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淘宝村[43]
1681、泗竹埔村
  泗竹埔村在普宁市区东南2.6公里处,是革命老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12年),江、罗、吕等姓居民迁此定居,因此地荆棘丛成,竹林成片,遂名刺竹埔。清初,江、罗为主姓,取江、罗二字部首合成泗字,改为今名。泗竹埔是重点侨乡,有海外侨胞达0.6万多人,多居东南亚。有育光中学,4公里混凝土结构的睦邻路和睦邻亭,均为海外乡亲捐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江西人吕东阳到村执教兴学,并带领村民治理
1682、泗竹仔村
  泗竹仔村位于市区中心,流沙南街道以南,东至揭神路,南至普宁大道,西至文竹路。村民总户数171户,人口889人,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全村设村民小组3个,耕地面积65亩,村民主要以农、工为主。辖区交通便捷,有个体服装厂多家,医药商店,侨中实验学校等便民服务设施,地理位置日益凸现。
1683、军屯村
  军屯村位于普宁市流沙南街道东南方,距普宁市区3.5公里处。常住户数360户,人口2000多人,现有耕地5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全村有半数以上从事二、三产业,有个体企业20多家,主要从事服装加工。村内有小学一所,村集体兴建的有东城酒家、老人活动中心和敬老院,新修建的乡道横贯全村。环城南路从村口经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1684、平湖村
  平湖村地处普宁市区中心,为流沙最早开埠经商地之一。全村现有农业人口1421人,流动人口2万人;村民以住房出租、经商为主,打工为辅;村集体年收入9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村两委干部5人,支部党员56人。近几年来,平湖村投资全村改水工程,兴建小广场、配套球场、戏台等文化活动设施,大大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增加治安投入,为村民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居住环境。
1685、赵厝寮村
  赵厝寮村创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现有6873人,1608户。赵厝寮位于普宁市区中部,紧邻流沙新河,流沙大道和主要市政道路穿村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全村面积约4.5平方公里,高楼耸立,商贸活跃。辖区有普宁中药材市场、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配送中心。集体经济欣欣向荣,村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政通人和。
1686、赤水村
  赤水村位于流沙西街道南面,市区环城南路与普宁大道平行贯通辖区,玉华路、广达东路纵向连接以上两道,村交通便捷。村道全部水泥化,排灌沟硬度化,辖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总户数2449户,人口11569人。村现已建成6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配套戏台、球场、小花园;配套完善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活动设施;建成占地46亩,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配套齐全,构筑新颖,蔚为壮观的赤水学校;改建了2400
1687、白沙陇村
  白沙陇村位于普宁市区中心,全村人口853户3415人。白沙陇地理位置独特,是普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有多家市行局、部门、金融机构在辖区内办公。白沙陇商贸发达,辖区内有城西服装市场、车站、白沙陇鱼肉菜市场、西园农贸市场,市场物产丰富、购销两胜。白沙陇村交通便捷,有广汕公路、南平路、赤华路、新河西路、侨北路、白桦路交错相连,四通八达、车水马龙。有侨联温泉宾馆、嘉豪大酒店、运通、金桥、桥西、粤东等多家宾
1688、南园村
  南园村地处市区西北部,全村现有人口1392户5570人。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有环市北路、南平路、赤华路及南华路纵横交错。在村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生产发展,以发展农村工业为龙头,先后有18家企业落户南园,上规模企业5家,全村工农业产值在2.5亿元以上,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在此基础上投资建设工业通用厂房,筑巢引凤,建成南园小食街,成为集体收入主要来源。南园村民生活宽裕,村内有服装市场、轻纺城、布
1689、西陇村
  西陇村曾用名东栅,公元836年改为西陇。古有未有茙水都,先有西陇社。位于普宁市区北偏西部,全村总人口1678户6714人。西陇村土壤肥沃,主种水稻、甘薯,上级水稻丰产试验区设于。西陇村交通方便,有环市北路穿村而过,村道全部水泥化。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多个大中型企业、市重点建设项目金莎国际大酒店、普宁人民广场落户西陇。西陇有竹篾加工传统,竹帽、竹扇远销海内外,西陇灯笼名闻遐尔,素有灯笼之乡之称。由海外
1690、新寨村
  新寨村位于普宁市区东北3公里处,总人口480户1920人。新寨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村内创办新寨工业区,有13家企业落户于此,以制衣为主。办有新寨学校、村小公园。三面环水的中央楼是村侨联会址,为海外乡亲占振河等捐建。市电力厂设于新寨境内。乡村公路水泥化直通市区,新河绕村而过。
1691、小扬美村
  小扬美村位于市区北部,总人口有635户,3778人。建有村址面积五百多平方米。与流沙北大扬美村、新寨村、燎原镇渔湖新村相邻。早有服装专业村称号,全村服装家庭作坊近300家。村内建有建地5000多平方米的培群学校和白沙陇村-建兴建的民办学校勤建学校。辖区内有农贸市场,物产丰富、购销两胜。小扬美村为革命老区,革命斗争年代,有张希辉等一批革命者,为人民群众事业献出青春,现有旧培群学校作为革命史迹。村道水
1692、钟潭村
  钟潭村位于普宁市西南部。人口0.26万。1963年从贵政山拆出,自成行政村。聚落呈块状分布。有耕地94亩,主种水稻、甘薯等。有个体企业4家。从事服装、塑料加工和汽车修配等。有个体商户50家,经营药材、汽车配件、电器等。有小学1所。是革命老区。有钟潭大道接广汕公路和环城南路。
1693、塔丰村
  塔丰村是革命老区,由塘塔埔、溪南、高田、新厝4个自然村组成。人口4000人,内分14个村民小组,村东是国道324线。7路公交车经过停靠村口,村北与池尾市场相邻。辖区内有池尾邮政大楼、快递中心、电信营业厅、信用分社、育英中学、塔丰小学、幼儿园2所。交通方便,邮政电信,金融,教育等设施服务齐全。
1694、塘边村
  塘边村位于普宁市区西南部。人口0.5万。民国初年,由福建移民于此所创。村前有一口池塘,故名塘边村。聚落呈块状分布,有耕地440亩,山地3000亩。主产水稻、甘薯。盛产油甘,橄榄,有汽修厂。电器公司、服装、养殖场等企业14家,村民有制豆干、面条传统。1985年侨胞捐资建小学教学楼1座。是革命老区。东临广汕公路。村西有革命文物保护点凤山岩。
1695、新丰村
  新丰村位于普宁市区西南部,与寒妈水库相邻。由厚丰洋、新寨仔两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0.2万。有海外华侨1000多人。耕地面积200亩。山地面积3000多亩。主产水稻,甘薯,油甘等经济农作物,多数村民从事二,三产业。村有小学一所,老人活动室一处,福利会一处。广汕公路从村中经过,交通便利,是革命老区。
1696、松柏岭村
  松柏岭行政村,位于池尾街道南侧,距普宁市区西南6公里处,人口约0.2万,聚落呈长条形分布。耕地150亩,主产水稻、甘薯。山地主产果木。广汕公路从村的边缘经过,属革命老区,有小学1所。
1697、华市村
  华市村总人口4750人,2009年村集体纯收入163万元。华市村靠近普宁市区,交通便利快捷,水电通信网络全部进村入户。村民全部住进新建的楼房,呈现社会主义稳定和谐、邻里友好和睦、村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
1698、新寮村
  新寮村位于池尾街道东北部。由药材市场、尾窑、龙舌尾、南寮、下坛5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1.67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约7087人。建有新寮华侨小学、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康复中心及综合市场,医疗服务所多间,形成纺织、服装、药材加工和医疗设备生产销售等支柱企业。是革命老区。
1699、上寮村
  上寮村位于普宁市区西北部,地处池尾交通枢纽,沿广汕公路两侧,西连池揭公路。人口0.338万,由上寮,池尾,曲溪头三个自然村相连组成。明末清初,潮阳和平等地人移居于此,搭草寮而居,又因村建于下市上方,故名上寮.聚落呈块状分布.解放前,土地贫瘠,旱患频仍,连年欠收,村民多为佃户,常逃荒求乞。解放后,兴修水利,寒妈水库建成后,农田灌溉自流化,旱田成良田,1造改3造。拥有集体企业48家,个体企业46家,主
1700、贵政山村
  贵政山村位于普宁市西南部。全村有1100户,人口5100多人,村民小组25个。由新乡、问下潭、明德里、老寨内、九家口、顶乡、缶窑等7个自然角落组成。交通方便,东有广达东路南段,北有环城南路,南有普宁大道。有个体企业4家,从事服装、塑料制品生产。清中期,村民纪阿耀始创陶瓷业,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贵政山茶叶罐以质优工细、装茶叶不变质著称。1984年由侨胞资助,建华侨大楼一幢。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一个,
1701、多年山村
  多年山村位于普宁市区西北部,人口0.32万,属红色革命老区。明隆庆五年(1571),吴氏一支从大埔县湖寮迁居塘边村,后因环境不适,又于天启之年(1621),迁往多年山与叶姓共居(叶姓已迁外)创村,并建有吴氏祖祠一座,曾住过抗日游击队。北侧是牛塭潭村,于清末并入。因创村时山坡上长满多年(桃金娘)灌木丛,故名。农业以水稻、甘薯为主,水果有橄榄,油甘,龙眼等。村道已全面水泥化,小学已建成新校舍3幢,卫生
1702、高明村
  高明村现有人口2716人,村民小组14个,党员42人。有教学楼1所,修建有自来水供水工程、村文化活动中心,修水泥化道路5条并进行绿化。辖区内全面安装路灯,美化村容村貌。
1703、山湖村
  山湖行政村,在普宁市区池尾西侧,人口0.6万人。含黄岐山、龙湖二个自然村,两村只有一巷之隔,其先人皆于明末清初来自福建。1937年两村侨胞集资办学,各取村名一字,称山湖学校,后乃以山湖为村名。聚落呈块状分布,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八十年代后期起,多数村民新建了楼房,有耕地约700亩,主种水稻、甘薯,盛产油甘、橄榄、青柑。有集体企业8家,个体企业35家,主要生产五金、塑料、服装等。传统
1704、高埕村
  高埕村位于普宁市区西北部。人口0.50万。由老乡、福龙围、柑园、土交堆、新乡5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清初,始有人定居,后发展成多姓聚居村落。因地势高,土质坚硬似埕。故称高埕,聚落呈块状分布。有耕地450亩,山地400亩。农业主种水稻等。有个体企业10家,从事服装、铸造加工和塑料制品生产。有小学1所,老人室2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的王木舟的故乡。是革命老区。有安前公路,普惠
1705、长岭口村
  长岭口村地处普宁市西南部,距市中心5公里。人口0.15万,村辖区总面积800亩(其中山地600亩,耕地200亩)。经济以农业种植及养殖为主。名胜古迹有狮山寺,马嘶岩经村中连接广汕公路。是革命老区。
1706、果陇村
  果陇村:果陇村位于省道1930线燎原路段东侧,分为五个自然村落,共有0员302人,设党总支部一个,下设党支部五个,村“两委”干部共11人。全村现有人口1.9万人,旅居海外华侨近10万人,是普宁市重点侨乡。村民收入主要靠农业、农副产业,村集体经济主要靠收取企业管理费,年收入40多万元。至2007年全村共有工业企业6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近2亿元,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果陇村由乌堆洋、鸡
1707、光南村
  光南村:光南村位于普宁市区东北4公里,背靠铁山,连接省道1930线,全村人口9433人,共有党员113人,设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6个,“两委”干部9人。光南村属平原地区,村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副业主要是做豆干及养殖业,一些年轻村民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薄弱,年收入10多万元,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贫困村。
1708、乌石村
  乌石村:乌石村位于普宁市区西侧,省道1930线贯穿南北,连接环城北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全村人口9700多人,共有党员124人,设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6个,“两委”干部12人。乌石村水资源有引榕干渠和练江支流,还有少量山地,村民收入主要为农业、养殖业及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困难,目前“普宁国际服装城”已在该村征地,相信建成后能大力推进乌石村经济发展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1709、泥沟村
  泥沟村: 泥沟村位于省道1930线燎原路段西侧,是燎原镇政府所在地,共有0员357人,设党总支部一个,下设党支部6个,村“两委”干部共11人。全村现有人口1.83万人,旅居海外华侨近8万人,是普宁市重点侨乡。泥沟村交通便利,普惠高速公路在该村设有出入口,省道1930线贯穿南北,一部分收入较高村民靠经商办服装加工厂,收入较低村民主要靠农业、农副产业,部分年轻村民在珠三角一带经商打工。村集体经济主要靠
1710、新村村
  新村:新村是我市三坑下库库区移民村,位于流沙南街道南山社区境内,在建的陈沙公路延长线横穿其境内,现有人口602人,党员17名,“两委”干部5人。村内耕地较少,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生活相对困难,集体收入靠政策性拨款扶持为主。
1711、陈厝寨村
  陈厝寨村:陈厝寨村地处赤岗镇西部,毗邻揭西县棉湖镇,全村现有人口2423人,流动人口7546人,两委干部7人,党员54人。耕地面积717亩,山地面积360亩,是赤岗镇工业重点村,建成东西二片工业小区,占地面积450亩。近年来,村致力于发展工业企业,借助毗邻棉湖镇的地缘优势,努力创造优势环境,大胆招商引资,全力服务工业发展,经过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全村经济建设取得较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全村有民营企业近
1712、横山村
  横山村:大坝镇横山村位于大坝镇镇区,省道236线穿村而过,人口8678人,属半丘陵地区,自然资源优越,民风淳朴,交通条件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蔬菜为主,属纯农村庄。村现有两委干部9人,党员数104人。
1713、宝镜院村
  宝镜院村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洪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281104208。
1714、洪山村
  洪山村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洪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281104219。
1715、南村村
德安里   南村村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洪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5281104224。
1716、钟堂村
  钟堂(Zhōngtng)行政村。在普宁市区北22.5公里处。2004年普宁行政村合并,南溪镇的钟堂村与茶园村合并为一个大行政村,人口1.1万。取消茶园行政村。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杨、郑2姓居民从福建省大城内来此定居时,发现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的地图上标注这里为钟堂,因而袭用其名。聚落呈点状分布。1949年至1950年,为钟堂区政府驻地。村南村北属丘陵,中间一带为平川。有耕地1890
1717、大陇村
  大陇村(Dlǒng)行政村,曾名大陇陈。在普宁市区北24.3公里处。人口0.47万。背靠大陇山。潮(阳)普(宁)揭(阳)三市引榕总干渠从村东穿过。聚落呈点状分布。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陈氏一支从福建省莆田迁此定居,在此以前,已有数姓聚居,因村建于山旁一片田垄之上,故名大垄,书称大陇。又因主姓陈,1981年改称大陇陈,1987年复今名。村东南有山地1000亩,耕地1240亩。农业以种
1718、水寨村
  水寨村:地处于平原地带,村落接壤东至月屿村,西至南陂村,南至南陇村,北与大寮村以大沙溪的分界线。村分别南北两侧有二条西往东流大溪怀抱,地势较低。以前,时逢大雨,便积水成灾,故名 “水寨村”。本村总耕地面积为1020亩。全村共977户,总人口为5884人。平均每人耕地面积为0.173亩。本村属纯农地区,主要耕作水稻,种植蕃薯及蔬菜等其它农作物每人年平均收入为1500元左右。全村有0正式党员65名,村
1719、月屿村
  月屿村:月屿村位于普宁市麒麟镇的东部,与潮阳市相邻,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系半山区丘陵地带,耕地面积三千多亩,洪和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人口16970人,系纯农业地区,村民收入主要靠农业,经济较为落后。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较为薄弱。月屿村正式党员154人,预备党员2人,村党总支部委员7人。
1720、青洋山村
  青洋山村:青洋山村位于普宁市南径镇东部,距市区约14.6公里。面积3316亩,其中:耕地2731亩,山地585亩。村按自然角落分成6个片。人口12264人。2007年村集体收入51万元。该村以农业为主,是农作物高产区,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薯等。淡水养殖业较为发达。有40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有村级公路通往镇区。该村有0党员139名,设置党总支部,下设6个分支部,村“两委”干部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