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革命老区乡镇(街道)[8]
141、碧莲镇
  碧莲镇位于永嘉县中西部,1949年解放后建政为碧莲镇。根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位于城北四十五都,有延天台,望碧峰,龙头岩,独秀峰,并起如莲花状,故名碧莲。”明朝洪武己酉夏,刘基念族而五服,命驾来竭祖庙——永嘉郡祠赠一额,欣视溪水碧清,莲山草木葱茏,遂赐村名为碧莲。碧莲原是碧莲区公所驻地,东邻大若岩镇,南连昆阳乡,西接茗岙乡,北界山坑乡、表山乡,距县城42公里,总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山场4.3
142、巽宅镇
  巽宅镇位于永嘉县西北部,小楠溪上游。东与山坑乡、碧莲镇接壤,南与茗岙乡相连,西与界坑、石染、西岙为邻,北与界坑乡、应坑乡交界。镇人民政府驻地巽宅村,距县城59.7公里。【建置沿革】因村边的溪水向东南而流,东南为巽,故名。清代,巽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后期为碧莲区双溪乡。1949年解放后建政为巽宅乡,1958年称巽宅管理区,1961年改为巽宅公社,1984年称巽宅乡,1986年为巽宅镇。1992年
143、金溪镇
  金溪镇位于浙江省永嘉县西南部、西溪中上游两岸,区域面积86.3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地六龙村,人口20534人(2017年)。金溪镇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文脉深厚,是永嘉学派和东瓯南拳的发祥地,是遐迩闻名的“耕读之乡”、“武术之乡”、“枇杷之乡”和“中国棉纺第一镇”。永嘉县第二大水系西溪,发源于巽宅镇外宕村青峰山,自西北而东南贯穿全境,史称荆溪、荆川、西溪。北宋以来属仙桂乡三十都,民
144、大箬岩镇
  永嘉县辖镇。1949年为白泉、田垟、埭头3乡,1956年并为大若乡,1961年改建白泉、田垟公社,1984年设白泉乡、桐州乡,1992年白泉、桐州2乡并入置大若岩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92平方公里,人口2.6万。有公路接330国道,永(嘉)缙(云)公路贯境。辖白泉、玉泉、双岙、大元下、龙垟、府岸、黄潭、荆州、黄岙、石岙、大箬、涨岸垟、银泉、下榴湾、上柳湾、水云、钱泉、桐州、李大屋、棣头、大东、李茅
145、茗岙乡
  茗岙乡位于小楠溪流域,地处永嘉县西北部,海拔五百多米,森林生态保持良好。茗岙乡辖有22个行政村,人口7526人(2017年)国土总面积42.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7800余亩,水田面积5100百余亩,旱地面积2600余亩,田园风光优美,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创作点之一。茗岙山好、水好、云好、茶好、田园风光好。
146、云岭乡
  永嘉县云岭乡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东北部,地处永嘉县东北部山区,与乐清市仙溪镇、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交界;南接鹤盛镇,西接岩头、岩坦二镇。云岭乡建于元顺帝至元年间,距今约700多年历史,清代属仙居乡五十都。民国时期称第八区(枫林)岭头乡,民国36年(1947)划归岩头区。1949年解放后建政为岭头乡,曾一度分为岭头、中源两乡,1958年改称岭头、中源管理区,1961年两管理区合并改为岭头公社,1984年复
147、界坑乡
  界坑乡辖1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界坑村。界坑乡地处永嘉县西北部山区,毗邻仙居、缙云,人口9673,总户数2376,土地面积106331平方米,其中林地面积为84283平方米,下辖11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界坑乡虽山高坡陡,但是扼守交通要道,西通缙云,北达仙居,自古以来都是商贩云集之地。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努力下,效益农业突飞猛进,盛产高山蔬菜、西瓜、桃子、竹笋、田鱼等。.
148、溪下乡
  溪下乡辖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溪下村。溪下乡地处永嘉县西北边缘,与仙居乡接壤。全乡辖12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总人口2027户、7931人,土地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山场17万亩(其中林地7500亩)耕地4712亩,人均耕地0.6亩。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41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318元,是永嘉县42个乡镇中典型的贫困山乡与老革0据地。溪下乡的基本情况可概括为五个“差”字和“三个优势
149、东城街道
  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88年)于章安县东瓯地置永宁县,县城上塘属永宁乡三十九都,相传古时这里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山(龙泉山)与屿山(蟾山)将水乡分成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三浦(浦东、浦西、浦口)。县城地处屿山上部,故名上塘。1943年至1947年,称永嘉县沙头区水碓湾乡,后称沙头区上塘乡。1949年5月解放,在现辖范围内建立上塘、下塘、渭石、绿嶂4乡。1956年,原下塘乡的外山、栗树樟、横溪、岙底
150、北城街道
  北城街道位于永嘉县城北部,楠溪江西岸,中部山脉将辖区分为两片,南部北部山区,有下寮溪向北注入楠溪江,南部为溪流谷底,路口溪发源于北境师姑尖向南在浦东驻入楠溪江。辖区东临沙头镇,南临东城街道、西临南城街道、桥下镇,北临大若岩镇,街道总面积约为66.2平方公里,总人口34487人,绿化面积达145865平方米。街道办事处设街道办事处驻县城嘉宁街123号。区域下辖城北、城中2个社区,1个特产场(戈田特产
151、鳌江镇
   鳌江镇,温州市五大镇级市之一,浙江省27个中心镇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浙江省唯一具备”水,公,铁“交通网的乡镇,温州南部交通枢纽之一,平阳县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鳌江,这个古老的百年商埠如今发展成为富有现代港城气息和江南水乡特色的区域中心城镇,先后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全国创建文明城镇示范点、全
152、水头镇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鳌江上游,东界麻步镇,西北接南雁镇,东北连腾蛟镇,西连文成县、泰顺县;南界苍南县。东由“五七”省道接104国道,水头镇龙坑山农民公园-距温州市区90公里、鳌江港30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的东大门,瓯江南岸经济、文化、交通重镇和物资集散地,以制革、皮件加工为中心的各项产业兴旺发达,为“中国鞋都”的鞋料基地。是平阳县经济副中心,平阳县三大经济圈之
153、萧江镇
  萧江镇是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乡镇级行政单位。萧江镇位于平阳县南部,与苍南县接壤,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度,年均雨量1800毫米,夏秋两季多台风灾害。萧江全镇总面积27.3平方公里,2000年底户籍人口50633人,人均耕地不足0.6亩,下设5个办事处,辖4个社区、4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永乐路。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8.2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50元。 萧
154、万全镇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地处飞云江下游的万全平原,是平阳县的“北大门”,南接昆阳镇,北接瑞安市仙降、飞云、南滨3个街道。104国道线、“同三”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穿镇而过。区域面积46.53平方公里,2010年,万全镇是由原宋桥镇、郑楼镇和万全轻工基地于2010年5月合并而成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区。2011年,撤销榆垟镇、宋埠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万全镇。调整后,万全镇位于平阳县东北部,辖84个行
155、腾蛟镇
  全国象棋之乡、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D?D腾蛟镇地处平阳县西北部、为平阳、瑞安、文成三县交界处,距温州市区62.5公里,57省道贯穿全境,是平阳西北大门。全镇面积37.8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6个居民区,44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古镇腾蛟,原名郑家堡。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有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近代有太平天国后期优秀将领白承恩,现代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闻名
156、麻步镇
  麻步镇位于平阳县中部,地跨鳌江中游两岸,距县政府驻地昆阳镇西南16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是个三面为低山丘陵环绕的河谷平原。水势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河道纵横,气候温和湿润。东近鳌江镇,西邻水头镇,南傍萧江镇,北接鹤溪镇,“五七”省道贯穿而过。这里原是鳌江水运重要江埠之一,筑有埠头,埠本作步,故名鳌步。后因盛产络麻,改称今名,镇内有鳌步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台门尚存。鳌峰小学系“0浙南委员会”旧址,列
157、山门镇
  山门镇位于平阳西部,距县城44公里,东接水头镇,西邻晓坑、怀溪乡,南与南雁镇隔溪相望,北界凤卧镇,平(平阳)文(文成)公路横穿而过,全镇面积35.84平方公里,下辖山门、东屿、畴溪三个办事处,有26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总人口2.87万,是“温州市文明镇”、“温州市生态镇”。2005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50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3元。山门是革命老区,
158、顺溪镇
  一、基本情况顺溪镇地处平阳县西部山区,位于鳌江上游的群山环抱之中,距县城55公里,西临吴洋乡,西北接维新乡,东北与南雁镇相连,东南与青街乡接壤,南则与苍南县相邻,是一个纯山区的乡镇。顺溪镇行政区域面积61.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6.7万亩,耕地面积6126亩(其中山区园地4010亩,水田面积2116亩)。境内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2.5%。全镇设两个办事处,辖行政村29个,有154个村民小
159、南雁镇
   南雁镇-是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辖镇,地处平阳县西南部,鳌江上游,东邻水头镇,南连闹村乡和青街畲族乡,西接顺溪镇,北与山门镇毗连。距平阳县城昆阳镇32.5公里、温州市区87公里。全镇总面积为43.51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为2.5万 人,其中少数民族800余人,下设南雁、雁荡山、矾岩三个办事处,辖32个行政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的精华景区和主要景点集中分布在南雁镇境内,故取南雁为镇名,是浙
160、凤卧镇
  凤卧镇位于平阳县西北山区,四面环山,东临水头(距水头仅5公里),全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24个行政村,6126户,共计24621人。总耕地面积12082亩,其中水田面积8063亩,旱地面积4019亩,山地面积3.75亩,已造林2.75万亩,森林覆盖率70%,水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没有污染,鸟语花香,大自然的静与美尽显其中,是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去处。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唤醒了这里的人们。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