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1、索镇街道
  春秋时称“渠丘邑”,西汉时为西安县,南北朝时改为索卢县。索镇之名,始见元朝初期,由索卢县城演变而来。
2、少海街道
  因桓台县境内古地名(少海),得名少海街道。少海,即古代的马踏湖,位于今桓台县北部偏东,是与博兴县的界湖。是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见证。少海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3、起凤镇
  因镇府原驻地位于“起凤桥”而得名。传说中,早在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清晨,原耙头桥庄的一群民众,在下湖洼劳作走近桥头时,惊喜地看到一只金凤凰从桥洞中飞起,迎着朝阳翱翔而去,从此人们就将此桥改称为“起凤桥”,此庄便成了起凤桥庄。传统意识中,凤鸟不栖凡地——光兴八风通天祉,气降时雨贯地灵。所以,人们乐于相信这曾腾凰起凤的小镇,自然便是一方上佳的风水宝地。此名称沿用至今。
4、田庄镇
  田庄镇因镇人民政府原驻地田庄村而得名。据田孟庄《田氏世谱》载:“始祖讳思礼,初为青州乐安人,性朴实而有远谋。于明洪武二年迁居于新城县东北,察其地风气醇厚,四隅山势起伏,西南之水绕流,前后如带,洵胜区哉,曰时曰止,筑室于此。三世后,子孙振振,人丁兴旺,而田庄之名起焉。”明天启四年(1624)《新城县志》载:“利用乡田家庄。”。
5、荆家镇
  因镇政府驻原荆家村而得名。荆家庄始建于宋朝宣和元年(1119),据史载,荆氏原居于村西一高埠,名曰张机辅,号称坡北荆。后因裔众基狭,遂东迁现址,定名荆家庄。1966年因人民公社所在地位于荆家庄而得名荆家人民公社,后撤社设镇,改为荆家镇。
6、马桥镇
  因镇政府驻地马桥村而得名。公元前517年,孔子一车二马游历齐国,讲学于齐都临淄。返回鲁国途中被狄水挡住去路。心中苦闷无奈吟唱起《狄水之操》“噫!滔滔皆是,欲济无梁。吾道终穷,良可浩叹!狄之水兮风扬波,舟楫皆无兮谁相济?归来兮,胡为斯”。众弟子见师孔子愁苦,便寻一河窄处,驾车过河。不料马车陷于泥水之中,马脱套形成马车之桥。众弟子搀扶孔子踏马车过河后,本地居民纷纷前来帮助将马车拽到彼岸。大家知道是孔子后,遂拜请孔子赐一地名,孔子便以刚才马车为桥的景况说:“叫马车桥吧。”从此,马车桥名扬千古。
7、新城镇
  1214年,高苑成良里(今睦和庄),山东东路兵马副元帅张贵占据长山县驿台镇,收集流民绕台筑城以自卫,曰“新城”。
8、唐山镇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唐山村而得名。东周时期,原名唐藏店,又名“唐三”音为仄声。《新城乡土志》载:“唐三、旧有古刹。唐三藏禅师藏经楼,故名唐藏店”。明天启四年(1624),《新城县志》载:“唐藏镇。”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新城县志》载:“东五仁字约东唐三、西唐三、前唐三、后唐三。”光绪三十年(1904)新城县东约辖唐山,即四村合一,定名唐山。1933年《重修新城县城》载:“唐山在城东十八里,土埠地,村以山名,上有古冢。”据考古冢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9、果里镇
  因镇政府原驻地村庄名称(西果里村)而得名。据查:西果里村原村址是一片野果树林;明洪武四年(1372)李姓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称之为“果子园李家”,后由张、王、刘、常等姓氏人家先后入住,组成村庄,称之为“果子里”。中间有涝淄河分割,为东果子里、西果子里,后演变为东果里、西果里。
10、桓台县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置新城县。1914年易名耏水县,旋改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