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岔沟村 | 隶属:颜庄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3004208 | 身份证前6位:371203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三岔沟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镇政府东2公里处。磁莱铁路从村庄中间由北向南穿过。东至石家岭村,西临汶河,隔河是颜庄村,南靠牛马庄村,北接东泉村。全村现有150户,440口人,土地面积296亩。
据村碑记载:三岔沟村建于明朝末年。村南面有一条大沟,此沟主要是由于夏季山洪暴发,冲刷形成,洪水经此沟流入汶河。沟的两旁及沟南面长着一片片繁茂的茶树,故得名为“山茶沟”。后因茶树被砍,只留下一条流水沟。而村东、村北也各有一条天然洪水沟,此水又交汇流入汶河,所以,改名为“三岔沟”。三岔沟村民自迁聚此处,代代繁衍生息。村中胡、黄、王、蒋、狄5姓,其中胡氏、黄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朴三岔沟村从民国初直至现在皆为今颜庄镇管辖。
据村民口碑相传,先民迁居时,只有10来户,人口不足30人有一爿石碾,因长年碾轧被损坏,后来更换。在汶河边3米处挖一眼吃水井,井筒深不足3米。后来因水量不足,又加深2米,并扩大井底面积;饮水别无他处,一直到1996年,村民都是吃此井之水。先民大部分靠做擀毡生意谋生,当时,三岔沟村产的羊毛毡非常出名。只有少数村民靠种山岭薄地度日,庄稼只有谷子、高粱,一年一季,收入甚微,生活困窘。
三岔沟村西有土地庙一座。庙的外围长着三棵“谢雨树”,树木虬劲苍郁,均有一搂多粗;有“龙头柏”一棵。树庄1958年被砍;土地庙毁于“文革”期间,至今只有土地庙旁边的“庙子湾”存在。土地庙西“大石流嘴子”的石壁上有游人刻诗一首,诗句为:“佳节清明三月三,国氏文光是沂南,今日游春到此处,与着雪诗谈妙玄”,迄今字迹清楚。村东400米处,有两棵参天白杨已生长50多年,现枝叶繁茂,需二人合围。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该村相继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先有14户入社,72口人,社长(原农救会会长)为胡德震。1955年三岔沟村民全部加入初级社,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初,三岔沟村、牛马庄村、上河沟村、下河沟村、曹庄村、沈家崖村、吕家林村联合成立颜庄区河沟乡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三岔沟村隶属颜庄人民公社颜庄管区:1979年,三岔沟村开始分地到户,实行“人劳各半”。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2年三岔沟村建立了一所复式小学,由亓付吉老师任教,刘兴教、朱司光、赵恒杰等也在此做过教师。该村是建国后当地建校较早的村庄之一。当时,东泉村、牛马庄村的学生也来该校读书。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至1975年,学校有教师两名 1991年合校到吕家林小学。该校2001年改名为“鲁能莱芜希望小学”。
尊师重教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1959年,胡家文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村中第一个大学生。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至2001年,村里共考取21名大中专学生。
1971年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1971年底至1973年底,村修建一级、二级扬水站共600多米,配备动力44千瓦由于河床降低,水位下降,扬水站至1995年不能利用,1996年新建泵房一座,另设地下水管道800余米,及时保障了农田浇灌。
三岔沟村民自迁居至1996年,一直喝着汶河边那口不足5米深的井水。后来井水有了污染,不能再用。1997年,由莱钢投资19 .6万元,牛马庄村和三岔沟村联合打自来水井一眼,建泵房两间,水塔一座,容量达70多立方米。至此,家家安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吃水难的问题。1997年,三岔沟村修设宽3米、长2公里的道路,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成了发家敛富的带头人,村中各业兴旺,运输业尤为发达。现村里有各种车25辆,经济发展,村民富裕。1998年至2001年.黄振平率先建起了养鸡场、长毛兔养殖中心。另有养鸡、养猪户5户,养蚕户5户,桑园24亩,果园10余亩。
1974年村中通电。截至2001年,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安装电话60部。1998年,村里建起了石料厂,占地面积26亩,现规模有所扩大。
近几年,村里人多业并举,室内装修、个体运输、房屋建筑纷纷兴起。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三岔沟村附近有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