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2]
16、洪水镇
  洪水镇因有一条河流源于蔡家龙潭,每逢潭水涨潮,水位上涨,由清转浊,如山洪暴发,故有洪水之称。
17、甘棠镇
  甘棠镇原名“干堰塘”,后取“干塘”音,改字更义为“甘棠”。
18、钟山镇
  因集镇东部有一山,山上柏树成荫,其状如钟,故名撞钟山(古称扣钟山),钟山因此得名。
19、协和镇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后期,这里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战火平息,百姓又归家园,为表示纪念,取名已归来,后变为以归那。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以归那民团联防营与店子场(今太来)联防营合并,取协力合心之意称协合,其驻地以归那改称协和。
20、观音洞镇
  因“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西观音洞而得名。
21、五里布依族苗族乡
  因五里坡而得名。五里坡是布依族小伙姑娘对歌和苗族小伙姑娘跳坡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方圆几十里的布依族、苗族通过对歌和跳坡方式来谈情说爱,成为民族传统节日。
22、绿化白族彝族乡
  相传300多年前,此地有几棵高大空心的皂角树而得名“椌桐树”。后商人到此赶场,忌讳“空”字,故去空就实改名为“石桐树”。民国时期建通衢乡。1956年取绿化祖国之意取名绿化高级合作社,后沿用为乡名。
23、新仁苗族乡
  新仁苗族乡原名仁化,与慕义乡合并时,各取一字名仁慕乡,后分出单独建乡时以新“仁化”之义,定名新仁乡。
24、铁石苗族彝族乡
  据说民国初建乡时,乡长是外来人,取名“来卿乡”(后改来兴乡),后同铁盔乡合并,更名来铁乡。因铁盔山顶有大石,色如铸铁,更名铁石乡。
25、太来彝族苗族乡
  太来彝族苗族乡原名店子场,因经常发生火灾,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镇时,“否极泰来”之意取名“泰来”,后演化为“太来”。
26、永燊彝族苗族乡
  原名“河石坝”,后谐音为“火石坝”。传说清初一盐商来此定居开盐号,心想生意永远兴旺,遂将“火石坝”更名为“永兴场”。因容易失火,以字音相近的“燊”代替“兴”,意火在柴上,烧之不燃,有避火之意,永燊自此得名。
27、中建苗族彝族乡
  中建苗族彝族乡原名中和乡,后同广丰乡合并为中广乡。1953年同新建乡合并,从两乡名中各取一字改名为中建乡。
28、花溪彝族苗族乡
  花溪彝族苗族乡因境内有一条溪水常年流淌,遇暴雨涨水短时间内就由浊转清,且两岸长有各色山茶花,众称花溪,乡名由此而来。
29、定新彝族苗族乡
  取安定新建之意取名定新乡。
30、红林彝族苗族乡
  因1964年国家在境内建红林机械厂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