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5]
161、原村村
  原村村基本概况:原村村位于高平市西13公里处,是原村乡政府所在地,共有919户,3006人, 3269亩耕地。
162、下马游村
  下马游村简介 地处山区,位于市区西11.5公里处,下马游村委会辖下马游、寨上、炉只沟三个自然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25户,1042人,有耕地1950亩,人均耕地1.87亩,隶属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西距乡政府所在地原村村二公里,该村有地下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曾办有村办煤矿,联营铁厂,民营炼铁炉,采矿业、运输等,文物古迹有“安贞堡”和许多古民居等,系长平之战重要遗址之一,村北有两棵千年古树,蔚为壮观。
163、青钟村
  青钟村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602204209。
164、王化庄村
  王化庄村隶属朔城区南榆林乡管辖,位于南榆林乡正南方,东面是正峪村,西面是牛圈梁村,南面是莲花山林场。全村共有201户,总人口838人,外出打工人员257人,在外上学245人,五保户25户,低保户28户;总耕地面积7780亩,其中退耕还林4350亩,现有耕地3430亩。 王化庄村的主导产业是:玉米和杂粮,全村的耕地基本都是旱地,没有水利设施。 村中现有大牲畜(驴和骡为主)110多头、牛36头、羊42
165、七墩村
  七墩村是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603205222。
166、破虎堡村
  破虎堡村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李达窑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623205219。
167、小寨村
  小寨村地处什贴镇西南5公里,省道榆孟公路旁,属典型丘陵旱垣区,全村总面积3353亩,160户, 406口人,现有劳动力190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7128,耕地面积1318亩。该村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小寨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全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大力深入开展了各项活动。近年来,该村持续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新
168、相立村
  相立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02103209。
169、下赤峪村
  下赤峪村全村454户,人口792人,耕地面积2900亩。 经济结构下赤峪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土地平坦,水利设施方便,日照充足,通风透光,是较好的粮食生产区。2013年,全村仍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小学素质教育,发展本村特色教育。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
170、西南沟村
  西南沟村位于昔阳县乐平镇西南方向,距县城12华里,毗邻317省道,交通便利。全村共284户,667口人,现有耕地1280亩,林地120亩。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2014年人均纯收入5125元。我村有个毛家大院,始建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共居有34户,至今还有5户未搬出大院,拥有土地千余亩,还经营有钱庄、作坊、店铺、商号等产业。历经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
171、南北岩村
  南北岩村位于皋落村以东15公里处,由原来的南岩、北岩两村合并而成,东与河北赞皇县接壤,南与东沟村相邻,西与寨背、车寺两村相连,北靠闫庄乡河上村,地理位置东经114°1’,北纬37°27’,海拔1200米。该村四面环山,山高林茂,景色宜人,旅游景点和人文典故颇多。全村116户,262口人,耕地面积718亩,林地面积36727.9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近年来,全村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
172、大寨村
  大寨村概况 大寨地处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200多户人家,510余口人,人均经济纯收入8000余元,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亩,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貌。旧社会,人们形象地概括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上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45年解放后,大寨在老一辈0员-、贾进才、贾
173、楼坪村
  楼坪村,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留马线公路西侧;东至北石龛,南与白羊峪接壤,西和北岭沟相邻,北与南横山相连,是赵壁乡的大村之一。现有常住人口820人,354户,耕地面积2100亩, 2014年人均收入5109元。楼坪村是一个历史名村,明朝时叫怀仁庄,是当时乐平县怀仁乡的官方驻地,下辖水谷都和黄岩都,清乾隆年间,因村中李姓民居“天聚生”阁楼声名远扬故改名楼子坪,上世纪70年代更名为楼坪村沿用至今。近
174、东寨村
  东寨村位于县路界李线上,下辖一个自然村斗背村,现归属于赵壁乡政府。该村共365户1025口人,耕地面积2286.6 亩。2008年总收入476万元,人均纯收入2869 多元,全村两委会成员共有10人,其中有支委6人,村委5人,党员有72名。 近几年东寨村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带领下,在农村政策的倾斜下,在东寨村1000余名父老乡亲努力下,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各项事业取得蓬勃发展。几年来东寨村在
175、三教河村
  三教河村位于昔阳县东北部,距昔阳县城约45公里,全村67户,196口人,227亩耕地,村民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自给自足,长期以来一直以林果经济为支撑,今年来随着对龙岩大峡谷旅游景区的开发,农家乐饭馆的开业发展,旅游业及其附加产业的收入也成为农民的一项收入来源。2008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全村经济总收入45.1万元,人均纯收入1640元,村民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善,乡
176、下州村
  艾镇下州村位于盂上公路西侧,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国土总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43.2亩,全村总人口400户1146人。下州村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商农并举的产业型发展村庄,清末时期经济就很发达,因而它的古建筑,在寿阳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虽经战争和十年文革的破损,至今留痕尚存,也很有价值。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下州村人民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在上级党委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大力调整产业
177、宗艾村
  艾村,是寿阳县路北的仅次于县城的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集镇,也是宗艾镇政府所在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镇中所在地。全村占地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79亩,常住人口6000余人,农业人口2986余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8家,全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1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上交国家税费980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42万元。 宗艾村作为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的重
178、南东村
  南东村简介南东村位于镇中心靠南位置,由原来的南东村、侯家沟两个自然村合并,全村221户,劳力352人,总人口678人。支部党员35人,。耕地面积2000余亩。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5万元,人均纯收入6776元。南东村紧临九榆公路,潇河边上,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该村有古庙、古树、古碑、古泉水井等遗址。房屋建筑样式有土砖、石基构建结构,多为砖木结构房屋,其中有下陷四合院,环
179、南河村
  南河村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西洛镇南河村位于西洛镇东部偏北,全村由南河村、河家庄、北长岭、林家坡四个村组成,人口 563人,全村党员54人,其中有4名女党员,五保供养对象7人,低保对象75人,劳动力287个。全村耕地3500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3000多亩,其余为谷子、高粱等小杂粮。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26元。二、基础设施建设1、通过“一事一议”资金维修桥涵一座,解
180、杏凹村
  杏凹村是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西洛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25105219。
181、林家坡村
  林家坡村是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西洛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25105218。
182、龙门河村
  龙门河行政村位于平舒乡南,辖4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112人,农户333数。其中:纯农业户320户;非农户13户,其中:劳动力650人。集体农用地面积5300亩,其中:耕地面积4100亩,林地900亩,其他用地300亩。
183、阳邑村
  阳邑村基本情况 山西省太谷县阳邑乡阳邑村,位于太谷县城东部,是乡政府所在地。阳邑属于农区型农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佳。农业耕作基础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现已基本实现机耕。全村面积是平川农耕区。 2010年我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两委班子以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农业上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加大科技力度;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创建“新农村建设文明村”活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深
184、白燕村
  白燕村位于小白乡西北部,人口1699人,耕地面积4016亩,是我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先进村、园林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山西省最大的苗木基础,北方最大的白皮松基地,全国十佳苗圃之一。作为小白乡万亩苗木园区中心村,2012年白燕村人均收入纯收入达到了12144元,其中,来自于苗木花卉产业的收入占到了村民总收入85%以上。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白燕村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已达到3700亩,现有各类苗木花卉品种占
185、孙家河村
  孙家河村隶属祁县古县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全村110户330口人,在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是立足长远发展,务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些年来,村干部针对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切实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农村环保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础设施建
186、贾令村
  贾令村地处祁县县城北5公里,是祁县贾令镇政府所在地,共有人口3986人,户数1270户,劳动力1500个,耕地面积有8973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养殖业,是一个纯农业大村。贾令熏肉、贾令小花生远近闻名,历史悠久,贾令村民民风淳朴、崇尚俭约。近年来,贾令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群众,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开拓进取,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很快,贾令村村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187、唐河底村
  唐河底村是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来远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27105200。
188、上庄村
  上庄村是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峪口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27201200。
189、横坡村
  横坡  距镇政府南8公里,位于县城年15公里,属丘陵山区,村西官沟河,村东河里河。经济以种植、养殖、交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为主,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修桥铺路、电网改造、恢复古迹、兴建文体活动场所。全村15公里的道路全部硬化为水泥路,主干街道全面的绿化、亮化、美化,家家户户安装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农户修建安装使用沼气,先后获得“省级园林示范村”和“省级生
190、西源祠村
   西源祠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岳壁乡,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南7公里处,平孟路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全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4585口人,耕地面积3900亩。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1.6公里,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1995年跨入晋中市 “小康村”之列,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相传,禹王治水空出晋阳湖后,该村东沟泉水涌流,古人视为神水,遂建起源神大庙,并在沟中修建水池一个,叫神池,名其庙为“源
191、喜村村
  喜村,原名邢村,因与朱坑乡辛村音同,后顾改为喜村。该村地处丘陵与平川接壤之处,距县城8公里,由喜村与北堡两个村合并而成,经济区域优势明显。全村共512户,2052人,劳动力870人,总耕地面积 2002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大豆、薯类等。王春林担任支书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企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富农”的路子,先后引进焦化企业、铸造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创收600多万,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过
192、板峪村
  板峪村位于介休市东南,东临平遥,南接沁源,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现有行政村一个,自然村一个——南岭,全村现有农业人口923人,外来人口320人,实际居住人口1200余人,有原板峪乡合并的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本村设5个村民小组,有党员56人,石料建材企业3个,近几年来发展成片红枣干果经济林700亩。
193、张村村
  张村位于介休市张兰镇东南方向,与平遥县接壤,总面积5800亩,耕地面积、二龙承包面积4580亩,现有人口1056户,总人口3241人。该村属于丘陵地区,主导产业为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枣树共有1565株,村东南有张村水库一座。 近几年来,张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为村民办实事、好事,环境整治、计划生育、村内道路硬化、植树造林等等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张村两委将在镇政府及上级有
194、旧新堡村
  旧新堡村位于张兰镇东南,与平遥交界,地处丘陵,毗邻南贾村、新堡村。全村有210户,680口人,耕地1400亩。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粮食以玉米、黄豆、冬小麦为主,蔬菜以胡萝卜和白菜为主。 支部书记马荣,村委主任冀士亮,团结全体党员和全体村民,遵循党的政策,紧跟党的战略部署,狠抓农业生产,长年累月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村里水源短缺,村两委四方筹资打了两口深井,每口井约300米深,几乎能供应全村的饮水
195、刘家山村
  山西省太岳山的北麓连接晋中平原的高山丘陵之间介休市,有个山村.这就是刘家山.“金沙堡、银义安,比不上刘家山的一半半”,这是清朝年间广为流传于介邑东乡,且至今为市井乡民耳熟能详的一句民谣,形象地说明了介邑东乡刘家山村张氏家族以商贾兴、据资千万,成为富甲一方,蜚声东乡的史实。刘家山张氏家族的富有突出表现在宅院建筑上,为晋商文化之研究留下了诸多有形实物,以青石做基为特色的宅院几及全村,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晋
196、张良村
  张良村位于介休市东南约12公里处,全村在册人口3320人,共1137户,耕地面积2681.43亩,环境良好,交通便利。我村以西汉初年重要谋臣张良命名,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翻阅历史记录,我村人才辈出,清乾隆年间宋廷魁就是其中一位,著有《介山记》(写介子推的故事)。今北京瀛台还留有他的手迹,介休洪山源神庙也有其刻匾一块,-云卧二字。他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关于介休的来历和介子推的诸多典故。
197、焦家堡村
  绵山镇焦家堡村位于绵山镇南部,绵山脚下,北纬36°,东经111°,平均海拔983米,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现有人口736人,其中党员39人,耕地2223亩。 近几年来,焦家堡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
198、兴地村
  兴地村,坐落于介休市最南端,西南与灵石接壤,东侧则与沁源县毗邻。东临绵山之怀抱,地处介休市南垣之腹地,是绵山镇第一大村。2001年,为利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将冀家庄归兴地村所辖。土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0亩,其中水浇地1672亩,荒山坡地居多,下设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300多人,村办企业1个,个体企业13个,果木园林78亩,个体养殖业23个,人均收入2000余元。 兴地,是一块风
199、小靳村
  小靳村是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81105218。
200、西庄村
  西庄村位于北张镇中北3公里处,与北张、北杜坞村相邻,交通便利。土地面积9333亩,耕地面积5485亩,其中水浇地2410亩,人均收入5466元。 全村共有居民组8个,672户,3000余人,劳动力1858余人,其中党员65人,干部6人。 该村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村委大院有独立的图书室、健身器材、篮球场,大院全部硬化,村民经常组织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扭秧歌、跳健身操、打太极等)。成立老年协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