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2]
16、褚兰镇
  古称署兰,其集南有署兰山,后在山北麓设集,取名为署兰集。因“褚”与“署”谐音,后演变为褚兰。
17、曹村镇
  清光绪末年,有几户曹姓渔民来此搭棚捕鱼定居,人称曹家庵子,后苏鲁豫三省的逃难百姓来此聚居,形成村落,得名曹村。
18、夹沟镇
  因有一条沟横贯东西,把集市分为两部分,故称夹沟集。
19、栏杆镇
  宿州市辖镇。1949年设栏杆乡,1958年改公社,后一度改区,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50公里。面积134.5平方公里,人口6.7万。津浦铁路纵贯镇境, 宿(州)徐(州)、宿(州)后(程)、宿(州)尹(集)公路从镇中 穿过。辖栏东、栏西、林湖、祝山、颜村、大旺、石相、凤山、阚疃、 后吴、黄李、前西楼、祝王、前郭、韩东、韩西、安南、安北、小集、 冯庄、姜楼、段楼、汪楼、姚楼、纵楼、徐庄
20、时村镇
  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有一时姓结庐高滩上,以捕鱼为生,后随人口迁移与繁衍,渐成村庄,称时村,镇因而得名。
21、永安镇
  相传明朝晚期,朝廷昏庸,有七名官宦为避奸佞诬陷,结伴逃出京师,出家为道,建院一座,取名为道人观,门前空地成集市,观内道长取名永安集,意在保佑七人平安度过余生,永安镇因而得名。
22、灰古镇
  春秋时期濉河南岸,黄水冲积而形成土堆,土堆上建一道院,名天后宫,后因大火化为灰烬,留下一堆灰谷堆,村民称灰古村。
23、大店镇
  大店历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燃气了人类文明的篝火。战国时期即为南北官道和沿隋堤东西官道重要驿站,历经宋、元、明、清数代,作为驿站一直未变,明万历年间(1573—1620)庄氏做官发家崛起,于清朝中期在该镇建有“南阳寺”规模较大,寺内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往来香客相互问询“从大殿来”到“大殿去”,积久成习,因“殿”与“店”同音,逐渐成为大店。
24、大泽乡镇
  大泽乡得名于行道途中的一片低洼湖泊(该湖泊历经千百年,经由沼泽已演化成洼地作为农耕区,现存京沪铁路宿州市凌家桥站附近,在铁路以北),“大泽乡”的名称在近代被更改。在20世纪30年代,日军修建津浦线(天津至南京浦口,现延长为京沪线)宿州段时,为各补给站定名时,文书询问当地人此处名称,因铁路穿过大泽乡的水池铺(辖于大泽乡,位居西北部),答曰“水池铺”(发声类似天津话),文书听不懂,根据发音,记作”西寺坡“,这个崭新的名称就这样诞生了。安徽省民政厅于2014年2月11日下发了《关于同意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的批复》的文件,经安徽省政府同意,同意将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
25、桃园镇
  相传古时集市周边桃园密布,后人遂以桃园为名,称桃园集。
26、蕲县镇
  原为秦汉隋唐时期蕲县古城,镇政府驻地位于蕲县古城之内而得名。
27、大营镇
  原名大郢子,谐音为今名。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淮南王英布反,刘邦亲征,因刘邦在此设中军大营而得名。
28、苗庵镇
  很久以前,从大店到时村之间,有一苗姓商人搭庵棚卖茶,久之路边设摊贸易增多,形成集市,称为苗庵集。
29、顺河镇
  因驻地村庄位于濉河北岸,村庄沿河堤而建,称为顺河集,因此得名。
30、解集镇
  原名王家庵,后改今名。明中叶曾为南北交通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