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31、桐林村
相该地古时梧桐成林,宋朝时期有吕姓迁入建居,即称村名为吕林。尔后,倡建安海东西桥(又传为安平桥)的富豪黄护从同安迁居于安平黄墩,其孙娶吕林人吕氏为妻继而入居吕林。后吕姓逐渐外迁,吕林成为黄姓单一住姓,遂以梧桐系凤凰所栖之瑞树之意而改称村名为桐林。桐林村民委员会,即为桐林村民选举产生的,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2、前埔村
因村坐落于丘陵山坡地之前,又坡、埔方言同音且同义,故名前埔。雅称钱埔。村委会以驻地前埔自然村得名。
33、庵前村
因庵前村在安海镇中部,据说的北面有座庵堂,曰龙兴堂。宋时,李氏于庵的前面兴建民居,故名。
34、仁寿村
由上岭和后桥两个自然村组成,民国时属亲民乡山庄保。建立新中国以后,1951年重新划分区、乡等行政区划时,为纪念为新中国建立而牺牲的后桥村革命烈士朱仁寿,始以该乡名命名为仁寿乡。
35、西溪寮村
西溪寮村位于安海镇西部。为蔡姓所居,先民开垦伊始,筑茅庐(俗称寮)于西溪之畔。村即以西溪寮取称。
36、外曾村
据传,该地宋时为丞相曾公亮子孙所居而称曾庄。后以临安海至大盈公路的前后而分,临公路之前的称外曾,后者叫内曾。又传,外曾村系明洪武年间南安市朴里村十六世祖乙甲迁入建居,内曾村则为晋江安海镇西垵村曾府尾曾根林于明朝初期搬迁至此定居。外曾有前后二个自然村,为曾姓所居,合称为曾庄。
37、下洪村
相传古时这里曾是名噪一时的商埠,沿岸设有米行、杉行、布行等商店,因而得名下行。明、清时,由于行与洪方言谐音而改称为下洪。又先民为治水患,疏通水道而筑堤排洪。后又为便于引水灌溉,把居住地迁建于洪堤下段,村即以此取称为下洪。
38、后林村
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之片村名后林得名。该地古称厚仁。宋时为林姓住居,村名或因住民姓氏得名。至元二十年(1283),石龟(今龙湖许厝)宋末旧臣许逸齐义不仕元,遂隐于此,建琼林精舍课教四方学子。尔后许先生为不忘祖籍之地,将琼林精舍易名曰瑶林精舍。又因村之北簇抱修竹茂林,故被外乡人称为厚林,久之方言谐音,民间讹称为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