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淘宝村[27]
1041、埭头村
  溪南镇埭头村位于上岱美村、海岱村、南砂乡和银砂乡片四地中间,国道324线贯穿村中央。全村共辖6个连片、7个分支部、党员214人,总面积约 313.7公顷,总人口为6252人,耕地总面积约3000亩。2009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011.0215万元,人均收入4870元,位居全镇前列。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村有5家正常运作的规模上企业,实现年产值上亿元。全村现拥有各类中小企业约10多家,形成了
1042、上岱美村
  上岱美村简介 溪南镇上岱美村地处澄海区莲南工业区东北端,距澄海区向北10公里,面临南海,背靠南峙山麓。国道324线贯穿全境,道路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喜人。上岱美村自南宋创乡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历朝历代乡贤辈出,是二战革命老区,村中多以陈、蚁、李、黄、朱、吴为姓,村民民风纯朴,刻苦耐劳、心地善良,人民安居乐业。全村总面积为2600多亩,其中住宅用地250亩,工业用地450亩,养殖面
1043、下岱美村
  下岱美村简介 下岱美村地处澄海区溪南镇与莲上镇交界处,距离澄海城区约8公里,住宅区三面是镇18米大道环绕,西临国道324线横贯全村南北,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除农业继续巩固发展外,工业特别是塑料、服装等行业迅速发展,形成工、农并举发展势态。2009年底全村总户数1205户,总人口4988人。其中农业1152户,4923人;非农53户,65人。全村总面积约2583亩,住宅总面积约占50
1044、河美村
  东里镇河美村原名西社村,位于东里镇北部,毗邻六个村,樟林三角点及集市贯穿其村域中心,北临安黄公路,距汕头市区约30公里。1950年为纪念周礼平烈士与新陇村合称仁荣村,1974年拆仁荣村,遂称河美村。因樟林有河沟,贯于樟林片区南北,该村地处河沟之尾,“美”是“尾”的雅称,故名河美。河美村共有13个村民小级、5个居-组,住户1427户,人口5368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7人,村党总支部现有党员99名
1045、东和村
  东里镇东和村,东临汕汾公路,因地处樟林东面,又称东社村。革命烈士周礼平系本村人。1950年与北联村合称生礼村,1961年拆生社村,改称东和村。全村现有住户789户,人口3125人,土地面积2929.57亩,耕地面积985亩。全村现有党员84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58.2万元,集体收入19.71万元,农民人平年收入4624元。村姓氏以黄、叶、朱、陈、周、郑、林、许
1046、观一村
  东里镇观一村原名新宫,原属南社村辖地,1950年与南社、头冲村合称观平村,1961年拆观平村后改称观一村,又名布袋围,是著名文学大师秦牧(又名林觉夫)的出生地。整个村由两个片区组成,分别称为“新宫”(也称南康里)和“南盛里”(俗称布袋围)。全村住户775户,人口2857人,其中非农人口217人。辖区土地面积2748亩,现有耕地面积1260亩,山林地约200亩,海滩涂养殖海池930多亩。2009年全
1047、塘西村
  塘西村,位于片区西面,北面为大塘水域,故名。1950年与新兴街、月窟合称为新光村。1968年拆新光村,遂复原名。全村住户1718户,人口6172人,非农人口近2000人;土地面积3276.70亩,耕地面积2104.40亩。2007年村经济总收入5302万元,集体收入50.5万元,农民人平收入4518元。近年塘西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全村种植水稻、林檎合计1400多亩;村内有占地约100亩的工业区
1048、月窟村
  月窟村简介 位于东里镇东陇片西北部。清乾隆年间,福建莆田刘姓人家谋生于此,择地挖土成窟,以养鸭为生,小水窟成塘后,状如新月,故美名为月窟。清代樟林港崛起繁荣时,每次北上红头船多达八十多艘,月窟村就拥有18艘。除樟林、东陇外,月窟村也是洋航之乡。由于办洋船起家,村民殷富。全村共527户,人口2023人;土地面积1098.90亩,耕地面积503.10亩。2009年村经济总收入4055.2万元,集体收入
1049、南畔洲村
  南畔洲村 简称南洲,位于片区南端,南临义丰河,北濒头冲河(现已回填),是韩江下游南溪、北溪、东里河三河泥沙的冲积洲,故名南畔洲。清康熙年间(约1650年),闽南渔民迁居于此,从事渔耕,村民以蚁、姚、谢、陈等姓氏为主,65%劳力从事第一产业。全村住户700户,人口2816人,党员94人,支委6人,村委3人;土地面积2760.00亩,耕地面积1512.30亩。2007年村经济总收入15908.8万元,
1050、明德村
  明德村原名狗舌尖,位于本片区西面,东里河注入义丰河与头冲河的交叉口,冲积成沙洲,沙洲前端形似狗舌尖的头部故名“狗舌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南砂村民在此择地建房居住,取名南砂新村明德里。1970年前后,头冲河床因长期积淤而开始堵塞,至1975年头冲河在交通、流溉、排涝上已失去作用,故于1975年在明德堤头与东里大桥头进行锁堤,开筑了东福路,从此东陇至明德不再乘南畔洲渡过河。1976年头冲河
1051、南社村
  南社村地处东里镇东部,位于樟林乡南面,界于潮、澄、饶三地交汇处,国道324线贯境而过。1950年与观一、头冲三村合称观平村,1958年拆观平村,称南社村。南社村全村总耕面积1800多亩,全村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总人口数为6300人,人年均经济收入4458元,全村党员149人。村内60%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40%人口从事第二、三产业。近年来,我村“两委” 班子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致力加强自
1052、鸿三村
  鸿 三 村 简 介 鸿三村位置在东经116°8′,北纬23°7′,地处韩江下游的东侧,居澄海城区东北方,距城区18公里。东北与饶平县交界之盐灶乡毗邻,西南与樟林接境,背倚莲花山南麓,东南临海,面朝笔架山,西揽樟林之象鼻山,北拥饶平县辖之大北山。村后环山拱峙,以尖峰山主脉所蜿蜒而成的尾蝶、田螺、桶盘、山上园、槽坑、牛屎匏一带山麓形成村后之山丘地带。汕汾公路横贯村后,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4.3平方公
1053、沙岗村
  沙岗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西部,紧邻陶瓷发源地石湾镇和乐从镇家私城,东邻新岗路,南依东平河畔,西临石湾镇中路,北靠魁奇西路。全村占地面积0.55平方公里,辖下四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沙岗、东风、潭清、德星。户籍人口约1750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沙岗村党总支部现有党员109人,共有4个分支部,分别是沙岗村小组分支部、潭清东风德星村小组分支部、环球不锈钢厂分支部、碧泉食品联营分支部。沙岗村距今
1054、石头村
  石头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中部,地处佛山市东平新城的中央核心区域,东邻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依东平河畔与世纪莲隔江相望,西临汾江南路,北靠魁奇路,紧邻105、325国道,岭南大道贯穿其中,广佛高速、京珠高速,火车站、佛山港近在咫尺,水陆空交通便捷,网络密布,地理位置优越。全村面积约0.94平方公里,下设9个村民小组和1个渔民村(即十队村),现有党员总数85名,常住户1360户,常住人口340
1055、鄱阳村
  鄱阳村位于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东部,东部有南海石石肯 村,南有靠近东平河边,顺德陈村花卉世界,西有南海大道,北有绿景东路,地理环境位置优越。环村有一涌两岸、四面环水,地势平坦,具有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水乡风貌,村现有351户,本地总人数1373人,外来人员4100多人,村庄面积有0.42平方公里。鄱阳村是集体一级经济组织管理,村的经济发展以厂房铺位等物业出租收入为主,对外投资佛陈大桥。在集体经济不断和壮大
1056、罗南村
  罗南村位于禅城区南庄镇西部,面积4.75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519人,党员116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罗南村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主题,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完成了十年前村党总支提出的“将罗南建成远望像林园,近望像花园,细看人民生活在幸福乐园”的奋斗目标,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
1057、紫南村
  紫南位于紫洞圩南面,故有紫南之称,紫南西面靠北江支流,紫南的自然村分布较为分散。鱼塘面积较多,有少量禾田,在改革开放岁月,建成了经济开发区,发展陶瓷工业生产。 村中有15条自然村,人口4994人,男女大约各半,人口最多的村头村有890多人,最小的黄埔村59人。在七十年代中期,镇建设了紫洞公路经过紫南,沿紫南又扩宽村内小路,直至可行驶汽车,从此结束了不能通汽车的历史。此后,又将几条开发区的路改为水泥
1058、紫洞村
  紫洞位于北江下游,是西北江航运的要道,水运交通发达。紫洞有六个自然村,是以种稻、养鱼为主的农业生产地区,当时分配水平很低,直到1959年以前,主要收入都是只靠农业收入。后来生产队想到要办一些工副业,才根据自己的特点,就地取土开办了红砖厂,这才使人们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承包工副业尝到了甜头,各生产队也在七十年代开始办厂了:有的办石场,有的办塑料厂,有的办玻璃厂、五金厂和风扇厂等,初步达到以工
1059、东村村
  东村地域是东平河道的沉积地带,由沙泥淤积而成的沙洲。它地处溶洲之东而得名。东村地域面积约1.75 平方公里,昔日为水网地带,今天却公路交织,自从石南大桥开通,佛开高速路桥在境内南北飞架,南庄公路四通八达,可连接各自然村。东村在历史上隶属过不同区域,到1959年12月始,才由下东、中东合并成东村乡,一直沿用至今。东村现有7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880人。 工农业发展情况:解放前村民是靠耕种和出外打工来
1060、上元村
  上元村地处南庄镇边境,与佛山市石湾区只一河之隔,有石南大桥贯通,南临顺德乐从,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南庄镇陶瓷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也是南庄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全村共有8条自然村,常住人口3150人,外来人口约3500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元村才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以陶瓷为主的工副业,建成了上元建筑陶瓷总厂和实业公司。以“SY牌”的品牌获得市场认可,多次获省、市优质奖,产品直销全
1061、溶洲村
  溶洲位于南庄镇东北部,北面与石湾隔河相望,南面隔河与贺丰、顺德乐从为邻。面积为6平方公里,有10条自然村,常住人口7000人,外来人口7000人。 工农业发展情况:1950~1955年,人均收入仅为70元。1971年以前以农业生产为主,1971年后逐渐发展工业,进入90年代,工业开始成为溶洲的支柱产业,经济收入逐年递增。2002年经济总收入为74109万元,人均收入为8821元。目前,以陶瓷业为龙
1062、堤田村
  堤田村属于典型的水乡,有浓厚的水乡特色,河涌纵横,小桥遍村。面积2.7平方公里,水陆面积比例为7:3。堤田新公路与石南路和佛开高速公路、南庄站相连,对外交通较为便利。村委会下设三个村民小组,分别是群建村、先锋村、前锋村。常住人口4200人,外来人口1500多人。第一、第二产业比例为2:8。工农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前,堤田建制经过多次的变革,工农业生产停步不前。直至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
1063、罗格村
  罗格村位于南庄镇北部,罗格围腹地。总面积为4.74平方公里。境内河涌纵横交错,淡水资源丰富,鱼塘业养殖面积1939亩,年上水量984000公斤。境内有13条自然村,总人口为5500人,总户数1620户,由冼、孔、黎、何、关五大姓氏组成,是全镇第三大人口的村。工农业发展情况: 农村办工业,罗格是先行者之一。1967年,办起了第一间小工厂──罗格民二塑料厂,生产工人20多人,全是本村洗脚上田的本村农民
1064、吉利村
  吉利村位于南庄镇中部,辖内有20条自然村,设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77人,面积为3.5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内水陆交通便利,形成―个网络性的水陆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经济总收入为39088万元,人均收入为5109元。工农业发展情况:该村一向以养殖四大家鱼、种桑养蚕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结构,从四大
1065、龙津村
  龙津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来人口4000多人。面积约4.5平方公里。 七十至八十年代经济收入只靠农业生产,但收入不高,每月平均收入约300元——600元左右。步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工农业生产不断扩大与发展,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日渐增多,陶瓷生产成为了龙头企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由九十年代的70多间发展到现在的130多间,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制,
1066、梧村村
  梧村位于南庄镇南部,东南方与顺德扬教相邻,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自然村两条,村民小组15个,常住人口四千余人,外来人口二千余人。 工农业发展情况:解放初至改革开放前,是以桑基鱼塘及养蚕业为产业支柱,改革开放后,曾兴旺百年的种养业已成为历史过去,从此,开始发展工副业,有部分人开始建厂从商,梧村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今天,已成为以鱼类养殖业、工业、商业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梧村卫生站是
1067、河滘村
  河滘村位于南庄镇东南面,与顺德连接,辖区包括两个自然村,即四村(包括姓陆、姓潘、姓梁、姓何、姓郑),五村(包括姓蒙、姓黎),清朝时属鳌头堡。 河滘村最兴盛时期,在三十年代初,即晚清和民国初年。其时有人口3500多人,3300亩耕地、鱼塘,有缫丝厂三间,职工2000多人。日寇侵华后,因战火连天使村民四处逃荒,耕地荒置,民不聊生,到解放前还剩下村民不足1500人,实际耕地面积不足1500亩。1950年
1068、杏头村
  杏头村位于南庄镇南面,东邻顺德市,全村面积3.58平方公里,横跨村内的公路有樵乐路、吉杏路。佛开高速公路开平方向的上落口位于杏头村西部。交通较为方便。 杏头村下设1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600人,外来人口约4000人。第一、二、三产业各占总收入比率为1.1%、73.9%、25%。杏头村三大产业稳步发展,农业以鱼塘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作为主,装饰陶瓷、五金及商贸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农业发展情况19
1069、贺丰村
  贺丰村东面与顺德理教村相邻,南面与杏头村委会相连,西面与吉利村委会相连,北面至吉利河水道。村面积总计2.5平方公里,水陆比例约为6:4。村委会下设九个村民小组,分别是理教、南一、南二、南三、威伍、荣星、巷心、村头、威东,常住人口2500多人,外来人员约2700多人。贺丰一向以鱼塘养殖业和蔬菜作物耕种为主,改革开放后开拓工业领域,工业以生产陶瓷制品、五金产品加工、印刷品为主。村内第一、第二产业比例约
1070、石江社区
  石江社区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1037。
1071、北村社区
  北村社区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1041。
1072、烟南村
  烟南村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1214。
1073、镇南村
  镇南村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1216。
1074、南金村
  南金村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1222。
1075、上金瓯社区
松塘村   上金瓯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西北部,与丹灶镇、三水白坭镇相接壤,有新、旧樵丹公路及广明高速公路贯通,全村总面积4.84平方公里,下辖8条自然村,共22个村民小组。上金瓯村位于西樵镇的西北部,与丹灶镇、三水白坭镇相接壤,交通便利,有新、旧樵丹公路贯通,有珠二环高速和广明高速交叉通过,并设有入出口,全村总面积4.8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耕地面积1227.19亩,鱼塘面积1754.91亩),下辖
1076、大同社区
  大同社区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2045。
1077、儒溪村
  儒溪村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2206。
1078、百东村
  百东村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2208。
1079、新田村
  新田村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0605122220。
1080、罗行社区
  罗行社区简介管辖面积: 0.6平方公里 居民数: 2267 负责人: 陈润生 联系电话: 86617980 组织成员: 书记:陈润生,副书记:吴伦行,委员:叶永广,委员:郭允坚,委员:徐颜兴。 基本介绍: 辖区常住人口828户共2267人,暂住人口1300多人,社区设有劳动社保工作站、人民调解室、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警务室、流管站与计生服务所等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