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2]
21、大围村
  仁化县周田镇大围村,原名翰亨村,位于灵溪上游,距灵溪墟约1.5公里,离周田镇政府20公里,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文古雅、建筑独特的山间盆地古村。这里群山环抱,灵溪河蜿蜒流淌,丛林翠绿,碧水漩清,鸟语花香,山村恬静,一派世外桃源的灵丽与祥和。也就在这高山平坝中,一道高大巍然的古城墙,围护着占地8.7公顷、186户上千黄姓人口、百多幢古宅的一个大围古村。大围村围墙内共有13排巷道古民居,青砖泥砖砌筑,青瓦
22、果陇村
  果陇村:果陇村位于省道1930线燎原路段东侧,分为五个自然村落,共有0员302人,设党总支部一个,下设党支部五个,村“两委”干部共11人。全村现有人口1.9万人,旅居海外华侨近10万人,是普宁市重点侨乡。村民收入主要靠农业、农副产业,村集体经济主要靠收取企业管理费,年收入40多万元。至2007年全村共有工业企业6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近2亿元,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果陇村由乌堆洋、鸡
23、碗仔村
  碗仔(Wanzi)行政村。曾名案仔村,在普宁市区东南15公里处,有人口0.28万人,由下洋、碗仔、白马坷、龙潭、望岭、岭尾6个自然村组成。因村前有一长若案几的山丘,初名案仔村,由因村四面环山,呈凹形,状似碗,故改称今名。1957年从潮阳县划属普宁县。有耕地687亩,山地10000亩。农产水稻、甘薯。山地产青榄、青梅、油甘等。1934年张木葵领导的游击队曾在附近的鲈鳗洞地带组织反围剿伏击战,打死打伤
24、旧寨村
  旧寨社区东与试验区西寨、乌石村接壤,北临榕江北河。总人口2400人,507户,面积近700亩。主要种植香蕉、柑桔等农作物。社区目前有个体户20多家,主要生产玩具微电机。社区还建设综合市场、整治村容村貌,努力创建文明新社区。榕城区榕东街道旧寨村从北宋末期便开始创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村内溪河环绕,古树参天,古村传统民居建筑至今仍保留原来的格局和建筑风貌,村内流传至今的传说故事引人入胜。旧寨全村都
25、潭角社区
  潭角村位于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东北部,东临榕江北河,水路交通十分发达。潭角村由渡头、尚礼2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渡头村。渡头村居民均姓许。元代初,许万七举进士,知武城县,后升东昌府知州,至元年间,遍游潮属山川,至磐溪都之东北,见碧水环境,田畴辽阔,林木苍翠,乃择地于此创村寨。初时以地临榕江北河,名潮临村。与锡场村庄隔江相望,古渡相通,又称渡头村,因姓许,亦称渡头许,又因村分两处,相距约1公里,后形成
26、墩头村
  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地处东江流域、九连山系,其种棉纺织历史悠久,当地所产的“墩头蓝”棉纺织印染布料以整洁柔软、厚密有度、简洁大方、耐磨实用等特点,以自然、清新、简约、和谐的蓝色而闻名东江流域。墩头村曾氏家族自明代中期迁居此地后,利用本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棉纺织印染技艺,并曾自嘉应州学习踹布技术,明清时期,墩头村出产如“墩头蓝”、“墩头红”、“墩头乌”等质量优-机布料,其中以“墩头蓝”最具特色。如今
27、北联村
  热水镇北联村辖33个清代以前建成的自然村,古建筑具有鲜明区域个性,客家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还是革命老区。
28、霞路村
  霞路村位于新会区古井镇,90%以上的村民都是宋朝太宗皇帝的后裔,因此又被称为“皇族村”。据霞路村族谱记载,1279年,宋元崖门海战,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十一世孙、上柱国大夫赵必樘在殉国前,托孤他人,留得血脉。其后代于1374年迁居霞路村,成为宋朝皇室后裔在霞路的始祖;霞路成了古战场周边几大赵宋皇裔村之一,已有600多年历史。霞路村有百年历史、参照外国城市规划而建的五福里华侨村,与蜚声中外广州陈家祠相媲
29、上升村
  上升村民委员会古劳镇管辖的村民自治组织。位于镇区东南部,西江从村东流过,与南海市九江镇隔江相望。有水泥大道直达市区。明朝初期(约1368年)南雄珠玑巷李姓、冯姓、黄姓、邓姓等先民迁到鹤山维墩定居。含上升一队、上升二队、上升三队、上升四队、上升五队、上升六队、上升七队、上升八队、上升九队、上升十队、上升十一队、上升十二队、上升十三队、光明一队、光明二队、升平一队、升平二队、升平三队、升平四队、五一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