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卫生村[11]
151、新吴村
  新吴村位于长泰县陈巷镇吴田山半山腰,距县城有25公里,辖9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02户,人口1410人。新吴村领导班子6人,其中书记1人,村主任(兼支委)1人,副书记1人,支部委员1人,副主任1人,村委会委员1人。该村农业土壤肥沃,基础设施完备,主要种植闽南特产龙须菜、佛手瓜、砂仁等绿色产品,现种植佛手瓜700亩,龙须菜700亩,香蕉1000亩,砂仁100亩,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该村属
152、吴田村
  吴田村位于吴田山,距县城30公里,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35户,人口515人。吴田村领导班子有5人,其中书记(兼村主任)1人,副书记1人,副主任1人,支部委员1人,村委会委员1人。吴田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村的特色作物以地瓜和芥菜为主,现种植地瓜120亩,年产值60万元。芥菜50亩,年产值5万元。吴田山矿产资源丰富,储藏大量654花岗岩巨石,开采面积可达4000多亩。
153、池头村
  池头村:位于陈巷镇。
154、半石村
  半石村全村耕地2120亩,其中水田820亩,农地1300亩,以种植水稻、芦笋、香蕉、番薯、大葱及其他蔬菜为主。有山林2000亩,低丘地种龙眼、荔枝等果树。淡水养鱼40亩。养猪场一个,常年养猪500多头,有从事运输的手扶拖拉机10辆。有机砖厂一座。外出做工者500多人。全村以电灯照明,饮用井水,电话普及率95%,电视普及率90%,有手机500支。建村道长4.5公里,宽8米。村卫生所一所,小学一所,1
155、北桥村
  北桥村全村有耕地1200亩,其中水田700亩,农地500亩,并有可供开发的山地。从前,村民以务农为主,虽有街市,并不繁荣。民国时期有几家“油车”,收购花生榨油,运销厦门转输各地。现在,适合于沙地生产的花生仍是赤湖一带沿海地区的主要产品之一,有大量花生在北桥交易,转销外地。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劳动外出做工或经商。一些外出者回乡办厂,有几家服装厂,产品销往北京、广州、汕头、晋江等地。1990年镇政府主
156、东城村
  东城村全村耕地3200亩,其中水田2300亩,农地900亩。主要农产品稻米、番薯、花生、芦笋、大葱及其他蔬菜。有外资蔬菜冷冻加工厂2家。有村民所办石板材厂6家,服装厂1家。有从事运输的客车1辆,机板车13辆,手扶拖拉机30辆。在本村开店经商者50家,从事饮食业者10家。海水养殖2户。外出做工者350人,劳务输出7人。村民饮用井水。供电情况正常,每户皆以电灯照明,电视普及率80%,电话普及率70%,
157、后湖村
  后湖村全村有耕地2970亩,并有大片山坡地。现种植香蕉300亩,占水田总面积的94%,水稻成为次要作物。山坡大都已开发种植荔枝、龙眼、桃、李、杨梅等果树。后湖有丰富的绿辉岩矿藏,正在开发利用。村修建两条水泥路面道路,全长1600多米,可通汽车。1999年完成电网改造,今电视、电话机基本普及。新村在建设中。后湖小学原名赤水小学,利用赤水祖祠为教室中,校园面积9560平方米,1985年改名后湖小学,在
158、前湖村
  前村背依丘陵,面向海域,全村有耕地1340亩,其中水田380亩,农地960亩,并有山坡地和滩涂,村民半农半渔,萧厝、安角二社几乎是全渔业村。稻米不够自给,大部分购用商品粮。种植龙眼、桃、李等果树500亩。淡水养鱼50亩,海水养殖30亩。有从事浅海捕捞的渔船140艘,从业劳力420人。有定置渔网。有渔产品加工场12处。处出做工者36人,劳务输出20人。有从事运输的三轮车200辆,年人均纯收入3200
159、亭里村
  亭里村全村有水田610亩,旱地2200亩,皆沙质土壤,以种植蔬菜为主。沿海营造防护林带1万亩。滩涂养殖600亩。渔业定置网60多槽。有从事运输的手扶拖拉机23辆。外出做工者400多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将军澳有硅砂选矿场一家。有台资“神舟”造船有限公司一家。全村饮用井水。20世纪60年人已通电照明,现电视机普及率95%,安装电话机560多部,普及率80%。亭里小学校园面积6907平方米,
160、西城村
  西城村全村有耕地1903亩,其中水田817亩,农地1086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番薯,近来发展荔枝、龙眼、李等果园。改革开放以来兴办服装厂5家,容纳250人就业,产品销漳州转销各地。采石场10家,石板材加工厂3家,产品输出日本、新加坡等国,以青石板为最畅销。有从事运输的货车25辆、机板车15辆、手扶拖拉机15辆。在村中开日用品、食杂小店者40家,摊贩50多户。从事水果购销者2家。外出从事海水养殖
161、鳌东村
  鳌东村位于六鳌半岛南部,处于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北与大澳村交界,南与鳌西村为邻,东与东门村为邻,西临浮头湾。一、政区沿革鳌东清代属龙鳌保管辖。民国时期为鳌东保,新中国时期,六鳌属第四区(旧镇区),1952年划归第九区(深土区),鳌东属第九区的鳌中乡所辖。1958年9月,第九区改为深土公社,鳌中改为生产大队。1964年9月,成立六鳌公社,鳌中属六鳌公社。1984年9月六鳌公社改为六鳌乡,鳌
162、大澳村
  大澳村以单一自然村为行政村,位于六鳌半岛中部,距六鳌镇中心25公里。东临外港大澳湾,西濒内港浮头湾,南邻鳌东村,北连新厝村。解放前受两大自然灾害威胁,一是风沙,每年冬季刮北风,飞沙走石便把园地堙没,来春必须将沙清走才能耕种。二是海水,每逢农历九月大潮,海水往往涌淹园地,造成咸渍,两三年不能耕种。解放后造防护林和筑海堤,才改变这种状况。一、政区沿革大澳明代为陆鳌守御千户所辖地,清初属陆鳌保(后编并为
163、店下村
  店下村位于六鳌半岛南端,六鳌山南麓,西临浮头湾,南临外海,东邻营里村,北邻下寮村,与镇区相连,县道深六线(523)过境。一、政区沿革原属下营村管辖,1991年始分为店下、营里2村。店下村以单独一个独姓郑姓和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有462户,人口1876人。二、姓氏源流店下村为郑姓聚居地,始祖于清雍正三年(1726年)前从福清来开基(有墓碑为据),建有祖祠和庙宇。店下村辈份“承维世施泽,元文光明德,
164、东门村
  东门村位于六鳌镇南部,六鳌山(原名青山)东坡山腰,陆鳌城东门内外。东与山门村交界,南隔六鳌山与下寮村为邻,西、北接鳌东村。东门可瞭望崂岈山和浩瀚的海域。在东城墙与南城墙之间“临海为濠”,下面有一条深谷叫南门坑,延伸到海底,形成一处深港,建城时出于防御倭寇的考虑,不设南城门,而且在南城墙上架设铳炮,击沉过入侵的倭寇战船。解放后,潜水员曾在这里的海底发现古战船遗体,还打捞到已被海水蚀残的铁锚。不知何时
165、山门村
  山门村位于六鳌半岛南部东海岸突出部,在鸟嘴、东本二山之间,面向大澳湾海域,两山夹峙如门,故村名山门。自古为“飞沙地”,自1966年以来营造滨海防护林2000多亩,才改变了以往一刮风便“飞沙走石”的景况。全村现有729户,人口2959人,下辖山门、后江两个自然村。一、政区沿革 山门清代属十五都陆鳌保(后并为龙鳌保)管辖,1911年属东区六鳌里辖内,1940年把六鳌联保改为六鳌乡,山门属六鳌乡城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