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60]
1181、下饶村
  下饶村是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联饶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122119215。
1182、大门坑村
  大门坑村是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汤溪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122109210。
1183、东凤一村
  东凤一村东凤一村位于东凤镇镇府前路西侧,毗邻东凤二村、文路张村、天宁村、德修村、礼阳李村等。省道护堤324线外绕村域,交通便利。现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村民陈姓为主。据2013年统计,常住人口1402户,6489人,总面积1900余亩,耕地面积1077亩。该村自宋代宝庆年鉴(1225-1227)创乡以来,已有770多年历史,东凤乡初称“葱园”乡,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近几年,村民营经
1184、博士村
  博士村博士村,又名:“北在篮”。是民谚赞美甘著名侨乡“金西洋,银下桥,北在篮(博士林)璇石”中的“北在篮”。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东傍韩江与澄海玩具城隔江相望;南和昆江村,北与肖洪村相接;西达东凤界。省道S232线护堤公路临村而过,水泥道路纵横交错。水陆交通便捷,是有识人士投资创业的宝地。村里有“府第”古建筑四座,祠堂、庙宇雕琢精湛,雄伟壮观。海外侨胞众多,热心资助家乡公益事业不胜枚举。博士村工业
1185、东尝村
  东尝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103117201。
1186、凤光村
  凤光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103117212。
1187、叫水坑村
  叫水坑村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5103117220。
1188、沟头村
  沟头村片村,含沟头、白莲湖、玉畔3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9.6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西南3.3千米,属凤塘镇,人口2075人,因村在鸡腱山尾六沟之首,故名沟头,聚落呈混合状分布,建筑为贝灰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790亩,农业种植水稻、甘薯,工业有瓷厂、采石、打石为传统工艺,玉畔布梳闻名国内外,销往香港、新家坡等地,白莲湖“山葡萄”为当地中草药特产,可治感冒、清热解毒,多销往汕头、揭阳等地。有小
1189、水美李村
  水美李村俗称水尾。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30.8千米.古巷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6千米。属古巷镇。人口2078人。相传韩江北堤决口时洪水流到的最尾处,故村取名水尾村,又因潮语“尾”与“美”谐音,雅称水美,村多李姓,故名水美李。除李姓外,还有林、黄、蔡等姓。据《水美村史》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0年)李氏先祖从饶平来此时,已有林、蔡等姓”。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贝灰沙土夯墙木结构平房,部分钢
1190、仙洋村
  仙洋村,距镇驻地东9.2公里,东接文祠镇的小行村,西与狮峰相望,南与凤东比邻,北与田东交界,方圆4.64平方公里。耕地1583亩,475户,1962人。吴厝64户,275人,吴姓,创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乙丑(1615年,始祖默乐公来自福建渤海。吴厝庵,105户,412人,位于吴厝村之北,林姓,创于明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始祖华阳公来自饶平石壁乡,首居归湖汤头蛇地,后迁来北。郭厝,44户,192人,
1191、溪口村
  溪口村:距镇驻西北0.9公里,东与狮峰相连,西隔凤凰溪与潭头相望,南与金丰接壤。北与明潭为邻,方圆1.7平方公里。耕地317亩,305户,1112人。古建筑有宝书楼、福灵古庙。村北陈厝龙山博士载贯一石墓,西北面有秦汉陶物点,出土文物有方格纹等陶片。(见文物、古迹)溪口:229户,862人。戴姓:始祖野民公,于明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来自江西潗国郡。墩脚:38户,144人。林、黄二姓。林姓:始祖
1192、绿竹村
  绿竹村:距镇驻地西4华里,东隔韩江与潭头相望,西接镇青年林场,南连西林,北与克安接壤,方圆2.15平方公里,有山地22296亩,耕地206亩,创于清顺治年间,57户,309人。本村有林、黄、郑、刘四姓。林姓:始祖于清顺治年间,由福建蒲田迁至。黄姓:始祖于清康熙年间,来自本镇西林。郑姓:于清咸丰年间,由本镇沟下村迁至。刘姓:于甭雍正年间,来自留煌。
1193、铺头村
  铺头村:距镇驻地北6华里,东隔凤凰溪与新沟相望,南和明潭接壤,西与赤凤区的浮石交界,北靠后头山方圆3.1平方公里。耕地532亩,136户,663人。全村共五姓:林、吴、邱、罗、翁五姓。林姓:分顶林、下林,顶林始祖于明嘉靖年间,由饶平石壁迁至;下林,于明弘治六年壬子(1492年)来此创居。吴姓:分顶吴、下吴。顶吴,始祖来自潭头村,于清嘉庆三年戊午(1797年)迁至;下吴,始祖于清道光三年癸未(182
1194、东社村
  东社村东社村包括合佩、圆墩下、茶輋3个自然村。主村合佩,村名取“续祖继业”之义,张姓,先辈张霖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从福建宁化迁来;圆墩下为谢姓,茶輋有谢、张2姓。2005年全村共有201户、788人;耕地301亩,山地8734亩,农业主产橄榄、杨梅。
1195、西社村
  西社村西社村包括松坑、鸭头洋、鸭背、樟坑、太平坑5个自然村。鸭头洋、鸭背、樟坑都为廖姓;松坑、太平坑都为李姓。主村鸭背,因地形似鸭的脊背得名,村创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先辈廖贵福从登荣石头坑迁来。西社是个“水果之乡”,盛产柿、杨梅、枇杷、橄榄等优质水果,设有水果交易市场。2005年全村共有655户、2675人;耕地862亩,山地6580亩。
1196、井里村
  井里村井里村,俗称井头,古称景德乡。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西南3公里,东邻花宫,西接桃李陇,南界乐桥,北连斗文仙家。聚落呈块状。始祖柯辛伍于明代永乐年间(1408~1424)自福建蒲田大井乡石榴花丛脚下巷迁此创乡。原称景德乡,后为不忘故乡大井,易名“井里”。1967~1970年,村民响应祖国号召,迁赴海南乐昌、屯昌、琼东等县创业近30户,百余人。井里村建国前多佃耕农。耕地约800亩,而仅占总人口
1197、尧田村
  尧田村,古有张、黎、谢等姓氏定居,后它迁。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梅县蕉岭谢姓搬迁至此,因火烧田园杂草而得村名火烧田,1966年村名删去两火字改为尧田。位于全镇最北端,地势最高,背靠大尖山,四面环山地处长条状山谷,只有谷口可通外界,西部与丰顺县茶背乡接壤,东与古巷镇水美村山地相接,北面与归湖镇相连,南距登塘墟13公里,有小路通平林村。聚落沿山坡自南延北成长条曲线状,属客家人,占地0
1198、白水村
  白水村,辖涸溪、顶厝寮、埔头岭、哢村四个自然村。创于清明中叶,因村址南面山坳的白水岩古寺而得名。全村有柯、陈、蔡等姓。以柯姓人口为多,创村则以陈姓为先。2006年12月,全村4120人。安丰公路沿村边而过,东南距登塘墟4公里,南面群山为屏,北面I公里有飞鹅山脉围绕。1976年以前西山溪穿过村中,西溪改道后己连成一片。聚落块状,占地0.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18亩。从事农林业,主种水稻,甘薯,甘蔗
1199、黄潭村
  黄潭又名黄淡村。是个单独的自然村,清康熙年间(1662一一1723年)陈氏来定居时,其时有张、李、杨、管等姓氏在此聚居。随着陈氏的发展,他姓有的外迁,有的改姓并入。因厝前溪床有深潭,周围又以黄石居多,故名。黄潭村地处田东乡南部,距乡政府1公里,东与横洋村相接,对面是田东村,西南是世田二级电厂,面积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43亩。2006年12月,全村138户,710人。属半沙土,可水旱轮作,历来主种
1200、埔田村
  埔田村揭东县埔田镇埔田村位于揭东县城北面七公里,创于明朝嘉靖年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埔田镇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现有人口3000多人,耕地面积600多亩,山林地面积955亩。主要经济支柱为农业、个体商业及加工业,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埔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路两旁高楼林立,全村大街小巷都是水泥路面,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业以种植香蕉、竹笋、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