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2]
16、和谦镇
  境内河流中有一段多石嵌,名河嵌子,后以“谦和乡里”雅化成和谦。
17、河堰镇
  河堰镇2004年总人口31984人,总户数8536户。村组规模调整中,原岩水乡将13个村调整为6个村,将75个村民小组调整为28个村民小组;原河堰镇将16个村调整为8个村,将184个村民小组调整为56个村民小组。现河堰镇辖14个村,84个村民小组。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610万元,全口径财政总收入60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4元,粮食总产量13842吨。脱毒种薯繁殖50
18、大进镇
  大进镇政府驻地大进坝,海拔325米,距县城54公里。三级省道干线—开城公路穿境而过,历为通往城口、宣汉县以及甘、陕的重要交通要道,是渝、川、陕最重要的边贸和物资集散地,是开县北部山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朝武帝于榨井坝置巴渠县,故今大进镇有“巴渠遗址”之说。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改为万世县,清末明初属东里谭家坝,榨井坝甲基。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大进由原大进镇、关坪乡、梓潼乡、红
19、谭家镇
  谭家乡位于开县北部,面积125平方公里,辖8个村(龙溪、明水、凉峰、花仙、南丫、锦竹、向家、撕栗),一个居委会(关帝),59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总户数6225户,总人口22980人,非农业人口109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2人。乡政府驻地谭家坝场蒲家湾海拔270米,距县城43公里。该乡地处界梁山脉尾端,乡内峰峦重叠,深沟纵横,东部为中山槽谷地带,多剥蚀,浸蚀后形成的山岭和深沟峡谷,天坑溶
20、敦好镇
  旧时该地盛产灯草,得名灯草坝,后以“敦睦和好”谐音雅化成敦好。
21、高桥镇
  明代该地修有一桥梁,因桥拱较高而得名。
22、九龙山镇
  因境内的九龙山得名,九龙山有九峰,好似九龙嬉戏,得名九龙山。
23、天和镇
  取“天生堂”“河堰坝”首字,得名天河,后衍生为天和。
24、中和镇
  中和镇位于开县西部,处南河支流映阳河中游,幅员面积89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中和场、三合场),16个村(鹤林、天星、黄鹰、白果、中和、护国、新义、升平、当阳、中峰、牌楼、子坪、白水、凤顶、袁坪、永农),总户数16263户,总人口61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15人。镇政府驻中和场鹤林街,距县城40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属低山岭谷,东南为中丘浅谷,河流两岸有少量冲积平坝。最高处凤顶村杉树
25、义和镇
  义和镇是开县西南边陲农业镇。幅员面积6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10120户,36031人,有耕地23400亩,退耕还林3500亩,农业总收入977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2670万元,人均有粮54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925元;有劳动力17400余个,除种植粮食18300吨、养猪21000头、产茧33吨、产果60万吨外,还输出劳动力10900余个,劳务收入近30
26、临江镇
  穿镇而过的南河,古代又叫临江,故名。
27、竹溪镇
  竹溪镇位于开县中部,幅员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村、1个居委会,共有101个村民组,总人口38697人。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4193吨,人均产粮400公斤,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800万元,人均纯收入1602元。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9.6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1‰以内。2004年实现财政收入69.65万元,其中地方工商税45.5万元,国税17万元,契税2万元。2004年农业投入
28、铁桥镇
  因铁锁桥而得名,清代建桥,挖出一把大铁锁,命名铁锁桥。
29、南雅镇
  清代迁场到一个楠树垭口,楠垭谐音而来。
30、巫山镇
  巫山镇位于重庆市开县西南部边陲,西部紧邻四川省开江县,南河上游,距开县县城61千米。人口面积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3.20万人。行政区划辖紫荆、中兴2个社区,冠宝、盘龙、高岩、黄栗、巫山、中桥、太和、新沙、河龙、清明、水口11个行政村。交通开(县)梁(平)公路过境。-代码500234228:~001紫荆社区~002中兴社区~200冠宝村~201盘龙村~202高岩村~203黄栗村~204巫山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