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
241、关村村
  关村村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3104220。
242、粱坡村
  粱坡村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3100230。
243、蒙亨村
  蒙亨村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3100206。
244、官庄村
  官庄村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141024106214。
245、常青二村
  常青二村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141024100201。
246、南段村
  南段村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辛村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1024109213。
247、沁河庄村
  沁河庄村是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和川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6101209。
248、小李村
  小李村是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良马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6104205。
249、三交村
  三交村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寨子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1201208。
250、龙岗社区
  龙岗社区是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岳阳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1025100007。
251、湾里社区
  湾里社区是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岳阳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1025100006。
252、后加楼村
  后加楼村是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永安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4100216。
253、师家沟村
  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布局巧妙,结构奇特,建筑精美。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历经240多年风雨剥蚀及战乱后得以幸存,如今仍基本完整。师家沟民居布局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山坡沟地形态,顺势构思,设计巧妙。它的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环道,三组建筑形成风车状的村落布局”。具体说就是村中所有院落分成三个组团呈风车状围绕在村中心“福地”周围,院落周围是一条规则的环道。环道外是村里的作坊、牌坊、寺
254、山中村
  山中村位于山西省蒲县西侧20千米的垣面,属黄土残垣沟壑区。全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248户1098人,耕地248公顷,海拔1266米以下,年平均气温9.5℃。山中村改革发展30年全村面貌发生巨变。先后荣获省市县奖励20多项,被省环保局授予全省生态文明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和谐村。2006年被省委和临汾市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55、克城村
  克城村是山西省临汾市蒲县克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1033103200。
256、黎掌村
  黎掌村是山西省临汾市蒲县黑龙关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3102210。
257、云丘山村
  云丘山村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关王庙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9201223。
258、龙鼻村
  龙鼻村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昌宁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9100224。
259、西关村
  西关村是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吉昌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141028100202。
260、马连滩村
  马连滩村是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中垛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8204211。
261、道教村
  道教村是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曲峨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0101201。
262、楼底村
  楼底村是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三多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0200201。
263、龙吉村
  龙吉村是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太德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0201203。
264、卫家峪村
  卫家峪村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午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1101211。
265、中桑峨村
  中桑峨村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寨子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1201203。
266、东征村
  东征村是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乾坤湾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32200201。
267、桑壁村
  桑壁村是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桑壁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141032101200。
268、御沁园社区
  御沁园社区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城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140802005031。
269、银湖街社区
  银湖街社区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南城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140802004001。
270、黄花峪村
  黄花峪村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席张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802200208。
271、雷家坡村
  雷家坡村位于龙居镇东南方四十里岗解运公路以北,同蒲铁路以南,东邻杜家坡村,西邻廿十里店,南邻盐池,北邻老东张耿村。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全村共设6个居民组,323户,1439人,其中党员27名。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000多其中耕地2200亩,棉花面积720亩、小麦面积630亩、玉米面积740亩,优化产业结构,我村根据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大力进行招商引资扶持私营工业,建立村南工业园区,占地300多亩。先后引
272、大村村
  大村村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陶村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140802105218。
273、东环社区
  东环社区是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城东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140881003003。
274、介峪口村
  介峪口村位于永济市西南5公里处,紧邻条山中麓,全村分三个居民小组共有125户,520人。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5亩,在03至04年两年间实施退耕还林300亩,农民经济收入以农牧业为主。在经济发展上,介峪口村立足地理环境优势,从三方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在退耕还林栽植花椒、香椿等经济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苹果栽植,基本达到了人均拥有2亩果园。目前全村共栽
275、正阳村
  正阳村位于栲栳镇中部,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378户,1602口人,党员37名,耕地面积380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也是典型的劳务输出村,村民收入以外出经商开饭店为主,人均年收入上万元。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正阳新农村建设也出现大跨越大发展,主要是:1、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2009年,投资220万元,硬化通村路和全村巷道8300米;投资60万元,建设两个占地8000
276、东坦朝村
  虞乡镇东坦朝村位于著名风景区——五老峰脚下,地理环境优美,毗邻运蒲公路,交通便利。我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5人,党员35名。村现有土地1000亩,农业人口780人,共划分为两个居民小组。只有少部分人在外务工经商,大部分村民在村务农,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作物,即以棉花、小麦种植为主,柿子种植为辅。自2011年换届选举以来,新一届两委班子团结一心,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
277、刘村村
  刘村地处老209国道以西,交通便利,占地3472.6亩,其中耕地1795.3亩,土壤肥沃,水利设施便利,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总收入900余万元,其中粮、经收入340余万元,在外务工人员收入450余万元,其他收入100余万元。全村1505口人,8个居民组,386户,劳力740余人,在外打工人员400余人,其中党员39人。刘村近几年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全面落实省市“五个全覆盖”工程,投资87万元,于2
278、西庄村
  西庄村属清涧街道办管辖村,位于河津市区西北,清涧街道办东南方向,山西铝厂南面。交通便利,毗邻龙门大道与凤翔路。土地面积3000余亩,耕地面积2300余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我村有三个居民小组,400余户人口,1800余口人,劳力达1000余人,党员人数51名。文化建设项目逐步增多,文化娱乐活动多样化,经常组织村民到图书室读书看报,使村民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并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健身
279、南桑峪村
  南桑峪村位于下化乡正西,黄河岸边,全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七个居民小组,2100亩耕地,532户,2765口人,64名0员,近年来我村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积极为村民就业谋出路,南桑峪村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村民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局面。
280、嵋阳村
  嵋阳行政村地处临猗县中心,是镇政府所在地,北望峨嵋岭,南临涑水河,临猗—风陵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0个居民组,810户,3464口人, 7440亩耕地。 嵋阳村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传统的农业产区。年平均降雨量512毫米,日照2350小时,气温12℃,无霜期210天。基础设施完善,井灌、黄灌双配套,防渗渠道网络基本形成,林、田、渠、路综合一体,农业条件相当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