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8]
406、小南田村
  小南田村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225103241。
407、小网巾村
  小网巾村位于鹤浦镇东南角上,与石浦隔海相望,现有农户240户,常住人口761人,有6个村民小组,25名村民代表,20名党员,耕地面积513亩,山林面积2666亩,全村从事海水养殖的人员有30人;村集体柑桔7000余株,从事种植业人员有40余人;全村有村民合股的渔船20艘,从事海洋捕捞业人员有80人。20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为6000元。2004年,2005年连续2年被评为县级
408、后龙头村
  后龙头村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225103999。
409、鹤鸿村
  鹤鸿村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30225103206。
410、中站村
  中站村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定塘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225107242。
411、金牛港村
  金牛港村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定塘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225107243。
412、田洋湖村
  田洋湖村位于定塘镇镇区东北部,东邻虎头山,西靠小湾塘村,南依凤凰山,北接镜架岙村,距离定塘镇区约5.5公里。  田洋湖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最低气温为-5.4℃,最高气温为28℃.年平均降水量1283.6毫米,无霜期长达248天,年日照时数167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率110千卡/㎝2。 田洋湖村域周围为山地,整个地势自西向东缓慢倾
413、英山村
  定塘镇英山村位于象山县中南部,紧濒岳井洋与宁海县仅一洋之隔,距国内四大渔港—石浦港16公里,离象山影视城10公里。全村面积1.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5亩,山林面积214亩,河塘面积180亩,海涂面积160亩,拥有市级无公害海水养殖标准池塘510亩。全村共有258户,人口832人,党员30名,务农人员190人,务工经商人员400人,主要从事蔬菜、水果种植,海水养殖等产业。2007年村集体可支配资
414、盛平山村
  盛平山村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定塘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225107254。
415、下沙村
  下沙村,在墙头西北5.6公里处,村座落在东临西沪港,西依沙山(凤凰山),座向座西北朝东南,沿西沪公路呈条形分布。村有村民373户,人口995人,79姓,何姓居多。耕地926.6亩,其中水田726.6亩,海涂围垦140亩,山林2280亩,其中毛竹1098亩,柑桔150亩,船两艘(原运输船),渔船14艘。民国《象山县志》载,元至正间(1341-1369),何孔昭二十一世孙何恋,何自新昌迁至沙山下建村,
416、大溪蒋村
  大溪蒋村,行政村,原亭溪乡驻地。在墙头东偏北4.3公里处,青龙山南麓(原称蚕山),大溪东岸,座北朝南,地势南高北低,沿甬台温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原象西公路)南北呈块状分布。耕地面积568亩,山林面积974亩,其中油桐2亩,毛竹1.5亩,柑桔46亩,公用土地10亩,山地开垦30亩。工农兼营,村境内有私营企业10余家
417、舫前村
  舫前村现有常住户数539户,总人口1429人,土地总面积3826亩,其中耕地1039亩,山地2564亩。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人均收入8055元。2003年开始舫前村根据“市级园林式村庄”的创建标准,在原有绿化基础上,加快整治居住环境的步伐,加大村庄绿化工作力度。四年来共投入绿化资金30余万元,新增村庄绿化面积15亩,建设村公园3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8.8%,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村庄周围山地植被
418、上马岙村
  上马岙村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泗洲头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225106224。
419、泗联村
  泗联村位于泗州头镇中部,有井坑、中央岙、凤村、田边四个自然村组成。现共有人口1380人,耕地面积690亩,山林面积5080亩。泗联村原本是泗州头镇最贫困村之一,从2005年起,市规划局结对扶贫泗联村。几年中,该局帮助村里修建村道、改造养殖塘、帮扶村民创业致富,做了不少实事。目前村道路硬化工程基本完成,农电农耕网络正在布置实施。2007年被评为环境整治先进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全村党
420、西洋村
  西洋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152亩,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7户,总人口489人,其中党员9名,农民从业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兼顾农耕和农家乐旅游业。该自然村积极发动群众,制定激励措施,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