙质土,主要种植水稻、香薯、花生、甘蔗、荔枝等。2009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2020万元,农业总产值1875万元,人均收入3594元。
1013、前埔村
  前埔村,位于隆都镇西南部,距店市1.5公里。前埔宋时是一片旷荡沙滩,到元朝才围垦成一片平原,开始形成一个多姓氏的村落,时名前浦,清雍正年间改名前埔。全村占地面积1.85平方公里,现有住户1300多户,人口5000多人,耕地1220亩,土壤属沙质土,主种水稻、花生、甘蔗、生柑等。全村侨户占80%以上,村中有侨胞捐建学校1座,水厂1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村是0潮汕党组织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地区之一
1014、下北村
  下北村,位于隆都镇西北部,距店市2公里,地域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乔梓里、下欧、前陇、云路头、贡巷余、贡巷林、何厝7个设经联社的自然村,其中,贡林、下欧和前陇是革命老区。全村现有住户1528户,人口6102人,耕地2199亩,系纯农地区,主要种植番石榴、青枣等水果,兼种水稻、玉米、蔬菜和少量养殖。工业发展之后,全村仅有十多家来料加工的家庭作坊,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农工相兼着居多。2009年,全村工业
1015、后溪村
  后溪村位于隆都镇中部,店市东侧,相邻咫尺。后溪村原是个港口,上游流入港口有小溪名曰后溪,后港枯,并渐成村落,故取名后溪。全村金氏单姓,现有住户1700多户,人口近7000人,耕地约1300亩,主要种植水稻、番石榴、蔬菜等。工业以小作坊手工业为主。该村是侨乡,有华侨捐资建立的学校1座,自来水厂1座。2009年,全村工业总产值4200万元,农业总产值2112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2009年,被评为
1016、前美村
前美古村   前美村是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澄海区西北部,距城区约15公里,历史悠久,海外华侨众多,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也是汕头市著名侨乡。  前美村始创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前辈先贤的艰辛创业,为当代积聚了许多可供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尤以陈慈黉故居和永宁寨等连接成片的古建筑群最具特色,最早到前美考察古建筑群的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说,这是一处难得的风景名胜。
1017、渡亭村
  渡 亭  明嘉靖年间(约1551年)已有人居住。古称杜王洲。1914年,因村旁渡口建有一亭,改称渡亭。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渡亭位于莲下镇中部、莲阳河东侧,区域面积0.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7亩。截至2009年底,全村共有768户3589人。现有蔡
1018、蔡寮村
  蔡 寮  南宋末年(约1275年),福建莆田蔡姓自本县龙田迁居到此,搭寮定居,因村民以蔡姓为主,故称蔡厝寮。1949年改称蔡寮。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  蔡寮位于莲下镇中部,莲南路南侧,区域面积0.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0亩。截至2009年底,全村
1019、下村村
  下 村  明清时期与下村合称潮港,地处灰窑头溪南岸,因涨潮时潮水可由蓬子港直达此溪而得名。明崇祯年间(约1640年),已有蔡、李、谢三姓到此居住。清光绪八年(1882年),潮港以村中灰窑头溪支流为界分拆为两村,因处灰窑头溪下游,故称潮港下乡。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改称下村,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
1020、沟内村
  沟 内  南宋末年(约1275年)已有人到此定居,因村西北有一大沟,故称为沟内。村北面原有港口(即港咀)村,民国后期并入沟内村。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959年称沟内生产大队。1984年,沟内、陈厝洲、新寮合称建新乡。1987年后独立设村。  沟内地处莲下镇中部,莲东路东侧,区
1021、陈厝洲村
  陈厝洲  明朝末年,陈厝(今建阳)人陈仰东到此创村,因这里原来是陈厝乡的洲园,故称陈厝洲。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959年称陈厝洲生产大队。1984年,沟内、陈厝洲、新寮合称建新乡。1987年后独立设村。陈厝洲位于莲下镇中部,莲南路北侧,区域面积0.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
1022、建阳村
  建 阳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福建莆田陈姓避乱迁居到此,因村民以陈姓为主,俗称陈厝。1938年,取陈姓始祖陈德厚之父陈建阳之名,改称建阳。1949年12月,建阳、许厝、李厝宫合称建睦乡。1950年,建睦乡和槐泽乡合为槐睦镇。1956年,建阳、德邻合称德邻乡。1958年,建阳、许厝、李厝宫合称105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  建阳地处莲下镇中部,莲阳河北侧,北邻槐东、槐泽、许厝,东与陈厝洲
1023、许厝村
  许 厝  南宋开庆年间(约1259年),福建莆田许姓到此定居,随后,吴、朱等姓陆续迁入,因村落以许姓为主而得名。1938年,许厝和李厝宫合称敦睦乡。1949年12月,建阳、许厝、李厝宫合称建睦乡。1950年,建睦乡和槐泽乡合为槐睦镇。1952年,许厝、李厝宫和神州合称建华乡。1953年,许厝和李厝宫合称李厝乡。1956年,槐泽、许厝、李厝宫合称槐泽乡。1958年,建阳、许厝、李厝宫合称105团。1
1024、槐泽村
  槐 泽  槐泽与槐东原为同一村落,古称上王或王厝。南宋末年(约1276年),福建莆田王姓为避“景炎”之难迁居到此,后张、杨、李诸姓陆续迁入。1938年,因传有“北宋王佑手植三槐,兆其后代显贵”之事,取“槐庭遗泽”之意,改称槐泽。槐泽商贸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时,这里已经是活跃的市集,称“市内埠”。清康熙年间,卡路下设有货运码头,商船来往香港、泰国等地。清嘉庆年间,两院祠内设有义塾,这也是当时全县的几所
1025、槐东村
  槐 东  槐东与槐泽原为同一村落,古称上王或王厝。南宋末年(约1276年),福建莆田王姓为避“景炎”之难迁居到此,后张、杨、李诸姓陆续迁入。1938年,因传有“北宋王佑手植三槐,兆其后代显贵”之事,取“槐庭遗泽”之意,改称槐泽。槐泽商贸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时,这里已经是活跃的市集,称“市内埠”。清康熙年间,卡路下设有货运码头,商船来往香港、泰国等地。清嘉庆年间,两院祠内设有义塾,这也是当时全县的几所
1026、立德村
  立 德  北宋元丰年间(约1084年),福建莆田杜姓及朱、蔡、杨、许、陈、李六姓到洲头、坟埕创村定居。1938年,下王、坟埕和洲头合称德邻乡,意即“以德为邻”。1950年,下王、坟埕和神州合称德邻乡。1952年,神州自德邻乡拆出。1953年,德邻和神州合称德邻乡。1956年,建阳、德邻合称德邻乡。1958年,德邻称104团。1959年称德邻生产大队。1963年,神州从德邻拆出。1993年7月,德邻
1027、槐南村
  槐 南  北宋末年(约1125年),福建莆田王姓迁居到此创村,因聚居地以王为主姓,故称下王。1938年,下王、坟埕和洲头合称德邻乡,意即“以德为邻”。1950年,下王、坟埕和神州合称德邻乡。1952年,神州自德邻乡拆出。1953年,德邻和神州合称德邻乡。1956年,建阳、德邻合称德邻乡。1958年,德邻称104团。1959年称德邻生产大队。1963年,神州从德邻拆出。1993年7月,德邻管理区分拆
1028、程洋冈村
  程洋冈程洋冈古称凤鸣冈、凤冈或凤岭,唐代以前这里原来是韩江出海口的岛屿。后改称程洋冈,意取海中之山冈;又称大梁冈,意即泥沙堆积成陇,状如大梁。南北朝时已有正常民居。初有浪俚及僚人聚居,继有柯、钟、黎、麦、詹、洪、翁、梁、郭9姓到此定居,现仅存柯姓后裔,其余8姓只存遗址。宋时,陈、黄、蔡、郑、许等姓陆续迁入,明时,林姓迁入。1936年与管陇、窖东、窖西合称程洋冈乡。1946年属莲中乡。1950年属维
1029、窖西村
  窖 西  古与窖东合称窖美,因宋代此地有窑窖烧缶、景色别致而得名。相传宋时已有吴、李二姓在此居住。明万历年间(约1600年),戴姓自潮州归湖迁居到此。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窖美以村中山丘为界分拆为东、西两村,因处西面,故称西窖。1936年属程洋冈乡。1946年属莲中乡。1949年改称窖西。1950年属维新乡。1952年,与程洋冈、窖西合称程美乡。1956年属程洋冈乡。1958年属111团。
1030、南湾村
  南 湾  明弘治年间(约1500年),林姓自饶平汫洲迁居到此,随后,张、陈、绍、翁等姓陆续迁入。古与北湾、东湾为同一村落,称三湾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湾村改称湾兴村。1914年,湾兴村分拆为南湾、北湾和东湾三村。1946年属湾渡乡。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属苏南区。1956年属东湾乡。1957年属湾头乡。1958年与南份合称101团。1959年,称南湾生产大队。1984年,南份
1031、北湾村
  北 湾  明朝中叶(约1500年),吴、陈、郭诸姓到此定居,后周、李等姓陆续迁入。古与南湾、东湾为同一村落,称三湾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湾村改称湾兴村。1914年,湾兴村分拆为南湾、北湾和东湾三村。1946年属湾渡乡。1950年独立设村。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属苏南区。1956年属东湾乡。1957年属湾头乡。1958年与南份合称101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  北湾位于莲下
1032、东湾村
  东 湾  明朝中叶(约1460年),福建莆田马、丁、洪等姓到此创村定居。古与南湾、北湾为同一村落,称三湾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湾村改称湾兴村。1914年,湾兴村分拆为南湾、北湾和东湾三村。1946年属湾渡乡。1950年与海后、北村、南份合称四联乡。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属苏南区。1956年属东湾乡。1957年属湾头乡。1958年与海后、北村合称103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
1033、海后村
  海 后  相传明末(约1630年),福建莆田崔、沈、银三姓到“风飞陇”之南定居。清康熙年间,南洋许厝许姓迁入,在“风飞陇”南北各建一座大谷仓,此为南仓,后改称南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因村临南海,改称海后。1946年属湾渡乡。1950年与北村、东湾、南份合称四联乡。1951年属海滨区。1953年,海后、北村、南份合称海后乡,属苏南区。1956年属东湾乡。1957年属湾头乡。1958年,海
1034、永新村
  永新村简介 永新村位于莲上镇南部,下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国道324线贯穿村东西,总面积7.69平方公里,总人口17093人,其中农业人口15501人。农业种植有水稻、玉米、地瓜及各种蔬菜、瓜果等。工业门类有塑料、南金、印刷、造纸、工艺、五金等。商贸业以市场为依托的经营活动较为活跃,各类商品购销两旺,文化建设方面,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优良传统,打造具永新特色的传统民俗动物舞蹈——鳌鱼舞,并申
1035、涂城村
  莲上镇涂城村,位于澄城以北6公里,东临黄厝草溪出海口,西倚南峙山麓,国道324线横贯全境,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居住面积1.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972亩,山地3200多亩,总人口近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0多人)。分设十个行政连片,33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99人。党员人数345人,分设十个支部,村两委成员12人。是澄海区人口多、规模大、地理位置优越的纯农乡村之一,既是侨乡又是革命老区。
1036、竹林村
  竹林村位于澄海区莲上镇中部,南与永新村相邻,西、北与兰苑村相邻,东至盛洲村。先人于南宋末年从福建莆田县移居海阳县苏湾都莲阳中乡,定居于此,并定名为竹林村。19世纪本村重建两个自然村分别为梅林村、松林村,三村统称为竹林村。本村至今户数已有1271户,其中农业户数1143户,非农户数128户;全村总人口数为5395人,其中农业人口5147人,非农业人口248人。全村占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居
1037、兰苑村
  兰苑村基本情况 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位于国道324线两侧,离澄海区5公里,总人口4034人,934户,土地面积1356亩,其中水稻面积656亩,低畦田开挖鱼池面积180亩,蔬菜区面积285亩。目前全村有30%的农户劳动力从事种植蔬菜和养鱼、养鹅、养鸭等。2009年度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454万元。九三年以来,村经联社已开发为工业区的土地面积235亩,现有兴洋建筑构件工程有限公司、广鸿达纸业有限公司、
1038、上巷村
  上巷村概况 上巷村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居莲上镇集镇中心,国道 324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村耕地面积968亩,其中常年蔬菜 耕种面积455亩。全村现总户数588户,总人口2479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人。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党政领导班子承先启后,与时俱进, 在党员和广大村民的共同支持配合下,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全村干部群众,务实拼搏,积极进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1039、南徽村
  南徽村位于澄海城区北面7千米处,国道324线穿村而过。宋庆元年间,先祖从福建莆田到此创村,原为北李、北朱两村。1937年李朱杨三姓合并,取北李南沙公与北朱徽国公之首字称南徽。原属饶平县苏湾都,明嘉靖四十二年属澄海县苏湾都,1921年属苏南区,1958年属莲南人民公社,1972年属莲上人民公社,1984年属莲上区,1987年属莲上镇。2010年全村人口5035人,1121户,土地面积约2207亩。全
1040、盛洲村
  盛洲村简介 盛洲村位于澄海中心城区东北6.4千米处。东南距南海5千米。2010年总人口4852人,1088户。面积1.9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858亩。清朝末年,竹林村李鹤琴为代表的绅士招募周边李姓人到此定居,租赁荒地垦种,至公元1896年,村落初具规模,称李厝新乡,后澄海莲阳、外砂、饶平联饶、所城、海山,潮安磷溪等地李姓破产农民闻风归附,人口迅速增加。1901年建造李氏大宗祠,1922年“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