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16、山兜村
因落建于靠近灵源山的山脉环抱之中,靠近或环绕俗话之意即为兜故名山兜。即为山兜村村民选举产生的,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17、桥头村
据传北宋时,桥头原名内市。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刺桐港第一支港的安海港,海上通贸已开始兴发,安海地方经济也相当发达,陆路交通得到发展,拥有周边内市、甘棠、佳坂和皇恩四条桥梁。其中内市桥自内市直抵安海东北郊星塔村边,长里许,宽七尺余,传为宋政治改革家、乡贤吕惠卿所建。桥建成后,内市即以位于该桥的特殊方位而习惯称之为桥头。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桥头命名。
18、菌柄村
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菌柄命名。相该地先民以取藤蔓编萝篮为业,原名为蒲藤口。南宋景炎年间浙江宁波人邴鄞为避元兵追杀隐居于此,为确保人身安全,便把姓名邴鄞倒置称为鄞邴。为使后辈铭记先辈之艰辛,其后裔将聚居地。又菌的闽南方言为绕之意。因古时该地附近皆为港湾,步行往安海集市,得绕道而行。闽南方言柄与边谐音。故即以往安海须绕港湾边而行得名。蒲藤口易名鄞邴。明建文四年(1402),又将鄞邴谐称为菌柄。黄姓始祖黄英敏公开基菌柄,又把菌柄称为“云屏”,乃取开元寺照墙“紫云屏”中之云屏两字,为纪念我紫云黄氏之由来。
19、上垵村
宋时,安海港开阔。港内有多个崎岖不平可避风浪的小港湾,称垵。为区别其方位。上垵在港湾之上部,故名。经历代沧海桑田,该地渐成村落,遂以上垵命村名。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上垵得名。
20、社坛村
据传之名源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该地住民都要设社备坛,祭祀上苍(俗称天公),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合境安乐,祥和升平,故称社坛。明代咸化、弘治年间,十七、八都西湖乡学究吴启晖于此立馆,课教四周学子,熏雅称为杏坛,村中小学至今仍然称为杏坛小学。又明万历年间,苏紫溪、陈紫峰、吴象坤、曾闻衷、陈春播于此筑坛,以歌咏,称社坛,村即以社坛取称。
21、赤店村
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赤店得名。据宋宝庆四年(1228年)罗山苏内村曾慎,到磁灶学得制陶手艺,于其地挖得黄褐之泥,制陶光泽色赤,饰以丹珠彩画,畅销海外,故于其地开设陶器店铺,俗呼为赤店。后该地繁衍成村落,即命名为赤店。又因古时此地里人相继开设瓦窑,久之周围树木逐渐砍尽,致风沙袭来,市肆尽蒙黄尘,故被称为赤店。
22、前湖村
该地原为杂姓聚居,住民以农业为主,制造木器家私为辅,相传因其住居地前有一大池塘(又俗称湖),池塘里盛产乌鳗、鲈鱼,常年不衰,先民于此捕捞大增经济收入,故称此塘(湖)为钱湖。后该地逐渐繁衍成村落,遂将村名称之为钱湖。因日久方言走音而称为前湖。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前湖得名。
23、瑶前村
因五代时泉州太守王延彬重视海外贸易,命李文兴于此建窑,烧制陶瓷,以充蛮舶交易。元、明时期,颜、姚、许等姓相继入居,因住居位于古窑之前,故名窑前。后以谐音雅化为瑶前。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瑶前得名。瑶前村,即烧制陶器的自然村落;瑶前村民委员会,即为瑶前村村民选举产生的,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24、前林村
前林村位于安海镇妙峰山南麓西侧,相传后唐天福八年(943),中原士人涂仰率难民数十人避乱于此,为求生计就地采土制瓦,久之,荒丘成凹窟。故该地称为涂窟。后有蔡姓等姓氏相继迁居于此,该地遂成村落,即以村座落于妙峰山之南麓,茂林当前,而俗称村名为前林。又雅称钱林。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前林得名。
25、下山后村
下山后村位于安海镇东南部,因村地面处峰山麓,故名山后。由于永和买源也各有一个山后村,民国时期,为区分各村的地理位置,避免造成混淆,故民间习惯将永和的山后称为山后买源称大山后,安海的山后称为下山后。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命名。
26、庄头村
据古时该地曾建有庄园,且庄园又位于古万安渡头,后该地遂成村落,即取称为庄头。又先民于此定居时,所建房屋系为砖头砌成,故习惯称村名为砖头。因砖庄方言同音,后雅化为庄头。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庄头得名。
27、后蔡村
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后蔡得名。相传古时有富户蔡铣于此建居,称为蔡内。后蔡氏所生三子分居于妙峰山溪流前,并以溪流及大路之前后依次划分,长子居前,称前蔡,次子居中,称中蔡,三子居后,称后蔡。又因村南有片杂树,苍郁浓绿,故亦称南林。
28、水后村
1981年5月地名普查时经晋江人民政府批准,以该大队所辖水头和后埭头两个自然村各取一字合称为水后。
29、曾埭村
曾埭村位于安海镇西郊,宋以前该地海潮泛滥,潮退则为盐碱之区,田亩荒废。至宋,御史白承休围海筑埭,名白使埭,后废。尔后有曾姓率族人修之,并垦田其中,继而建居成为村落即以曾埭为村名。后有黄姓入居并繁衍壮大,但仍沿用曾埭为村名。
30、西柄村
后唐天福年间,先民于此种植甘蔗,开辟糖坊,为便于管理,其住居点逐渐建在糖坊西侧,故取名西边,后以方言谐称为西柄。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西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