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11]
201、它克村
  它克也叫龙池村,龙池即汉语龙潭。“它克”的彝族村寨就是如今的它克域村,据解释,它克是彝族的龙池或龙潭之意。就是说,它克和龙池知识彝语和汉语的叫法子,实际上意思一致。故叫做它克。它克是个典型的盆地,主要聚居着汉族和彝族,是它克村委会的驻地,整个村子坐北朝南,北边稍高,南边稍低,四面青山环抱,村面有一个龙潭,约50亩左右(龙潭也叫龙池,南边有小坝塘和小龙潭(现供青龙厂村生活生产用水),东面有文星阁及文
202、高迁村
  高迁村位于仙居县白塔镇境内,毗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神仙居、景星岩。高迁村建于元代,建筑保留了明清的风貌,是浙江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高迁村以自南向北的月鹿河为界,分为上屋、下屋两个行政村。目前,高迁下屋村对外开放旅游,主要包括6座四合院式宅院,共十一透,其中有余庆堂、积善堂、日新堂、慎德堂、省身堂、思慎堂、新德堂、旗杆里等民居院落,为古村落历史建筑精华部分。各院落中心轴线左右对称,中心轴线
203、荻港村
  坐落在和孚镇的荻港村,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村落”,从演教禅寺到南苕胜境,从里行埭到名人馆,荻港村的每一个角落都传续着千年来的古风遗韵。然而,历史的积淀在为荻港村保留久远文明的同时,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发展前进的脚步:古迹的年久失修、经济的停滞不前、设施的老旧落后,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一种落寞的衰退。“我们拥有最好的历史资源和自然基础,真希望真正把文化转成财富。”这曾经是荻港人心中
204、华堂村
  金庭镇华堂村位于嵊州市东部,全村2132户,5800多人。公元354年,书圣王羲之游历金庭时,被此处秀丽山水吸引,遂携妻带子归隐金庭。华堂村由此成为书圣后裔最大的聚居地。华堂村地处卧龙山脉、毓秀山和平溪江环抱之中,与溪流、群山构成和谐的空间环境。古村保留了大批明清时期格局与风貌基本完整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村内古建筑群规模较大,类型丰富,包括庙宇、庵堂、祠堂、民宅、牌坊、桥梁、更楼、池塘、水井、水圳
205、管头村
  尖山镇管头村(乌石村)是国家级文明村、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农家乐特色村、省精品农家乐村,位于海拔520多米的高山台地,素有“火山台地空中乡村”之称,距省级中心镇尖山镇1.5公里,全村260户776人。管头村建筑特色明显,新农村建设采取新村开发和老村改造有机结合,新村全部按照庭院式别墅建设,老村被称为“乌石村”,全部用黑色火山石垒成的古民居,建筑特色古朴、典雅,保存完好,周边环境十分优美,有连片
206、斯宅村
  斯宅村位于东白湖镇东面,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村域面积10.46平方公里,村民2760人。2012年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3.09万元,人均收入12815元。村内完整保存清代古民居建筑的有10余处之多,尤其是早已蜚声海内的江南巨宅——千柱屋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处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2011年斯宅传统村落景区被评为“AAA级旅游风景区”,2012年斯宅村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
207、冢斜村
  稽东镇冢斜村位于绍兴县南部山区,地处省道绍甘线与县道车竹线的交接处,其东、南毗邻绍兴县王坛镇南岸村,西、北与本镇车头村接壤,距绍兴市区32公里,东接王坛镇,南界嵊州市与诸暨市壤,北与平水镇毗邻。位于会稽山脉南麓的冢斜古村四周环山,北有秦望山南的大龙山,西有象鼻山,南有轰溪山,小舜江北溪从村北来,环绕村东而去,山青水秀,风景优雅。冢斜古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长约400米,村域面积3.82平方公里。
208、山头下村
  山头下座落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杭金公路南面,潜溪东侧。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山头下为“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沈约之三十六代孙沈文杰为五个儿子造了五座厅堂住宅,使该建筑群具备了整体的格局.以后的建筑就依此而发展:该建筑群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幢,民间仿西洋民居4幢,其中绝大多数是清代建筑;除规模宏大的民
209、山下鲍村
  山下鲍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南部大溪口乡,是一个不起眼的历史古村落,山下鲍原有几户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其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据山下鲍《双溪涂氏宗谱》记载,清雍正年间,涂氏先祖涂国文从福建长汀来双溪水下农村,与山下鲍梁姓女子相识并入赘为婿,先居水下弄村,后转迁居山下鲍村,以种靛青等为业,繁衍成族。山下鲍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南部大溪口乡,是一个不起眼的历史古村落,山下鲍
210、半月里村
  半月里,曾名“半路里”,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行政村,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村庄东望玉兔山,与白露坑村有一山之隔,背靠状如弯月的弥勒山山麓,南临双福桥水库。半月里被誉为“畲族历史文化名村”,有近3百年历史的龙溪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世儒大厝、雷位进故居、雷志茂故居、秀才院、雷氏宗词(均被省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的附属保护单位)。村民钟其松是个热心收藏文物的有识之士,他自费办起“畲族民俗博
211、李宅村
  在水运繁华的时代,仙居借着永安溪之便,一直是台州与金华、江西、安徽等内陆地区联系的重要纽带,物质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上的碰撞。习习吹来的徽派建筑、东阳木雕之风,经过数个世纪的融合与积淀,成就了仙居三透九门堂这一独特的乡土建筑风格,三透九门堂为连进式四合院家族建筑群落,雨天可以在门堂里随意走动而不淋雨,以大气、典雅、精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成为孕育仙居传统耕读文化的摇篮。李宅就是散落其中的一颗明
212、棠口村
  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始建于宋庆元初年(1195年),迄今已有810多年的历史。屏南建县以来系全县文化、商业活动的中心。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文化遗存古迹,具有浓厚的古文化积淀,其中有古建筑文化、科举文化、戏剧文化和革命遗址等古文化内涵之村。棠口村位于屏南中部,省道安嵩线从村西穿过,东临白洋溪、南距屏南城关仅6.5公里,西望白溪各村,北往国家级自然风景区“白水洋”。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无限优美。棠口
213、西一村
  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我县大漈乡西一村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一村作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它以宝贵的遗产、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其独特的魅力,曾先后获得丽水文化名村、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等荣誉。2013年,西
214、上田村
  上田位于龙泉市城北乡上田村,松、遂、龙三县交界处。以地处海拔455米高地。村民多数姓毛,清康熙年间从遂昌关川迁此始居。全村185户,680余人。上田溪将村分为南北二面,村舍沿溪呈团聚状。整个村落的道路,河流,民居等都较完整地保持着清末民初的格局风貌和建筑式样。村内有村中路、村关路、村坤路、碓前路、水井弄、大路下弄等巷弄42条,石拱廊屋桥、石板桥、蹬步等桥梁11座。沿溪老街东西走向,溪南老街保存较好
215、宫头村
  来到龙泉市西街街道宫头村这个城乡结合村,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错觉。宫头村背靠风景秀丽的凤凰山,面对老虎岗山,清澈、平缓的锦溪从村前流淌而过,山环绕着水,水倒映着山,而村庄则在山水间熟睡着。只有偶尔从山林传来的鸟鸣,打破这分宁静。宫头村因万寿宫而得名,先有万寿宫,然后才有宫头村。目前,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20户738人。宫头历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凤凰山、姜家大院、
216、良地村
  万全乡良地村自梁姓始祖于北宋年间开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村落地处将乐、泰宁两县交界处,四面群山环抱,村落景观优美,聚落构成诸要素齐整完备。由庙、祠、宅、仓、桥等各类古建筑组成的良地古建筑群,既是良地这一山地古村落景观建筑的核心组成与精华所在,也是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数量众多的谷仓,真实反映出村“以食为天”的朴素思想与历史民俗。良地村民风古朴,文风悠长,历代人才辈出,杰出者如清代著名
217、壁洲村
  璧洲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莒溪镇西部,东靠莒市、莒莲村,南连新泉镇蕉坊坑自然村,西依朋口镇垂珠坝自然村,北面为丘陵山地,位于美丽的世界4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麓。村庄内部经过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仅让村民住进了新房,也使村内古建筑得到了保护。村内主要道路于2010年完成道路硬化,便于村内外的交通联系;人饮工程基本完善,保证了家家都有入户自来水。生活污水基本还是依靠每家每户
218、长桥村
  长桥村系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最大行政村,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屏南县西南部,东邻长新村至甘棠12公里,西接慈云至笔架山3公里,南与古田县平湖镇接壤,北邻远丘至县城22公里,古屏路贯穿全境。村落面积3.3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3700多人,798户,辖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长桥村旧属古田县管辖,旧称古田县横溪里二十都龙江境(今长桥镇长桥村)。1949年至1955年为屏南县县治。长桥始祖包廉旺公
219、秀水村
  秀水村位于井陉县西北部,属天长镇管辖,距离省会石家庄50公里,距井陉县城25公里(属县界村的,方位距离其它县界公里数),村域面积110亩、全村共110户、310口人,其中常住人口200人、耕地709亩
220、郭洞村
  郭洞村,位于距浙江武义县城10公里的群山幽岭之间,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约5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层峦叠蟑,竹木苍翠,静雅宜人。“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这是古人对郭洞风景区的贴切描绘。郭洞村位于浙江武义县境内,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入选2003年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郭洞村外鳌鱼山顶的鳌峰塔,高14.5米,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