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10]
361、扬子洲镇
  南昌市郊区辖乡。市主要蔬菜、副食品基地之一。1956年设扬子洲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境西北部,乡政府驻庙后,距市中心5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2万。京九铁路穿境。中心公路穿境,西接320国道。辖三联、联民、为民、庙后、前洲、新村、滕洲、熊万、上房、莘洲、长村、渔业、南洲、林场、臣港15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蔬菜、果林为主,副食品以蔬菜、生猪、淡水鱼为多。乡镇企业以机械、铸造
362、秀谷镇
  秀谷镇地处206国道与316国道交汇处,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四通八达。位于该镇黄金地段的“锦绣华城工业园区”现已开发平整土地3000余亩,为外商投资办厂构建起强大的载体与平台。热情、纯朴、文明、开放的秀谷人民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前来旅游考察,投资兴业,共同开创秀谷更加美好的明天。 秀谷镇始建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胜古迹不胜枚举。翠云寺、清华庵、仰山书院、东岳寺、尊胜寺等名胜场
363、熊村镇
  熊村镇位于黎川县东南部,赣闽交界处,与福建省邵武市的金坑、桂林乡及光泽县里坊乡接壤,熊村镇总面积132平方千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中间平坦,版面呈“V”字形状。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主要植物资源有毛竹、松木、杉木等,丰富的木竹资源。水资源也十分丰富,熊村镇境内主干河流全长12公里,其他大小溪流纵横密布。镇政府驻地距黎川县城18公里,辖12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
364、琴城镇
  琴城镇地处县城,是驰名中外的“中国蜜桔之乡”__南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7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80亩,其中水田面积3814亩,旱地面积8566亩,下辖9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92个村小组,总人口81100,其中农业人口27237人。昌厦公路和南建公路呈“y”字型穿镇而过,与京福高速公路毗邻,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9.8亿元,农业总产值14440万元;财政收入827.5万元
365、桃陂镇
  桃陂镇位于宜黄县西北部,素称宜黄“北大门”,东靠宜黄县梨溪镇、南邻宜黄县凤冈镇、西接崇仁县许坊乡、北连临川区龙溪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面群山环绕,丘陵占30%,山区占70%,是县丰厚工业园区的所在地。全镇总面积85.4平方千米,共辖7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共4075 户157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502 人。有中学1所、小学6所,卫生院1所,设党支部15个,共有党员356名,其中
366、叶坪乡
  叶坪乡位于瑞金市中东部,东与壬田镇、日东乡和福建省长汀县毗邻,西与瑞金城区接壤,南与泽覃乡、象湖镇相连,北与黄柏乡连接,206、319国道、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和赣龙铁路穿境而过,隘瑞高速公路横贯其中,国家5A级景区叶坪景区、正在新建的4C级瑞金机场座落境内。全乡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万亩、林地面积10.0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5199亩,共有30个行政村,371个自然村,39
367、城厢镇
  城厢镇简介(一)历史沿革县治所在地,历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称城厢镇、城关镇,1983年复称城厢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前属龙南县地域。清光绪二十九年开始为虔南县地,属大龙堡辖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大龙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称城厢镇,属第一区。1958年10月并入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复设城厢镇,1968年再度并入东风公社。1971年9月恢复
368、南迳镇
  南迳镇区位优势明显。南迳镇是南线的中心镇,是全南南线的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距县城18公里,赣粤京珠高速公路连接线龙小线从东西方向横贯全镇,是广东从赣粤京珠高速公路连接线进入江西的第一道大门。南迳镇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宋绍定三年(1230年)谭氏、李氏由湖南茶陵州迁居此地落居,从全南城至南迳有一小路,沿河而上,步行20千米,经狭且长的羊肠小道地段后豁然开朗,地势较为平坦,二端较宽,中间狭长的地段俗
369、高兴镇
  高兴镇位于兴国县西北部,东邻崇贤乡,南接潋江镇,西靠茶园乡,北界泰和县,距县城13公里。全镇面积23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老营盘、上密、墩坵、长迳、高湖、高多、高兴、黄群、水口、樟坑、启光、华坑、小春、新圩、山塘、文溪、合兴、蒙山、老圩、龙山),3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万人;京九铁路、石吉高速、319国道穿境而过,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高兴镇素有“赣南三大名镇”之一的美誉,四面群山环抱,
370、章庄乡
  章庄乡位于安福县西北部,东与山庄乡、横龙镇接壤,南与严田、浒坑镇毗邻,西与泰山乡相连,北与宜春市交界。境域面积27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十分之一。乡政府驻地章庄村新街,吉(安)宜(春)公路穿境西部而过。距安福县城60公里,距宜春市区37公里。下辖三江、白沙、白云、章庄、塘溪、将坑、会口、留田、西坑9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223个自然村,现有总人口6100余人,均为汉族。章庄乡四周群山环绕,西
371、长塘镇
  吉安市辖镇。市粮食生产基地。1956年属吉安县长塘乡和店下乡,1958年设长塘公社,1984年改社称乡,1987年并入吉安市,1996年设镇。位于市境西北部,镇政府驻长塘村,距市府10公里。面积128.5平方公里,人口3.2万。吉(安)新(余)公路穿境而过。辖长塘、李家坊、赵塘、周坑、瓦埠、西村、庙下、陈家、田畔、桥南、荷溪、西逸亭、金华、毛山、淇塘、培模、案前、东家庄、大塘、路口、新民、庙背22
372、拿山乡
  拿山乡是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北大门,是井冈山市新城区的主要所在地,是全市最大的农业乡镇之一。东与泰和县碧溪镇交界,南与遂川县新江乡接壤,西与本市新城区和厦坪镇相邻,北与永新县曲白乡相连,全乡东西宽7.6公里,南北长10.3公里,三面环山,总面积68平方公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南面有群山隆起向东北面倾斜,中间形成一小块椭圆形的小间盆地,全乡平均海拔320米,最高海拔926.6米,最低海拔209米
373、龙市镇
  县府驻地。1950年为龙市镇和庄前乡,1958年合设龙市公社,1984年复置龙市镇。位于县境西部,面积33.3平方公里,人口1.7万,以汉族为多,有满、回、苗等4个少数民族。镇政府驻龙市。319国道、宁炎公路交会于镇内。辖龙市居委会及龙市、庄前、相公庙、石陂4个村委会。龙江自东南向东北贯境。农业主产水稻,产蔬菜。石陂、相公庙盛产茶油,被誉为镇内的“两大油缸”,相公庙的早梨、龙市的藤椅畅销省内外。乡
374、古城镇
  县主要产粮区之一。1950年为长溪、古城等乡,1958年合设古城公社,1960年并入龙市公社,1961年复设古城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镇政府驻古城。距县城7.5公里,面积54.2平方公里,人口1.3万。319国道穿境而过,县道古柏公路与319国道在境内相交。辖古城居委会及古城、塘头、沃壤、城边、坳头、寺源、排下、长溪8个村委会。北部低山绵延、南部丘陵起伏,龙江自西南
375、东上乡
  东上乡位于井冈山市西部,东与龙市镇毗邻,南与睦村乡相连,西与湖南省茶陵县江口乡交界,北与坳里乡及永新新县三湾乡接址。全乡东西宽9.3公里,南北长12.5公里,国地面积125平方公里,是井冈山市版图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全乡辖浆山、大亚山、坳背、席塘、桥头、东上、虎爪坪、瑶前、曲江10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4个乡办企业,3个专业合作社,64个自然村,总人口8604人,其中农业人口8272人,159
376、柏露乡
  柏露乡位于井冈山市中部,地处黄洋界脚下,东连罗浮,南靠黄洋界,西邻茅坪,北接鹅岭。交通便利,距井睦高速鹅岭收费站5公里。现辖6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00余人。全乡国土面积43.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95亩,林地50235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乡。柏露具有生态之美。这里山川连绵,峰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87.6%,遍布竹柏、紫薇、楠木、银杏、深山含笑、井冈杜鹃等珍稀树种和锦鸡、白鹇、
377、戴家埔乡
  戴家埔乡位于遂川县西部边陲,南接湖南桂东县,西界湖南炎陵县和营盘圩乡,东、北连大汾镇,乡政府驻地距遂川县城70公里,距湖南省桂东县60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有油坑、七岭、阡陌、大洞、川桃、淋洋、立新、清秀、福龙、双桥、戴家埔等11个行政村和水东居委会1个,168个村民小组,3223户,共13369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3900万元,财政总收入80万元。全乡境内地势起伏大,最高处
378、勒功乡
  勒功乡位于蛟潭区北部,地处皖赣交界处,东、南紧靠江村乡,西与西湖、经公桥乡毗连,北和安徽省祁门县新安乡接壤。乡政府驻地杨家畈,距蛟潭 公里,距市区公里。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 个村民委员会, 个村民小组, 个自然村。共 户, 人(其中非农业 人)。除回族 人,黎族 人外,均属汉族。  辖地清朝时属浮梁县新定乡大惟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和第六区新政乡。建国后,为浮梁县第五区勒功乡。1960年,
379、峙滩镇
  峙滩乡位于蛟潭区中部,东邻兴田乡和鹅湖区金竹山乡,南连福港乡与鹅湖区臧湾乡,西接储田、蛟潭乡,北毗江村乡。乡政府驻地峙滩,距蛟潭25公里,距市区59公里。总面积约194平方公里。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化鹏乡,为法京都、杏口都、侈溪都、引京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为峙滩乡、冠石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不久改为第六区峙滩乡。1969年复名峙滩公社。1984年改乡建制,称现名。 辖区是土地革命时浮
380、黄坛乡
  黄坛乡位于蛟潭区西部,东邻蛟潭乡,南接三龙乡,西连波阳县枧田乡与莲花山垦殖场,北交经公桥乡。乡政府驻地黄坛,距蛟潭36公里,距市区45公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 辖区清代属浮梁县安西乡黄坛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建国初,乡仍沿旧制。1984年建立乡建制改为今名。辖境属丘陵地带,四周高山峻岭,西部雷打石峰海拨745米,天荷山、黄竹尖、水牛包都在700米以上。中部为南北向的狭长谷地。发源于天
381、湘湖镇
  湘湖镇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是景德镇市的东大门,镇域面积252. 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409亩,其中水田2。3万亩;森林面积25万亩,覆盖率为71%。辖12个村委会,1个林场,103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5617户20923万人。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 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亿元,地方财政收人369万元,农民人平均纯收入达3795元。2005年,湘湖镇5. 6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总
382、浮梁镇
  浮梁镇为浮梁县城所在地,位于景德镇市区北面,离市中心8公里,2002年新平乡并人,面积为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24亩,水田15324亩。辖2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104个村小组。2015年人口为13309人,国民生产总值17449万元,其中规模企业增加值为15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8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7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7515元,农民人平均纯收入3396元。2004
383、王港乡
  王港乡位于鹅湖区西部。驻地童家畈。距鹅湖20公里,离市区20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 辖区旧属浮梁县福东乡福义都、咙口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南安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墩口、龙源、坑口、王港乡。1984年改为王港乡,以所辖自然村命名。  辖域地处丘陵,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九龙岗、西湖田、大脉尖均在海拨340米以上,南部地势较平缓。东河由东北向西南流过,两岸溪水细流,布满乡境。
384、江村乡
  浮梁县辖乡。1961年成立江村公社,1966年更名飞跃公社,1968年复称江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与安徽祁门县毗邻。乡政府驻江村,距县城47公里。面积137公里,人口1万。辖江村、严台、诰峰、沂溪、中洲、沽演、溠口、新庄、柏林、儒林10个村委会。公路西南接206国道。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盛产红、绿茶。乡镇企业有茶叶精制、榨油、食品、木制品等厂。功夫红茶曾获1915年巴拿马金奖。.
385、岷山乡
  岷山乡位于江西省九江县西南部,是在2002年初由原黄老门、岷山两乡合并的大乡,距县城15公里,东倚风景秀丽的世界文化名山——庐山,北邻狮子镇、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与马回岭镇、德安县林泉乡接壤,地域面积112.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71个村民小组,共7069户29900人。  岷山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东晋伟大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里,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时期赣北游击队的诞生地。老
386、城门街道
  城门乡位于九江县西北部,距县城8公里。东与沙河街镇接壤,西与新合镇毗连,南与狮子镇交界,北与永安乡、赛城湖垦殖场隔湖相望。总面积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68亩,山林面积17000亩,养殖水面积7000亩。辖8个行政村、1个集镇、1个林场、143个村民小组,6009户,总人口25085人。全境属丘陵滨湖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26毫米。
387、上十岭综合垦殖场
  360430501001123芦峰居民委员会360430501002220竹林居民委员会360430501003220秋林居民委员会
388、泉口镇
  一、泉口镇原名路口苏区,系江西(武宁)湖北(阳新、通山)两省三县交界地。大革命开始于1929年5月,阳新龙港的成雄、向前进、江爱云等来到月坪、纽丝、富山、杨岭、月台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乡村苏维埃成立于1929年12月,开始建立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份就成立了三个苏维埃政府。1931年第一二乡扩为13个乡,有党员159名、全区2800户、8334人,升仁区一二区扩为13个乡。二、现在的泉口镇地处赣
389、石渡乡
  石渡乡位于武宁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3公里,是一个集林区,库区于一体的乡镇,现下辖8个行政村,人口1.31万,面积167平方公里.2004年财政收入278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457元。石渡是资源富乡.全乡水域面积7500公顷,山林面积6700公顷.这里地下矿藏丰富,有贮藏量大、品位高的锑、锰铁等资源;这里有棋布的大小库湾,开发前景极为广阔;这里有武宁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盘溪电站,其二级站由西班牙
390、甫田乡
  甫田乡位于武宁县城西部,地处赣北幕阜山区,面向柘林库区,东与宋溪镇接壤,西与澧溪镇毗邻,南与石渡乡一河相隔,北靠湖北通山、阳新两县及本县大洞乡,集镇离县城25公里,国土总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万余亩,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乡2006年撤并为7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3263户,人口13547人,除外湖兰姓畲族、甫田细砂
391、南康镇
  千年古镇南康,起名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位于星子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历代军、郡、路、府、治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二个行政村,八个社区居委会,52个居民小组,18个自然村。总共13088户,35549人。南康镇背匡庐,面彭蠡,素有“南国咽喉,西江锁钥---右江之门户”之称,东南临湖,西此毗连白鹿镇。北高南低,由五条岭亘地脉组成,岭亘垅畈交错,起伏不平,中有冰玉
392、白鹿镇
  一、概述 白鹿镇地处星子县城北郊,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因境内有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而得名。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属庐山旅游生态林保护面积40平方公里,鄱阳湖水域面积27平方公里,星子县城城区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和1个生态林管理所,148个村小组,5520户。现有耕地面积14852.33亩,其中水田1357.92亩,旱地1227.41亩。山林面积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
393、万龙山乡
  芦溪县辖乡。1958年属茅店公社,1960年析置万龙山公社,1966年并入国营万龙山垦殖场,1984年改乡。面积78.3平方公里,人口0.6万。位于县境东部,乡政府驻东坑,距县城13公里。有公路北通320国道,西南接319国道。辖东坑、长岭、陇上、南岭、下冲、槽下、下村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汽车电器、电风扇、水电、塑料制品、胶合板、钨砂、造纸、罐头笋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盛产杉、松、杂木、毛竹、茶叶
394、银河镇
  芦溪县辖镇。市粮食生产基地。1957年设河下乡,1958年改公社,1968年并入宣风镇,1984年更名银河乡,1995年改镇。位于县境北部,镇府驻河下村,距县府12.4公里。面积80.4平方公里,人口3.8万。有公路东接320国道、西接319国道。辖河下、鸟石、陇田、天柱岗、紫溪、长竹、邓家田、京笔、墨溪、敖家坊、何家圳11个村委会。地处低丘陵河谷平原地带,袁河流经南部。乡镇企业有汽车配件、煤炭、
395、广寒寨乡
  萍乡市湘东区辖乡。1958年置国营广寒寨垦殖场,1984年改乡。位于区境南部,乡府驻官陂村,距区府26公里。西与湖南省攸县交界。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1.3万。有陈(家塘)广(寒寨)公路直达境内。辖官陂、官溪、高仓、洞溪、江山、龙泉、青山、中村、郊溪、塘溪10个村委会。地处山区,多溪流。乡镇企业有造纸、水电、建筑等。农业主产水稻,盛产毛竹、油柰、油桐。.
396、花桥镇
  花桥镇位于德兴市中部,总面积157.7平方公里,离德兴市区19公里,下辖四个村委会(花桥、渔塘、黄柏洋、昭林)四个居委会(园林、富家坞、梨园、金城),区域总人口2.8万,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生态强镇、中国最具投资环境强镇、江西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乡镇”、江西省科学发展50强乡镇以及全省小康建设路上百名排头乡镇。镇区范围内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金、竹、电、游”上,黄金远景储量210吨
397、田畈街镇
  田畈街镇地处鄱阳县中北部,是鄱阳县北部中心镇,也是县域副中心,俗称“第二县城”,其镇情具有以下五大显著特点:一是区域重镇田畈街镇位于昌(南昌)九(九江)景(景德镇)“金三角”腹地,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它东依“瓷都”景德镇市,南连鄱阳县城,西邻九江市,北望安徽省东至县。全镇行政区划面积236.5平方公里,下辖31个村(居、场),拥有耕地9.2万亩,水田6.8万余亩,山林13万余亩,人口近10万人。全
398、许村镇
  许村镇位于婺源县西南部,毗邻瓷都景德镇、铜都德兴、乐平三市。东邻中云镇,南连太白镇,西接珍珠山乡,北靠赋春、镇头两镇。土地总面积325905亩,镇政府所在地许村距离县城38公里,距离景德镇46公里,交通快捷便利。1994年12月撤乡设镇,2005年4月撤凤洲乡并入许村镇。许村镇现下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1个镇办林场,总人口18363人,均为汉族。许村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镇区内山青水秀,
399、紫阳镇
  紫阳镇是婺源县城所在地镇,是千年历史文化古镇,史称弦高,后以圣哲先贤朱熹别号冠名紫阳。全镇行政区域面积为29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旱地0.2万亩),茶园面积1.8万亩,林地面积31.5万亩,森林覆盖率80%。下辖15个村委会和四个居委会,总人口36791人,其中:农业人口30244人,非农人口6547人。作为婺源县城中心,该镇不仅背倚饶河源国家湿地生态公园,环境
400、中云镇
  中云镇位于婺源县西南部,于1993年撤乡建镇,而后晓林乡、龙山乡先后并入该镇,使得当前的中云镇变成了婺源县实实在在的一大乡镇,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为233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4千多人。良好的气候环境中云镇地处中亚热带,属东南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6.7℃,年平均降水量1790.7毫米,无霜期约252天。优越的地理条件中云镇地处省际景白公路干线两侧,距县城18公里,至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