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县城乡镇[21]
801、鹿寨县
  鹿寨县紧邻广西工业中心柳州市,2002年11月划归柳州市管辖以来,特别是遵循“从摇篮到摇篮”理念的官塘新区规划确定后,按照柳州城市发展“一轴两城一肺”的概念,鹿寨被赋予“柳州市域次中心城市”定位,成为柳州城市扩张的主方向和新空间,社会和经济逐步融入柳州向特大型城市发展进程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机遇。为此,鹿寨县委、县人民0确立经济发展“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文明化推动
802、马山县
   马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大明山北麓和红水河中段南岸,东与忻城县、上林县接壤。西靠平果县,南临武鸣县,北与都安瑶族自治县隔红水河相望。县城白山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30公里。210线国道公路经过县境。全县境内多山,大体分东西两大部,东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全自治区有名的山区县之一。境内,除流经县北的红水河外,仅有些细小的河流,每逢下雨,雨水便从地下流走,易涝易旱,旱涝灾害频仍。2000年,
803、上林县
   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本县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县。此后隶属关系和辖境虽屡有变动,但县名历宋、元、明、清一直未变。咸丰七年八月初八日(1857年9月25日)李锦贵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县城,改上林县为澄江县。同治元年(1862年)李锦贵病逝,不久清军攻占县城,复改为上林县。民国时,上林县名沿清代不变,初属广西南宁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直隶广
804、凌云县
  凌云县城有四条河流纵横交错会聚于城中,四周群山苍茫高耸;公共设施大都由本县的石材加工的石条、石块、石柱、石凳等建造而成,享有“山上水乡石头城”的美誉。  凌云,地处云贵高原延伸带。全县总面积2037.46平方公里,海拔在210至2062米之间。人口18万人,境内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哈尼、仫佬、水、满、高山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5.8%。县辖3镇7乡,其中5个是瑶族乡,1992年,经
805、乐业县
    乐业,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东北与河池市天峨、凤山两县相邻,东南依凌云县,西南与田林接壤,西北与贵州省的册亨、望谟、罗甸三县隔红水河相望。县城距国家重点工程龙滩水电站160公里,距百色市168公里,距广西首府南宁市400公里,距贵州省省会贵阳市370公里,是重庆、贵州经龙邦口岸(国家一类口岸)往东盟国家最为便捷的通道之一。  全县现辖4镇6乡,乡镇撤并后辖4镇
806、保亭县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     保亭县处于海南岛南部,东到东北与陵水县相连,北部尖顶接着琼中县,西北与通什市接壤,西部顶尖接乐东县,西南到东南与三亚交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驻地设在保城镇。总面积1166.78平方公里,设11个乡镇,境内有国营农场、茶场共6个。全县聚居着黎、苗、汉、壮、高山等民族,总人口15.24万人。保亭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7—24.5摄氏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保
807、吉阳镇
  吉阳镇:海南省三亚市下辖镇
808、乐东县
    乐东县位于海南岛西南沿海,面积2747平方公里,人口约43万,其中黎族人口占37%,苗族人口占0.5%。县政府驻抱由镇.全县辖11镇5乡,境内有10个国营农林盐场.地势北高南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分布。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边界,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昌化江流域,平原分布在西南沿海地区。境内1000米以上山岭23座,主要有尖峰岭、单峰岭、猴猕岭、哥分岭、蒙瞳
809、澄迈县
美榔双塔      澄迈位于海南岛北部,北临琼州海峡。面积2045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12镇6乡,境内有8个国营农场和1个华侨农场。县人民政府驻金江镇,距海口市63千米。    澄迈县南部为低山、丘陵和台地,中部和北部为宽旷的海积平原,发展农业极为有利,历来是海南粮、蔗、猪、牛的商品生产基地。该县盛产的高峰黄牛,是我国十大良种牛之一,因此
810、白沙县
   白沙县位于海南岛中西部内陆,面积2117平方公里,人口约19.6万,其中黎族人口占56%,县政府驻牙叉镇。全县共辖5镇9乡,境内有9个国营农场。白沙地处五指山腹地,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有大小山岭440座,大多位于东部边境。该县属热带岛屿季风气候,风和日丽,四季如春,昼夜温差居全岛之冠,白天光照充足,气温高,适合植物光合作用,夜间凉爽,有利于植物糖分积累,因此这里种植的甘蔗、西瓜、芒果等热带水果特别
811、巫山县
  巫山,是重庆市的东大门,是游览长江三峡的必经之地,是长江三峡库区的重镇。巫山历史悠久,古迹纷呈,资源丰富。早在204万年前“亚洲最早的直立人--巫山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巫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巫山拥有巫峡的全部和瞿塘峡的大部份。巫峡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峡深谷长迂回曲折,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屏列大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秀丽。峡中那云雨之多,变化之频,云态之美,雨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812、奉节县
白帝城   奉节历史悠久,是一个文明古县,历代为路、府、州、郡治地。夏、商时为荆、梁二州之域,东周战国时期秦置鱼腹县(公元前314年),属巴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筑白帝城。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败归白帝城,改鱼腹为永安县。唐贞观23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县。以后,先后隶川东道、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
813、云阳县
   地处东经108°24′-109°14′,北纬30°34′-31°27′。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腹心地带。东与奉节县相连,西与万州区相接,南与湖北省利川市相邻,北与开县、巫溪县为界。县境东西最大距离约70.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约99.5公里。总面积3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045公顷。建制沿革云阳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后属巴国和楚国。战国后期属秦国,始置县,名朐忍。北周武帝初年(
814、忠县
  地理区位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东北与万州相邻,西接垫江县,东南与石柱县毗邻,西南与丰都县接壤,北与梁平县为界。东经107度3分至108度14分,北纬30度03分至30度35分,东西长66.45公里,南北宽60.15公里,幅员面积2183平方公里。境内低山起伏,溪河纵横交错,其地貌由金华山、方斗山、猫耳山三个背斜和其间的拔山、忠州两个向斜构成,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117米,属
815、巫溪县
  巫溪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东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竹溪县,南临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西与重庆开县、云阳接壤,北连重庆城口县和陕西省镇坪县,地跨东经108°44′—109°58ˊ、北纬31°14ˊ—31°44′。全县幅员403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48个行政村,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巫溪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巫溪
816、秀山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与湖南、湖北、贵州毗邻,全县幅员面积2450.25平方公里。326国道和319国道贯穿全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2450平方千米。总人口61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中和镇,邮编:409900。代码:500241。区号:023。拼音:Xiushan Tujiazu Miaozu Zizhixian。行
817、酉阳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与湖南、湖北、贵州毗邻。酉阳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全县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重庆面积最大的县,有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国道通过,人口74万。邮政编码4098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钟多镇。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多达千余种。银杏、红豆、秃杉、珙桐为我国珍稀树种,峰猴、大鲵为国家保护动物。油桐、乌桕、生漆、五倍子等大宗传统土特产品。野生猕猴桃产
818、丰都县
  Fengdu 原称酆都,解放后称丰都。丰都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境跨长江两岸,地处长江上游,上距重庆172公里,下游距宜昌476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910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丰都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时称“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从枳县划出单独设县,定名为“丰都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因为三峡建设,县城由长江的北岸名山镇迁至南岸的三合镇。 丰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国
819、城口县
  城口县总面积3286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葛城镇,邮编:405900。代码:500229。区号:023。拼音:Chengkou Shi。www行政区划城口县辖7个镇、17个乡:葛城镇、巴山镇、坪坝镇、庙坝镇、明通镇、修齐镇、高观镇、高燕乡、龙田乡、北屏乡、高楠乡、左岚乡、沿河乡、双河乡、蓼子乡、鸡鸣乡、咸宜乡、周溪乡、明中乡、治平乡、岚天乡、厚坪乡、河鱼乡、东安乡。简
820、石板镇
  一、地理位置九龙坡区石板镇位于九龙坡区中梁山西部,东与华岩镇、跳蹬镇接壤,南靠陶家镇,北接白市驿镇,西与巴福镇毗邻。距成渝高速公路白市驿出口处9公里,距市区20公里,距重庆江北机场36公里,距白市驿火车站货场5公里。“白彭”快速公路、“华福公路”、襄渝铁路横贯全镇,镇内有乡村公路10余条,总长约35公里,贯通全镇各村社。二、自然环境石板镇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矿产、森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座落在本镇
821、陶家镇
  陶家镇位于重庆市都市区西南部,幅员面积42.5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18′45″-106°26′15″,北纬29°20′00″-29°25′00″之间,东与大渡口区跳蹬镇相邻,南与铜罐铎镇相接,西与西彭镇毗邻,北与石板镇和巴福镇接壤。陶家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中的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河谷区。全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多阴少晴,多雾少照,科暖夏热,春秋多变;降水充沛,盛夏炎热常伏旱,秋冬连
822、走马镇
  重庆市九龙坡区辖镇。1930年设走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复置乡,1994年建镇。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20公里。面积29.9平方公里,人口2.1万。成渝高速公路,重庆至江津二级公路过境。辖灯塔、银岗、石桥、罗盘、石牛、虎坪、灵芝、双水井、广胜、扁洞山、大水、椒园、马道子、梓桐、大石、工农、慈云、界牌、乐园、响水20个村委会和正街1个居委会。企业以建筑和饮食服务等业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小麦
823、金凤镇
  金凤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缙云山麓,距重庆主城区仅10多公里,东与含谷、白市驿镇相邻,南与走马镇接壤,西与璧山县青杠街道连界,北与沙区曾家镇毗邻。是一个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开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都市近郊新型的小城镇。金凤镇所辖7个行政村(2002年1月前为15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共有117个合作社,全镇幅员面积38.5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金凤镇的前生叫龙凤乡,于1978年改名为金凤乡;
824、巴福镇
  巴福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幅员面积18.15平方公里,处于市二环路环抱的都市经济发达圈之内,东与石板镇接壤,南与陶家镇交界,西与江津双福镇紧临,北与白市驿镇、走马镇相连。  巴福镇因在清朝年间境内庙宇众多,来此祈福祈寿的人络绎不绝,故其原名“福寿”。民国19年设乡,1993年更名为巴福镇,1995年区划调整划归九龙坡区管辖。巴福镇现辖6个行政村,83个合作社,一个居委会,有城乡居民户4800余
825、西彭镇
  西彭镇地处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距重庆市主城区35公里,东面与铜罐驿镇相邻,北面于我区陶家镇、巴福镇相邻,西面与江津市接壤,南面紧靠长江,与江津市隔江相望。全镇面积87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11.5万人,其中城镇面积6.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6.5万。根据重庆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西彭镇是我国铝加工生产基地,重庆都市圈西南部的交通枢纽,以发展大型工业为主的城市外围组团。近年来,
826、白市驿镇
  一、行政区划和人口情况: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位于重庆主城区的西大门,是九龙坡区承东启西的中心交汇点。幅员面积52.3平方公里,辖十一个行政村、190个合作社、两个社区居委会,现有人口5.7万。其中农村人口3.119万,城镇人口、流动人口2.5881万,城镇率占45.4%,人口自然增长率1.3%。二、自然地理情况:明清时代设驿站于此,物产丰富,商贸云集,有“白日场”之称,故而得名白市驿。历史悠久的
827、涞滩镇
  涞滩镇位于合川东北部的渠江西岸鹫峰山上,距合川主城区32公里,幅员面积79.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432亩,人口45736人,下设21个行政村,138个农业合作社,3个居民委员会。镇内有“合武路”、“小正路”、“涞龙路”三条主干道,乡村公路48公里,实现通车的村19个,通航的村8个,全镇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3所,共有中小学生3000多人。镇内有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话实现了社
828、凤凰镇
  凤凰镇古有凤凰窝之地,历来山川婀娜、人杰地灵,故名曰凤凰。全镇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部,东、南与沙坪坝区回龙坝、土主、青木关镇相邻,西与壁山县接界,北濒北碚区,幅员面积31.7平方公里,丘陵地形,地势西高东低。近年来,凤凰镇党委政府全力打造“一城、一园、一基地”的生产力发展布局,建设重庆西部新城的卫星城,白鹭都市生态农业园,重庆凤凰电镀加工基地。2005年,全镇总人口1.9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各类企
829、土主镇
  土主镇位于沙坪坝区西部,全镇幅员面积33.32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35个合作社,1个居委会,人口23000余人,其中城镇人口1600人,城镇化率6.96%。镇域以平坝地貌为主,有部分丘陵,平均海拔在270-300米之间,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初夏多雨,夏多伏旱,冬多云雾,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105.1毫米。我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状况良好,境内有成渝公路、团
830、中梁镇
  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座落于中梁山脉中段,山清、水秀、林绿,颇具特色。镇辖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1个,总人口1.8万人。  镇域为三岭两槽,喀什特地貌,平均海拔高度600米左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常年平均气温16.6摄氏度,年降水量为1150毫米。交通便捷,国家二级金北公路纵贯全镇,与主城区和重庆大学城区紧密相连。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0.1万亩,占陆地面积的0.2%,电力
831、中梁乡
  巫溪县辖乡。清属石门里九甲,民国属汤家乡,1953年置中梁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西溪河中游,距县府56公里。面积123.2平方公里,人口0.7万。公路与省道川陕公路连接。辖河口、银水、朱家、中梁、楠树、星溪、石锣、天星、双河、石坪、马鹿、永丰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薯类、油菜子,特产生漆、魔芋、香菌。.
832、胜利乡
  巫溪县辖乡。清属通城里四甲和五甲,民国属凤凰、白赶两乡,1953年置胜利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33公里。面积66.3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公路与万(县)(巫)溪路连接。辖堑场、玉柱、胜利、龙水、果园、高坎、双槽、尖岩、碧波、胜合、雷宗、秦坪、龙狮、双龙、坪水1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薯类、小麦、豆类,特产茶叶、黄连。养殖业有生猪、山羊等。.
833、丰盛镇
  丰盛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部,距重庆市区60公里,距区政府70余公里,幅员面积69平方公里。丰盛镇属山区农业镇,全镇人口2.2万人,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耕地面积33000亩,林地21227亩。丰盛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据《巴县志》记载,丰盛场镇建于宋朝,2002年4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丰盛平均海拔550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地下水储量丰富,长寿老人多。据
834、关面乡
  关面乡位于开县的东北部。东连白泉乡、巫溪县的原中鹿乡,南接谭家乡(原锦竹乡)、河堰镇(原岩水乡),西交满月乡、大进镇(原红园乡),北邻城口县的咸宜乡。幅园面积146.5平方公里。政府住地座落在关面村一组,海拔670米,距县城84公里。全乡辖7个村,31个村民小组,2386户,8867人。其中农业人口8604人,非农业人口263人。关面乡以关庙山谐音而得名,其地清嘉庆建有一个关帝庙,人称关庙山。建国
835、丁山镇
   丁山镇位于重庆市綦江区西南部,东北邻东溪镇,南与贵州省习水县接壤,海拔在511-1298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53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1310人。丁山镇交通便利,东丁公路、丁四(丁山至四面山)公路纵贯南北,距綦江城区48公里、40分钟车程,距重庆主城70分钟车程。丁山盛产水稻、玉米、红苕、干笋、蕨苔、玉兰片、野生杨梅等农经
836、永城镇
  永城镇地处綦江东部,与万盛接壤,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海拔300至1354米,辖9个村(居),总人口2.3万。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镇”、“重庆市文明镇”、 “重庆市市容整洁示范镇”、“重庆市优秀绿化小城镇”以及“重庆市科普示范镇”等称号。永城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凤冠石”、“綦风士气”题刻,金鸡报晓、乌龟戏豚等组成的凤冠山风景区;有始建于清朝,四合院布局的古建筑;有在第一次反围
837、横山镇
  横山镇位于綦江县东北部,与三角镇、新盛镇、古南镇和巴南区仁流镇接壤,距县城21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森林覆盖率32%。  横山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横山大米历史悠久,天台山茶叶久负盛名。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巨龙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安达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业绩优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设迅速,商贸活跃,通讯、公路、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  天台山风景区海拔1253米
838、小南海镇
  基本概况 小南海镇成立于2001年11月,为原南海乡和后坝乡合并而成。位于黔江北部,与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接壤,辖区一衣带水,犬牙交错。辖16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2527户,9053人,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16.2亩(其中田4858.4亩)。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77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44万元),以旅游业,商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总收入870万元。农民人均
839、江南街道
  江南镇位于长江以南,东与涪陵区石砣镇相邻,南靠五堡山山脉,与涪陵区石合乡接壤,西与巴南区麻柳镇相连,北临滚滚长江,与长寿主城区和川维厂等省市属厂矿隔江相望。幅员面积68.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6719户,20592人。耕地面积26204亩,林地46916亩。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3亿元,财政收入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7元。江南镇是长寿区唯一地处长江之滨南岸的
840、武陵镇
  武陵镇是位于忠县、石柱、万州交汇处的边贸大镇,也是万州区的移民大镇。全镇幅员面积34、4平方公里,人口2、05万人。其中集镇占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辖12个行政村、138个社,2个居委会。 全镇移民淹没涉及8个村、58个社、1 座集镇,淹没土地5763亩。农村规划安置5781人,集镇规划动迁5650人。淹没房屋32、78万平方米,其中集镇17、37万平方米。切块包干静态补偿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