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孙家庄村 | 隶属:颜庄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3004222 | 身份证前6位:371203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孙家庄村位于莱城南18公里、颜庄镇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处。村南为卧虎山,西与高庄办事处石庙子村相邻,东与东南峪村隔山相依,北与柳桥峪村接壤,村东为韭菜崮,南北走向,与东南峪村相隔。共138户,403口人,耕地面积210亩,山场面积3000亩。
据村碑记载,明崇帧年间孙姓由孙封邱迁此建利,以此名为孙家庄村中现有孙、吕、毛、谢、亓5姓,其巾以孙氏居多。
该村自古隶属颜庄保、颜庄区、颜庄人民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
村民勤劳、憨厚、淳朴,邻里和睦相处,集体观念强,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有着为国为民捐躯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孙书孝、孙书贵、孙书宝、毛发达、孙守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毛尽义在战斗中立功,转业后任泗水县武装部政委。吕夫仁在战斗中光荣负伤,被评为一等甲级伤残军人。吕天力屡立战功,曾荣幸地与朱总司令员合影留念,孙守功在1984年1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获特等功臣、战斗标兵称号。孙召勇服役于某部,期间在武汉抗洪抢险中立功受奖,被共青团钢城区委授予区级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均显示出了孙家庄人民忠心报国的4情怀。
孙家庄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1958年村里建立复式小学一处,由吴善希任教。此后,校舍及教师队伍逐年扩大。1984年合为柳桥峪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人大中专学生32名 为了鼓励学子成才,村委对录取的每位学生都发放数百元不等的补助金,希望他们不断深造。
该村自1946年就成立了党支部,吕夫安为首任党支部书记。建国以来,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勤劳耕作,安居乐业。在党的开放搞活的好政策指引下,村民生活正一步步迈向小康。
1969年冬,孙家庄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平坟、垒堰、移河、造地,以补农田缺少之不足。历时三个冬春,改造农田60余亩。由此,粮食产量即有所增加。1972年冬开始,修村西水库,村民奋战一冬春,1973年汛期前合龙竣工,库容量为30万立方。1974年搞配套工程,建成宽40米、高50厘米、长1500米的西部水渠和同样规格长500米的干部水渠,修建扬水站一座,扩大水浇面积百余亩,当年小麦产量首次突破人均分配百斤大关,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摘掉了常年吃统销粮的帽子。
1991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他们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向大自然宣战,修路、开荒、修水库,改变家乡的面貌。当年他们发动百余劳力,劈山凿石大干一冬春,动用土石10000余方,投工18000个,修通一条宽6米、长2000米的盘山路。1998年开通了至莱城的班车,大大方便了群众。班车的通达,开阔了村民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激活了全村发展经济的思路。如今,经营运输业的已达12户。此后,紧接着他们又治山治水、修塘坝截流蓄水、搞自来水等工程。经多方筹集资金,终于埋设地下管道1200米,清凉甘甜的泉水流到了各家各户,村民从此结束了吃水靠肩挑的历史。
靠“三园”奔小康,是孙家庄村的又一奋斗目标。1996年起,广大村民顶烈日,冒严寒,打眼放炮,挖穴填土。历时3年,600亩花椒园、300亩苹果园、300亩板栗园顺利建成。现在果树已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圆了村民的小康梦。村民的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不足400元猛增到2200元。1999年初又规划修南沟水库。这项工程需用石料7800立方,水泥800吨,石子250方,标准料石1000平方,投工40000个,总投资75万元。这对400口人的小村来说,任务十分艰巨,但孙家庄村的人民,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由于工程巨大,方位重要,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此项工程现正被列为省黄委工程,市、区、镇领导不断亲临现场指导。党支部一班人的事迹被《大众日报》、《莱芜日报》相继登载,山东电视台“正午时光”栏目给予报道,2001年被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以《说说俺村的掌舵人》为题选为党员教材。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孙家庄村附近有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