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淘宝村[40]
1561、上官路村
  上官路村又名金砂乡,俗名港头林,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林,始祖分海学士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携眷来此定居。后因村中岁贡士林文聪公在嘉靖十六年时官拜“国相第”画锦回乡,建官厅一座,遂将村名改为“上官路”。上官路村在金石集镇东南1.5公里处,东距潮汕公路大寨车站2公里,东南与张厝巷村接壤,东畔邻廖厝村,北隔一小溪与田头村、厂头巷村相望,村前耕地平坦宽阔,通至桑浦山麓。全村面积1.3平方公里,人多地
1562、赖厝村
  赖厝村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赖。始祖赖朝奉公自宋末由福建莆田县来此定居,因姓取村名,故称赖厝。赖厝村在金石集镇东南1公里处,东南毗邻廖厝村,东北隔一小溪与厂头村相望,西北与翁厝村接壤。全村面积0.48平方公里,本村人多地少,历来以农业为主,宜植水稻、甘茨、小麦、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赖厝村是大革命时期0潮汕地下党的活动地点之一。1922年潮安妇运先驱者余益求、张两娇在本村开展妇女运动,成立潮安
1563、仙都三村
  仙都三村原属仙都村(原名山兜),1961年才拆开来单独成为一个村。全村有仙三、谢厝二个自然村,现有林、谢两姓在此聚居。两宋创建的年代都是在宋朝期间。因村人林大钦高中状元,朝庭与状元信札来往时,国“仙”与“山”、“都”与“兜”谐音,出于敬重状元之意,将地址山兜写成仙都。现村尚存状元府第遗址。仙都三村在金石集镇西南侧1公里处,东毗邻仙都一村和仙都二村,西南与塔下村接壤,西南隔一小溪与潘厝村相望。有潮汕
1564、塔下村
  塔下村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除3户杨姓外,其余都姓林。林氏始祖黄氏妈自宋末(公元1270年)由福建省漳郡迁此定居,同年生一世祖贤隐公。初来时,村南面桑浦山上有一古塔,山名叫塔山,故而村名取为塔下,且一直沿用至今。塔下村在金石集镇西南侧1.5公里处,东北毗邻仙都三村,西北与沙溪镇西林村交界,西南依桑浦山。全村面积1.78平方公里,大部分属砂泥田,适宜种植水稻、甘茨、小麦、花生、甘蔗、生柑等经济作物。
1565、上西林村
  上西林村上酉林村也称西林孙,全村孙姓。南宋初年(公元1128--1142年),始祖从福建省莆田县月潭村迁来此定居,取名西林,后因在村南创新村,故有上、下西林之分。上西林村属潮州市沙溪镇,建国前属东莆区,建国后至1961年先后属第七区,第十区、金石区、沙溪乡、金石公社等。1961年以后,属沙溪公社,称上西林大队,1983年属沙溪区,改称上西林乡,1987年后属沙溪镇称上西林村。上西林村居镇之东,距镇
1566、下西林村
  下西林村下西林村属潮州市沙溪镇。南宋末年(公元1128——1142年)福建莆田县月潭村孙氏到上西林定居,取名西林,至明初(公元1360--1370年)分居一部分往村南创乡,遂分为上,下西林,以区别先后创乡而定名。全村孙姓,397户,1880人,耕地696亩,山地300亩,住房1277间,22912平方米。下西林村建国前属东莆区西林乡,建国后至1961年屑潮安第七区、第十区、金石区、金石公社等。19
1567、内池村
  内池村内池村辖内池、棋般、五房(风雏陇)三个自然村。全村孙扑,卞村内池是明初(公元1370—1380年)揭阳县京岗乡孙氏云峰迁来此处定居,建有公厅,厅前有池一个,后池外加围墙,故而得名内池。内池村属沙溪镇,建国前属东莆区所辖,建国后至1961年为潮安第七,第十区所管,1961年至1975年期间,与下西林村合并为下西林大队,属沙溪公社辖区,1975年后,与下西林拆开单独成立内池大队,1983年属沙溪
1568、贾里村
  贾里村贾里村,谢姓。《贾里族谱》载:“我族未受姓之先,居于姜水,以姜为姓。”“申伯公定王有功,受封于谢,建国于湖南谢邑后世子孙以国为姓,尊申伯公为谢氏鼻祖,此我祖受姓之始也。”这就是该村姓谢之由来。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福建莆田独树都涵首村乌衣巷谢氏肇基公来此创乡,乡名贾里,隐寓西堂贝锦之意,桥号涵头,不忘涵首旧村之义。贾里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720户,3269人,耕地2020亩,
1569、院前村
  院前村片村,含院前、林坞2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4.6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1千米,潮汕公路东侧。属彩塘镇。人口2724人。因村建于宋代替福古寺的庵院之前,故名,居吴、叶2姓。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耕地345亩,农业主种水稻。有村办企业8家,个体企业15家。主产五金、羊毛衫、服装制品等。1988年村西新辟综合市场1座,面积1300多平方米,商贸颇具规模。
1570、岭头村
  岭头村是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122110222。
1571、水美村
  水美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5.4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1千米。属彩塘镇。人口2696人。吴氏创村于明朝中期,因村四面环水,水清而美得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村侨胞多是殷硕商贾.于民国初兴建祠堂11座,有明朝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少卿第”石匾额,系明朝状元林大钦书丹。有耕地335亩,农业主种水稻,是镇水稻高产区之一。有村办工厂17家,主要有不锈钢卫生医疗器材、五金等。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
1572、新联村
  新联村片村,含新联、林迈2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6.2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北0.5千米,潮汕公路东侧。属彩塘镇。人口2351人。原属彩塘乡,解放后始从彩塘分出称新民村,1954年改称新联。聚落沿潮汕公路东侧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耕地246亩,农业主种水稻、蔬菜。村办企业10家,个体企业8家,主产五金、塑料制品等。村中有彩塘中学、新联小学、幼儿园各1所。潮汕
1573、仙安村
  仙安村原名杨厝寮。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8.1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北3千米,潮汕公路在村西。属彩塘镇。人口1143人。明末仙乐村杨氏雇长工来此搭察耕作,定名杨厝寮。1989年因名俗,且不为杨姓所居,改称仙安。聚落呈方块状分布,建筑多三合土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302亩,农业主种水稻。副业以浅海捕鱼为主,占全村户数30%,年捕捞量120吨。有小学1所。有村道通潮汕公路。
1574、龙吉美村
  龙吉美村俗称篮径尾。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6.7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北1.2千米。属彩塘镇。人口794人。明代中叶吴氏由今龙湖镇银湖村迁此定居,取义“龙地吉祥美丽”之意,故称龙吉美。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三合土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63亩,农业主种水稻。建筑业是本村主要副业,村民外出施工占村劳力80%,村办企业2家,个体企业78家,主要有五金生产。村儿童历来就读于仙乐二小学。有村道通潮汕公路。
1575、和平村
  和平村片村,含陇头、龙喉、聚宝宫3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6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北1千米,潮仙公路西侧。属彩塘镇。人口2696人。1956年合作化时,3个村合并称和平,取和平团结之义。聚落呈带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673亩,农业主种水稻、蔬菜。副业主要为建筑,还有小型企业20家,生产小五金。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潮汕公路在村东。
1576、红旗村
  红旗村别称旗地。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6.4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西3千米,处桑浦山中海莲山东麓。属彩塘镇。人口1824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宏安许氏至此创村,因村状形似一面旗帜,故称旗地,1955年改称红旗农业社,红旗沿用为村名。聚落呈三角形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900亩,农业主种水稻、甘薯。近年沙、石开发利用,采沙、石及运输业应运而起,全村从事此业占80%,有手扶拖拉机30多辆,
1577、宏安一村
  宏安一村俗称横陇。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6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西南l千米,潮汕公路西侧,西面靠大桑浦山,为宏安一、二、三、四、五、六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13133人。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许氏来此定居,其先有周、林、郑3姓,其后有李、陈2姓,因村建在横一高阜上,故俗称横陇。清顺治二年(1645年)建寨.始称宏安寨,取宏大安定之义。聚落呈莲花形,以巷隔开,把群落分隔成30块,似莲花瓣,建筑皆砖
1578、金东村
  金东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5103108218。
1579、南方村
  南方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5103108219。
1580、金砂一村
  金砂一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3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南3.5千米。金砂一、二、三、四、南方、金东6个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21503人。原名砂陇。南宋绍兴廿八年(1158年)建寨于松岭,元末明初移居平川,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寨,设四门三关,历称金砂寨。金砂寨西门遗址尚存。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5376亩,农业主种水稻。盛产淡水鱼。有村办企业75家。主要有五金、服装、采石
1581、金砂二村
  金砂二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3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南3.5千米。金砂一、二、三、四、南方、金东6个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21503人。原名砂陇。南宋绍兴廿八年(1158年)建寨于松岭,元末明初移居平川,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寨,设四门三关,历称金砂寨。金砂寨西门遗址尚存。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5376亩,农业主种水稻。盛产淡水鱼。有村办企业75家。主要有五金、服装、采石
1582、金砂三村
  金砂三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3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南3.5千米。金砂一、二、三、四、南方、金东6个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21503人。原名砂陇。南宋绍兴廿八年(1158年)建寨于松岭,元末明初移居平川,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寨,设四门三关,历称金砂寨。金砂寨西门遗址尚存。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5376亩,农业主种水稻。盛产淡水鱼。有村办企业75家。主要有五金、服装、采石
1583、金砂四村
  金砂四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3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南3.5千米。金砂一、二、三、四、南方、金东6个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21503人。原名砂陇。南宋绍兴廿八年(1158年)建寨于松岭,元末明初移居平川,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寨,设四门三关,历称金砂寨。金砂寨西门遗址尚存。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5376亩,农业主种水稻。盛产淡水鱼。有村办企业75家。主要有五金、服装、采石
1584、东里村
  东里村在潮安县城庵埠北4.7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2.5千米。属彩塘镇。人口3198人。明代有邵、李两姓定居,继有王、蔡、施来居。原名东陇,因地处高阜(俗称陇)之东,故名。为避与浮洋东陇同名,于1945年改名东里。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和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耕地629亩,农业主种水稻。铁业是村传统手工业,素有打铁东陇之称,村办工厂8家,联户2家。主产轴承、船钉、日用铁器、不锈钢日
1585、华桥村
  华桥村别称下桥。片村,含华桥、新埔2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北4.2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1.5千米。屑彩塘镇。人口3713人。村始创于宋。别称下桥,古时因主村欧厝有桥通官路,桥墩低矮,须涉水(潮语涉水谓之“下水”)过桥,故名下桥。因名不雅,清康熙间更名华桥。聚落呈凸字状形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235亩,农业主种水稻。村办企业,家,个体企业11家,主产五金制品、服装。主要企业新华塑料
1586、华美一村
  华美一村俗称下尾沈。在潮安县城庵埠北2.5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3.3千米。为华美一、华美二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9727人。沈氏于宋末从福建来此定居。(潮州府志)载名“下尾沈”。地处韩江三角洲低洼地带,有下水势之称,下水势即下水尾也,为沈氏聚居地,故称下尾沈。又因古潮音“下”与“华”,“尾”与“美”同音,故雅称华美。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871亩,农业主种水稻。村办企
1587、华美二村
  华美二村俗称下尾沈。在潮安县城庵埠北2.5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3.3千米。为华美一、华美二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9727人。沈氏于宋末从福建来此定居。(潮州府志)载名“下尾沈”。地处韩江三角洲低洼地带,有下水势之称,下水势即下水尾也,为沈氏聚居地,故称下尾沈。又因古潮音“下”与“华”,“尾”与“美”同音,故雅称华美。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871亩,农业主种水稻。村办企
1588、骊塘三村
  骊塘三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3.2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2千米,潮汕公路东侧,为骊塘一、二、三管理区驻地。属彩塘镇。人口7472人。有曾、洪、陈、杨4姓,多自宋末元初从福建迁来定居。古名蔡塘尾。据清康熙年间《曾氏家谱》序载称:“村山明水丽,取名丽塘”。相传堪舆家说村形是马地,光绪年间才于丽字旁加上马字旁,改为“骊塘”。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贝灰沙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871亩,农业主种水稻。村办企
1589、庄西陇村
  庄西陇村庄西陇村地处东凤镇的西北端,东邻大巷村,西邻新光村,南邻天宁村,北邻龙湖镇市尾村,镇道星新路从村中穿过,连接护堤、潮汕两公路,交通十分方便。据2013年底统计,该村现有居民615户,2975人,耕地736亩,其中水田624亩,旱园90亩,池塘22亩。庄西陇创乡时间为明朝中后期,大概是1549年前后,当时多姓氏杂居,除庄、李两姓外,还有黄、傅、杜、纪等姓氏,据说庄西陇的“庄”是指当时的庄姓,
1590、礼阳郑村
  礼阳郑村礼阳郑村位于韩江下游平原,镇道东彩路、东阳路交汇处。周围村落密布,东接诗阳村、昆江村,西邻礼阳龙美村、礼阳李村,南达沟美村、彩塘镇东里村,北连文路村、文路张村。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集农、工、商和运输业于一体的乡村。现有总人口4700人,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4亩。该村历史悠久,先祖自南宋末年来此定居。太始祖清之公原籍闽中省(福建省)莆田县,南宋度宗年间(1265年—
1591、诗阳村
  诗阳村 诗阳村位于东凤镇中心,地势低洼平坦,村域呈长方状。全村总面积1.1万平方米,村民委员会设在村中心,2008年建成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办公楼。村距东凤镇政府1.5千米,东邻博士、鲲江两村,西邻礼阳郑村,南为镇道东彩路,西北是文路卓村、文路张村。镇道东梅路自北向南沿东梅干渠穿过本村,南北连接护堤公路。诗阳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2013年全村有788户,人口3550人。全村耕地800亩,
1592、下张村
  下张村下张村位于东凤镇中部,与韩江对岸澄海县下陈乡相向,西与彩塘东里村接壤,南与儒士、沟边村相接,北邻鲲江两村,距镇政府四公里。护堤公里从村东边通过,西边有镇道东梅路,交通方便。截止2013年12月,全村有957户,人口4354人。耕地1257亩,果园100亩,池塘105亩,州园250亩。下张村始创于明朝初期,先祖张秋鉴为避元末之乱,自福建省泉州府莆田县蒲美乡打铁巷南井脚至此创业。当时村内已有张、
1593、沟边村
  沟边村沟边村位于东凤镇中部,东邻儒士村,南邻黄厝尾村,北邻下张村,镇道东梅路从村西边通过,交通便利。村庄座北向南,面积2万平方米,距镇政府4.5公里。据2013年底统计,全村有256户,1131人,耕地190亩。沟边村创村于明朝成化后期,吴氏先祖-学从福建省莆田县来村定居,至今历五百余年。后来,张珠山从鳌头张厝移居本村,距今约五百年。又有张姓从潮州城和沙溪乡两地移来本村居住,距今约一百二十年。各姓
1594、黄厝尾村
  黄厝尾村黄厝尾村位于东凤镇东南方,南邻王厝陇村、堤边村,北邻儒士村、沟边村,距镇政府五公里。东有省道护堤公路、西有镇道东梅路、北有龙堤路从村中穿过,交通运输便利。2013年全村有454户,2201人,耕地四百五十亩(水田266亩,旱园184亩),果园308亩,鱼池49亩。黄厝尾村创乡于宋末,最先是黄氏0来此落户定居,明朝初年鳌头陈氏派系五世陈德安之孙(七世)居于此,随后又有杨姓迁来,现陈姓为多。因
1595、内畔村
  内畔村内畔村位于东凤镇南部,东临韩江,与澄海上华区渡头村隔江相望,西连陇仔村,南与洋东村相连,北与王厝陇村相接,西南与仙桥村接壤,水陆交通方便。该村鳌头十八乡中的内畔、后巷、桥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至2013年有常住人口1179户,5398人,其中男2753人,女2645人,耕地610亩,鱼池60亩。该村始创于南宋后期。鳌头一世祖陈宏规(字献可),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任
1596、霞露村
  霞露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5103110200。
1597、砚前村
  砚前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103110202。
1598、亭厦村
  亭厦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5103110206。
1599、美乡村
  美乡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5103110207。
1600、林厝村
  林厝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51031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