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13]
481、东垟村
  东垟村,属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管辖,位于景南乡南部,东邻温州市泰顺县,南接福建省寿宁县,西邻渔际村,北傍上标垟村,海拔约1000米,辖东洋、垟上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408人,127户,25名党员,土地总面积8396亩,山林面积7635亩。2011年村年经济总收入750万元,人均年收入6702元。东垟村村民民风淳朴,为近1000年前迁入本地开始生活。村民在家务农为主,常驻人口约占总户
482、雁溪村
  雁溪村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城南29公里,雁溪乡人民政府驻地。地处布袋尖北麓,雁溪两岸。程田、何山头、上标、黄桐四坑水汇合于此,村后大山形似大雁凌空扑水,故名雁溪,村以溪名。水口处建何八公殿。景宁至庆元江根公路经此。上标电站厂房离村2公里,通公路。基本情况雁溪村辖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45户,416人,汉族。耕地面积282亩,人均0.82亩。林业用地3460亩。人均11.12亩。产松、杉、
483、李宝村
  大均乡李宝村于2013年开始创建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近几年来以“魅力畲寨”的理念指导规划,紧紧抓住“风情畲寨”的定位,注重挖掘村落的文化底蕴,积极推进农房改造、村内道路硬化、农村污水处理等基础建设,村内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自然人文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加上金银花等畲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庄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村庄成为民族特色浓郁的示范村。下一步,大均乡李宝村将坚持以“打造洁净大均共享宁静家园”为工作
484、大均村
  大均乡大均村位于景宁县城西南13公里处,也是乡政府驻地。全村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共3个村民小组,135户336人。大均村镇龙古街享有“浙江的芙蓉镇”之誉,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畲乡之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均村以县级“环境整治村”示范村、省级示范村创建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投资10万元进行了村庄布局规划;投资13.3万元建成硬化道路4432平方米,使全村道路10
485、金丘村
  位于距县城7公里的金丘村,是南宋畲民迁来景宁的聚居地,是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斤,故被冠以畲族传说中的“桃花源”—封金山。畲族风情蕴藏丰富,婚俗演绎活泼风趣,畲族文物保留众多,还有斜瀑、石矶、仙凡隔神牛石、升仙台、观音送子、石林等奇峡瀑布、溪流石矶和怪石等景观。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曾欣然题款:“封金山”。
486、漈头村
  漈头村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澄照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1127202。
487、包凤村
  包凤村位于鹤溪镇西部,距县城5公里,是全县的畲族聚居村,叶山头自然村是畲族迁入景宁的始祖地,全村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30户485人,其中畲族人口470人,约占总人口98%,有劳动力292人,劳务输出人口有210人(其中长期外出20人),有党员25人 (女党员5人),有耕地面积700亩,山林面积1463亩,森林覆盖率85%,生态环境良好。1982年从包凤老村搬迁至包凤新村至今已由原来的55
488、赤木山村
  赤木山村距县城鹤溪镇12公里,海拔600-800m。辖两个自然村(敕木山和九重洋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是个畲族聚居地,现有62户254人,区中畲族人口252人,有耕地面积280亩,山林面积3229亩,茶园面积1700亩,全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整个村庄依山而建,环境优美。
489、鹤溪村
  鹤溪村,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城内,属鹤溪街道。这里是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鹤溪镇政府所在地。是景宁县最大的一座古城和城中村,城因溪名。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文物丰富,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遗迹、遗物极具文物保护价值,于2009年成功跻身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行列。鹤溪村辖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88户,1955人,其中畲族513人。
490、高沈村
  高沈村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与丽水丰源乡交界,大大公路(原景宁大顺至丽水大港头)开通后,将成为全乡交通最为便捷的村之一,全村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有220户803人,有林地面积28093亩
491、岭里村
  岭里村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景青公路1公里,交通比较便利,全村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康庄公路,是全乡人口最为集聚的村,全村有255户892人,有林地面积17179亩,人均近20亩,有耕地564亩,人均0.63亩,村民主要收入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2007年人均收入2976元。
492、安亭村
  安亭村地处渤海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拥有6个自然村,共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14人,其中畲族人口426人,全村土地面积759亩,山林面积956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800亩)。水稻种单季,产大豆等。林地8624亩,设有村办农场,产松、杉等木。近两年来,在县、镇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安亭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收入逐年上升,2011年实现人均年收
493、金包山村
  金包山村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红星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1127001204。
494、岗石村
  青山怀抱,绿水相依,当现代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一切时,外舍岗石村——坐落于山坳里的这座古老畲寨宛如一个坚贞的情人守护着自己最后一方净土。漫步于村边的林间小道,听一听欢快的鸟叫,看一看绽放的鲜花,摸一摸新长的竹笋,踩一踩湿润的泥土,一切的一切都带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林道德尽头是一条小涧,涧水潺潺,林道幽幽,相互映衬,如同走进另一个世界。村寨的建筑依山傍水,两条小涧从村寨的两边轻泻下来,到村头又汇
495、岭根源村
  岭根源村于2008年因滩坑电站建设所需,由原金钟乡的岭根村与徐山村合并而成,位于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23公里。辖区共有个13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62户,998人。拥有土地面积15132亩;耕地面积698亩,其中水田555亩,旱地143亩;林地面积为13100亩,森林资料丰富。该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9名,村级班子健全。管理区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发展蕃薯粉和蕃薯丝为主的农业
496、英川村
  英川村位于景宁县西南山区,海拔430米,距县城63公里。东接沙湾镇,北倚葛山乡,南与庆元县毗邻,西和北与龙泉市交界,属高山丘陵地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村中山峦叠嶂、群峰林立、高耸入云,共有人口806人,耕地面积296亩,林地面积1738亩。  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让这个地处偏远的英川村向世人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这里有英川高山蜜梨、田螺、南瓜籽等绿色食品;这里有英川菇民戏、木偶戏、龙灯庙会等
497、董川村
  董川村位于英川北,距英川镇5公里,现已经通康庄公里路。该村辖5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220户801人,劳动力600人,其中外出425人,耕地面积 442亩,林地面积 2732亩。本属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高山型”气候明显,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自己独有的特征。本村还创建了“董峰高山蔬菜合作社”,这是在省教育厅和镇政府的协助之下成立,现在全村群众生活主要依靠种植业与养殖业,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红薯
498、黄谢圩村
  黄谢圩村概况英川镇黄谢圩村是瓯江支源源头、座落凤洋山山脚,距离县城70公里,离乡镇所在地10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13451亩,共有242户,784人;现有耕地面积499亩,林地12652亩,其中毛竹514亩,森林覆盖率90.1%。黄谢圩村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和林业为主,全村主要特色农副产品有香菇、木耳、竹笋等;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村民外出经商办企业,也
499、黄洋口村
  黄洋口村,位于英川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在景龙公路边,砒邻鸬鹚乡。该村辖14个自然村,325户农户,农业人口1081人,全村耕地面积436亩,旱地74亩,人均耕地面积0.40亩,林地面积7296亩。以种植粮食、香菇、黑木耳、板栗为主,全村现有板栗面积1300余亩,年产值80余万元。近年来,黄洋口村被规划为下山脱贫点(新农村重点建设村),统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生
500、王宅村
  英川镇王宅村基本概况:王宅村现有人口499人,其中党员36人下辖2个自然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40亩,山林面积3602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高山蜜梨、迎庆桃、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2006年全村实现人均收入3407元。近年来,先后完成了村庄内人行道路的硬化、老年活动中心、团支部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添置了台球桌、棋类和卡拉OK等文化娱乐设施,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501、梅漴村
  梅漴村在景龙公路边,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共有244人,水田面积130亩,旱地面积20亩,林地面积1148亩。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近年,梅漴村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坚持靠山、养山、吃山,做好“山”字的文章,发挥好比效优势,重点开发厚朴、板栗、稻田养鱼以及食用百合种种等地方特色产业,有效地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502、跃洋村
  跃洋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属英川镇,距离英川0.4公里。与英川、王宅三村互成鼎足之势。原称下洋村,因重复改为跃洋村。辖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05户,345人,汉族。耕地面积178亩,林地面积984亩。
503、鸬鹚村
  鸬鹚村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鸬鹚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区划代码为331127212200。
504、印章村
  印章村属鸬鹚乡管辖,海拔806米,距县城60公里。全村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94户,总人口918人(户籍人口),有82%的人外出务工经商。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20亩,林业用地4980亩。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在13.9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1815cm,相对湿度80%左右。印章村属于高山林、粮、食用菌、畜、果、药综合农业区,农、林资源比较丰富,林地、耕地面积
505、山下村
  山下村地处鸬鹚乡西部,村域面积4.3平方公里,海拔650米,山林资源丰富。全村707人,9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山林面积0.54万亩,耕地0.0487万亩,2012年人均收入5933元。
506、葛山村
  葛山乡葛山村是乡政府所在地,海拔906米,206户,705人,村内有明朝万历年间古牌匾,是个山清水秀的边远山村。
507、仁字坑村
  仁字坑位于鸬鹚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1公里,全村户籍总人口180户,641人,耕地面积468亩,山林面积6015亩,2011年人均收入为5065元,辖区内康庄公路已全线贯通,交通便利。近年来,当地农民依托山地资源优势,主要发展香菇种植、稻田鲤鱼和田螺养殖等产业项目。
508、徐崇村
  徐崇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距离鸬鹚3公里。辖徐崇、焦坑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78户,559人,其中畲族26人。共有村两委成员7名,党员23名。耕地面积363亩,林地面积3047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38元。徐崇村地处鸬鹚、葛山两乡的交界之地,是鸬鹚乡通往龙泉的主要通道。房屋沿着一条向上延生的小溪流两旁错落而建,潺潺流水常年流畅。整个村庄四面群山环抱,风景煞是优美。
509、驮戥村
  驮戥村地处鸬鹚乡东南部,西与黄桑南村接壤,南与沙湾镇交界,北依乡政府所在地鸬鹚村,距乡政府6.7公里,辖驮戥、坑底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行政村所在地为驮戥村。全村现有139户504人,其中少数民族49户210人,占全村人口的41.6%;拥有耕地面积412亩,林业用地面积4300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5689元。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收入,主要种植品种有水稻、
510、七里村
  沙湾镇七里村,丘陵地貌,位于沙湾镇以西,仅一河之隔,是离沙湾镇最近的村,既是镇历史文化名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共有122户,374人,5个村民小组,2009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2.5万元,人均收入5414元。七里村是历史文化名村,村民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较高,自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本市开展,站点建成后,成为村里的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播放一些政策、法律
511、小地村
  小地村,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离沙湾镇18公里水泥路直到。交通方便,是一处旅游待开发的好地方。地处高山丘陵,海拨660公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在于20度左右。全村有人口六百多人,叶姓为主。据家谱记载历史五百六十多年,叶姓族下上千人。枝繁茂盛,分布全国各地,经商有道,有的留洋出国,定居海外。解放前,小地村隶属大地区管辖,原名朝地、曾经是大地区区公所所在地。古民居土木结构的民房,保留
512、季庄村
  季庄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25公里。季姓开基,故名。现有刘、雷、蓝、何、夏、朱等姓。1952年时为沙溪区季庄乡,1958年9月为沙溪公社季庄管理区。海拔650米,辖季庄、古楼、水塔三个自然村,共203户765人,其中畲族125人。耕地面积509亩,林业用地5101亩。盛产油茶籽。水干果板栗基地面积达300余亩。利用土地开发资源种植优质金银花,季庄古楼发展金银花150亩。2009年,季庄完成县级
513、道化村
  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道化行政村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千年古村,由道化、新庄、鸬鹚口畲族村和交见圩四个自然村组成,有八个村民小组,308户,998人,劳动力712人,外出务工人员360人,耕地面积689亩,水田444亩,山林15665亩,其中生态公益林8800余亩,植被良好,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千年银桂花树,环境优美,村面积8.1平方公里,2011年人均经济收入5963元,全村有党员37名。
514、叶桥村
  旧称叶桥窟,东接莲川村,南临毛垟乡,西、北界英川镇。原叶桥清属三都,民国20年建乡,1951年属沙溪区,1952年并莲川乡,1956年划莲川管理区,属毛垟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莲川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调整为叶桥乡、莲川乡,1992乡镇撤扩并时并入沙湾镇。叶桥村地处海拔73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全村包括一个行政村(叶桥村),两个自然村(峡桥村和林谢村),全村248户、806人,土地面积410
515、李处村
  李处村距离沙湾镇政府所在地27公里处,县城65公里,全村137户438人,常年在村47户81人,其中低保农户6户16人,五保户6人、其中2人居家养老。低收入农户39户110人。李处辖李处、坑圩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有耕地面积310亩,山林面积2900亩,公益林面积2400亩。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2014年产业发展种植80亩茭白,30亩四季豆,大棚20亩,预计收入14万,其中农户20多户,包
516、何处村
  何处村距离沙湾镇政府所在地27公里处,截止2010年5月全村共有农户122户,人口369人,劳动力255人。09年全村人均收入4558元,全村包括一个行政村(何处村),无自然村。土地面积2455亩,其中耕地225亩,园地80亩,林地2150亩。列入最低生活保障9户,22人。村两委共8人,其中女性1人。全村09年底已完成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家家通自来水。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森林植被丰富。几年来,村
517、张庄村
  张庄村位于沙湾镇的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8公里,海拔650米,下辖张庄、岱头洋、佃坪、毛丰炎、毛丰坑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42户574人口,其中畲族人口295人,占总人口数的51.39%,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33亩,林业用地面积3259亩,森林覆盖率74.9%。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干水果、高山蔬菜如四季豆、小尖椒等,是沙湾镇水干果产业重点村。为切实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水
518、驮洋村
  驮洋村距大地乡7.9公里,驮洋村辖驮洋、吴澳、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95户,519人,耕地面积567亩,林业用地8073亩。主要以种水稻,做香菇、木耳和劳务输出为重要经济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1元。低保户有22户,低收入有60人,医疗保险率为98%。
519、张坑村
  张坑村位于景宁县城西南60公里,大地乡东南2.7公里。全村共有147户,602人,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59亩,林地面积15995亩。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全村共有劳动力461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外出经商、打工,在家务农、林木经营及食用菌生产等途经。2011年村人均收入4260元,低保户27户69人。2011年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参保率达到97%。近年来,全村在村
520、炉西村
  炉西村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毛垟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112721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