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陈家山村 | 隶属:里辛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3002215 | 身份证前6位:371203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据《陈氏谱》记载,清末陈姓由墨埠迁此建村。因址在山上,冠以姓氏,故名陈家山。陈姓先是迁至孙家岭村居住,过了几十年,由于种地不方便等原因,于1924年才到现在的住址建村。该村是里辛镇位置最高的村庄,一直隶属里辛镇(乡)管辖。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6年入初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陈家山村和孙家岭村属一个核算单位,为一个行政村。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起,陈家山村独自为一行政村,全村人口最多时113口人。从1993年开始,陆续迁往莱城区官厂村73人,本村现仅剩40人。
陈家山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5年,一位名叫陈同英的革命者,与中马泉村的刘士吉,按照党的地方武装要求,组织起一个游击小组,他们手持鸟枪,在当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恶霸地主和反动势力,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1946年8月的一个夜晚,陈同英、刘士吉的队伍埋伏在东峪村西南方的洼地里,不料被敌人团团包围。幸亏他们地理熟,好不容易才突围出去,但有7个弟兄被土匪抓住,被敌人杀害。他们为当地百姓斩恶除霸立下了功劳,是人们敬佩的“土八路”,后来得到区公所的重用,当过区公所的干部。当时人们无不传赞刘士吉、陈同英。1947年被调到连云港工作,后为离休干部。陈同英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和保卫祖国的重要性,先是送尚未初中毕业的大儿子陈俊健参军,陈俊健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1972年陈同英又送三儿子陈俊新当兵。
解放前,陈氏家族过着贫困的日子。那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又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村民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穷苦生活。只能靠打短工,扛长活,给地主放牛、放羊维持生活,有的则逃荒要饭,流浪他乡。
自从加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人们安心从事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在种好地的前提下,找门路经商挣钱,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多数农户是妇女在家种地,男子外出打工,于建筑,凿料石,搞运输,当小商贩,家家户户渐渐富了起来。1978年冬,本村还属于孙家岭大队时,在陈俊建的带领下,全大队80余人,肩挑人抬,在村南300米处挖了大口井。从动工到竣工近6个月时间,用1280多个劳动日,挖土石方2500余方。大口井南北长15米、东西长17米、深6米,能蓄水1500多方。每年夏天将大口井蓄满水,足够陈家山村浇园浇地用。人们在大口井西面地段种了大片菜园,每天早晨,人们都挑起水桶去浇菜园,遇到旱情,就抽水浇庄稼,保证了粮田丰收。1980年后,陈俊建任村支书记,抓退耕还林,搞经济园建设。除早年栽植的花椒树外,又栽上了大片的山楂、桃树、杏树等经济树,经济林开发成了陈家山村经济收入的支柱。本村还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15户人家养母猪4头,耕牛6头,平均每人有6只羊,再加上捕蚂蚱、捉蝈蝈、掀蝎子、卖药材等山林收入,每年人均收入300多元。有的一家3口人,仅卖蚂蚱、蝎子就收入1000元以上。1982年,陈俊建书记立志实现电视村,经过两年的努力,1984年全村38户人家拥有电视机16台。现在则家家有了电视机,自行车、煎饼磨糊机遍及各户,全村还拥有摩托车5辆。
陈家山人的艰苦奋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陈家山村附近有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