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岔河村 | 隶属:里辛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3002207 | 身份证前6位:371203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该村建村史可上溯至元朝末年。时由任姓从任家花园迁此建村。原名叫棋盘官庄。后因村址在三条河交叉处,明朝洪武三年改称三岔河村。
据《莱芜市志》记载:民国初年三岔河隶属莱芜县颜庄区;1958年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92年莱芜建立地级市后,隶属钢城区里辛镇至今。村内现有任、亓、吴、崔、禹、陈、高7姓。
三岔河村人,聪明、勤劳。早在清朝时期,任氏家族就学会了酿酒;在开山采石方面,更有能工巧匠。石匠任杜会画能刻,经他刻的石狮、石马,形象逼真,至今流传各地。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为保家卫国,与日本鬼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青年任明人等同志积极参加八路军,战争中英勇抗敌,曾荣立二等功。在解放战争中,三岔河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任明玉、任清杨、任连富、高继柱等,踊跃参军。任连富、高继柱壮烈牺牲,他们是三岔河村的光荣和骄傲。
1947年,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们,打土豪,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1952年,三岔河村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底,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走上集体化道路。
1959年,全村齐动员,老少齐上阵,在棋山的西面,开穴挖坑,植槐栽松,对荒山进行绿化。并在吴家沟一侧,规划40亩的果园。同时成立了林业队,封山育林。这样既避免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经济,给后人留下了绿色银行。1965年,在村东北岭,修水库一座。1968年,在村西、村西南平洼之处各打两口大机井,同时购买了两台柴油机,两台水泵,扩大了灌溉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梳理河道,平整土地,将村东北沟的沼泽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1974年将村西的一段弯曲的沙河移到南岭根,新增土地100多亩。同时新修生产路500余米。1975年在村西北羊卧场修筑大水库一座,容量30万立方米,修水渠800余米。三岔河村,经过十多年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业生态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一季作物变成一年两季种植,产量提高,农丰民乐。
三岔河村,在改造自然面貌的同时,注意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70年代,将旧村拆除,搬迁至东南岭上,建了新村,90%的农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1979年村里筹集资金近十万,架线输电,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烧油点灯的历史。
三岔河村人,崇尚文化,在民国初,就办有私塾。1954年建立初级小学。1956年村里成立夜校,对青壮年进行“扫盲”教育。1966年小学发展为五年一贯制。1993年秋,在原学校旧址上,新建成宽敞明亮的前出厦瓦房,增加了教学设备,1994年十月顺利通过省级“两基”验收。2001年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70年代中期,村里组建“育红班”,适龄儿童人园率达到100%。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每年考上的大学生人数在全镇名列前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岔河村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大搞林果栽植,新发展一批桃园、苹果园,共计200亩,对荒山、沙滩进行承包,农民很快富裕起来。2001年在村西新修公路300余米,修筑连心桥一座。至此,村中南北走向的两条大街,与东西走向的两条大街构成井字形。同时进行土地租赁,招商引资,鼓励村民举办企业。现在粉末磁选厂已经建成,铆焊预制厂、炉料公司正在建设中。这样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安排了一部分劳动力。富裕起来的三岔河村人,不满于现状,正在抓住机遇,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小山村而努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三岔河村附近有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