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城南街道
1949年后划分为民主、团结、和平、胜利4个街。1951年合并为团结、民主2个街。1953年两街合为和平镇。1957年改为新余镇,1960年分立东街、西街办事处,1963年撤销东街、西街办事处,重设新余镇,1984年3月新余镇改设为城关办事处,2001年8月,城关办事处改设为城南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2、城北街道
1958年成立沙土公社,1961年11月新余撤县建市后设区(县级区),1963年7月新余撤市复县后,沙土撤区与送桥公社复合为沙土公社,1983年12月改设沙土乡,2001年8月由乡改设为城北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3、袁河街道
袁河街道辖区原属渝水区城北街道,为了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策应新钢公司的发展,于2005年1月30日从城北街道分设袁河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4、新钢街道
1962年成立新钢家居管理委员会。1973年将新钢家居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新钢居民管理委员会。下辖一至十个家委居委会。1979年根据国务院(79)305号文件精神,不能以数列命名居委会名称,应按属地名命名的精神。同时将一家委更名为新东村、二家委更名为桑粹园、三家委更名为苗圃、四家委更名为环山南村、五家委更名为环山北村、六家委更名为柳树村、七家委更名为铁山村、八家委更名新枫岭、九家委更名沿河村、十家委更名路东村居民委员会。随着新钢经济发展,人口的增加,居委会的分合,所以居委会的名称几经变化。1994年新钢居民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新钢街道办事处。2004年新钢公司离退休处并入,隶属于新钢集团有限公司管理。2011年新钢集团有限公司九个居民委员会划归袁河街道管理。2015年3月,新钢集团有限公司社会职能属地管理,成立渝水区新钢街道。并将原新钢公司管理的公园北村、含笑、文化、桂花、环山、苗圃星城、路东、铁山、公园南村9个居民委员会,又从袁河街道划出,归渝水区新钢街道管辖。主要服务于新钢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及家属。辖区内南部紧邻袁河。东、西、北部地势平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降水量1576毫米,无霜期281天,1月平均气温5.7℃,7月平均气温29.6℃,年平均气温18.1℃。袁河属境内工业基础雄厚。新钢集团有限公司为江西省大型钢铁企业,是重要的治金工业基地。辖区单位赣江水系。有新利集团公司,望城检察院,新钢职工大学,新钢中学,新钢小学,新钢中心医院等。
5、孔目江街道
《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渝水区部分街道优化调整的批复》(余府字〔2022〕52号)文件精神,现将渝水区部分街道优化调整事项公告,其中有将城北街道的沿江路、暨阳、中山路、新苑、北苑、铁路、孔目江7个居委会和桥背、堆上、胜利、东陂4个村委会划出,设立孔目江街道,孔目江街道办事处驻孔目江居委会沙土街176号。2022年12月7日,渝水区孔目江街道揭牌仪式举行。
6、水北镇
拾年山新石器晚期遗址考古发掘证明,早有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水北一带定居,繁衍生息。自三国吴宝鼎二年新余建县以来,一直归新余管辖。1949年后,设水北区,分设泉塘、跃塘、楼前、钱圩、颖江、上仁、黄坑、楼山、上村、堎背10乡。1956年,撤区并乡设水北乡。1958年成立公社。1961年,钱圩、新桥、黄坑划出分设公社。1969年,钱圩、新桥、黄坑三公社并入水北公社。1983年12月,撤公社设水北乡,1988年12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水北乡设立水北镇。得名后沿用至今。
7、下村镇
1949年7月前属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分和水北区水南乡的一部分,1958年6月,属江东火箭公社。1961年6月,分为下村、何家、虹桥三个公社,1983年设立下村乡,1988年12月改设下村镇,沿用至今。
8、良山镇
1949年后,属洋津区,分设6个乡。1958年分设良山、白沙两个公社。1960年划归九龙山垦殖场。1961年至1967年从九龙山垦殖场划出,设夏莲、白沙、周宇三个公社。1968年三社合并为良山公社。1983年12月改公社为良山乡,1984年12月撤乡设立良山镇。得名后沿用至今。
9、罗坊镇
1952年设罗坊区辖12个乡。1956年撤设立罗坊乡。1958年改设罗坊公社。1983年撤社改设罗坊乡。1988年12月撤乡设立罗坊镇。得名后沿用至今。
10、姚圩镇
1949年后设姚圩区,1956年撤区设姚圩乡,1958年3月成立姚圩公社,1983年12月改设为姚圩乡,1988年12月改设姚圩镇。得名后沿用至今。
11、珠珊镇
1949年7月14日新余县解放后,设洋津区洋津乡、水口乡、潭口乡、塘下乡。1952年改设为洋津区洋津、珠珊、石山、柏家、白沙、夏莲、周宇、黄虎、八百桥、炉下、划江乡。1956年撤区并乡,设立珠珊乡,1958年,撤乡设社,设立珠珊人民公社。1960年9月撤县设市。1961年11月,设立珠珊区,辖珠珊、夏莲、划江、良山、白沙、塘下公社。1963年7月,撤市复县,撤销珠珊区,公社复归新余县。1983年12月,撤社改乡,珠珊公社改设珠珊乡。1995年7月,改设珠珊镇。得名后沿用至今。
12、鹄山镇
1949年7月14日新余县解放后,设水北区岭南乡。1952年,设蒙山区鹄山,窝里、递步、蓝塘、荷沂乡。1956年,撤区并乡,窝里、递步、蓝塘、荷沂并入鹄山乡。1958年,撤乡设社,仁和乡并入,成立鹄山人民公社。1960年9月,撤县设市,1961年11月,鹄山公社分设水北区鹄山、仁和公社。1963年7月,撤市复县,撤销水北区,复归新余县。1968年,仁和公社并入,1972年,复设仁和公社。1983年10月,隶属于渝水区。1983年12月,撤社设乡,改设为鹄山乡。2020年4月,撤乡设镇,改设为鹄山镇。得名后沿用至今。
13、人和乡
1949年7月14日新余县解放后,设江东区蒙山乡、蒙阳乡。蒙山山上为蒙山乡,山下为蒙阳乡。1952年,改设蒙山区小步、浒江、中和、廖家、棣村、街里、鸭溪、大窝乡。1956年撤区并乡,改设廖家、观下、小步、大窝乡。1957年廖家、观下、大窝乡合并成立仁和乡。1958年撤乡改社,仁和乡并入鹄山人民公社。是年12月,宜春专区设立蒙山垦殖场,将新余县的小步公社、仁和蒙山上的部分自然村划给蒙山垦殖场,蒙山垦殖场由新余县代管。1960年5月,宜春专区决定将蒙山垦殖场移交上高县代管,将小步公社的小步上屋、小步下屋、大咀里、院坑村、水口街、皂江村、树坑村、塘上村、大田村、清湖村、石溪村、大南村、浒江村、王里村、家湖村及原大窝乡[仁和乡的部分]的大窝村、萧家村、沈家村、三角墙、老屋村、樟木桥、礼村、鸭婆坑、太子壁、脑仔上、狗屎窟、龙窝里、花棚里共4097人,划给上高县。1960年9月,撤县设市,1961年11月设水北区仁和公社。1968年,仁和公社并入鹄山公社。1972年,恢复仁和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县复市,同年10月,隶属于渝水区。1983年12月,撤社设乡后,更名为人和乡。得名后沿用至今。
14、界水乡
1949年7月14日新余解放后,设观巢区界水乡。1952年改设观巢区界水乡、西村乡、蓝家乡、黄溪乡。1956年撤区并乡,设黄溪乡、蓝家乡、界水乡。1957年,界水、蓝家、黄溪乡合并成立西村乡。1958年11月,由江口乡、划江乡、河下乡、西村乡合并成立界水人民公社。1961年11月界水公社分设河下公社。1968年11月界水公社并入河下人民公社。1972年,复设界水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撤社改乡,得名后沿用至今。
15、南安乡
1949年7月14日新余县解放后,设姚圩区南港乡。1952年改设姚圩区南港乡、三联乡、临河乡及南英区皂江、丰州乡。1956年,撤区并乡,设三联、南港乡,高峰、丰洲划归东边乡。1957年,三联并入南港乡,1958年撤乡设社,南港乡并入姚圩人民公社。1959年高峰、丰洲、东洛、漕洲、皂江划归南英垦殖场朝阳分场。1960年9月,撤县设市,1961年11月设姚圩区南港人民公社,高峰、丰洲、东洛、漕洲、皂江复归南港公社。1968年,南港公社并入姚圩公社。1972年,复设南港公社。1983年9月15日,因南港公社与上高县南港公社同名,更名为南安公社。1983年12月,撤社设乡,改设为南安乡。得名后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