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石屋子村 | 隶属:大王庄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7219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石屋子村由上石屋子和下石屋子两个自然村组成。据《张氏谱》记载,明朝末年张姓兄弟二人迁此分建两村,因此处有天然石棚,居上的名为上石屋子,居下的称下石屋子。共有张、苏两姓。其中张姓迁自陡崖村,苏姓由大鱼池迁来。
民国24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龙尾乡•下石屋子”。
1941年5月,石屋子隶属莱芜县香山区;1942年4月,香山、华山两区所辖村庄进行了调整,石屋子隶属华山区;1945年9月1恢复原莱芜县建制,石屋子村隶属香山区龙尾乡;1951年,香山区改为第13区,后复改为香山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香山区分为大王庄、大槐树两乡,石屋子村隶属大王庄乡;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隶属大王庄公社;1984年3月,大王庄公社改为大王庄办事处,石屋子隶属上崮乡;1985年撤办事处,建立大王庄镇,石屋子村隶属大王庄镇至今。
石屋子村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地方,村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常在此地活动,并在村北设有兵工厂,厂部设在村民苏孔德家。1942年阴历8月初2,由于汉0的告密,鬼子由猪石槽、大王庄两个据点出发,分东西两侧合击兵工厂,-我抗日军民100余人,酿成惨案。当时一名战士受伤,被群众发现后,藏在村北一山洞中养伤脱险。面对敌人的血腥-,许多有志青年踊跃参军,奔向抗敌前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曾任湖南省中南地质局局长的张志汉就是其中的一员。
解放初期,石屋子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主粮是地瓜干,遇到灾害只有以草根树叶来充饥。1946年,村里进行了土改,1952年,村民自发组成换工组,互助组进行互助合作劳动,解决吃饭问题。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8年加入高级社,后来村里成立食堂、吃大锅饭,1960年根据群众一致要求而解散。
为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石屋子人民战天斗地,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干苦干,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石屋子村地处深山之中,原来只有崎岖的山路与外界相连,1973年,村里集合劳力,依靠肩挑人扛修通了6公里的通龙尾的道路,1997年村民又自发集资用水泥硬化道路2500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屋子修建拦河截流14道,大小桥涵5座,整修土地20多亩,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产业结构也由。增产型”向“增效型”转变。全村发展生姜、大蒜50多亩,经粮比例达到3:1, 200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1982年前村里只能靠煤油灯照明,是年由上级协调,村里通上了电,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改变。现在电视、电话、摩托车等进入寻常百姓家,全村有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30多辆,人民的生活由温饱走向富裕。
今天的石屋子村,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石屋子村历来十分重视教育。1951年,东上崮村的苏老师前来教学、教室是由村民苏孔德贡献出来的5间房屋。1953年搬到苏善忠房子里。1957年村里在北山脚下盖3间教室,1973年又在今村委办公室处盖5间教室,招收一至五年级的学生。1998年,根据上级指示撤并学校。尊师重教的传统带来了良好的收获,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取大中专学生7名,其中本村学生苏明于2001年考入山东科技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一、历任村支书
1946年-1948年6月 张志汉
1948年-1962年
苏连之
1962年-1974年
苏秦之
1974年-1990年
苏汉堂
1991年-1992年
苏汉东
1992年-1993年
张训礼
1993年-1999年
苏汉春
1999年-
张呈贵
二、历任村主任
1948年-1962年
苏连之
1962年-1974年
张志堂
1974 年-1989年 张训礼
2000年-
张呈贵
石屋子村处于深山之中,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山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有狼、狐狸、山鹰、野鸡、杜鹃等,植物有松、柏、柿子、板栗、核桃等树200余种,药材资源丰富,有灵芝,何首乌、丹参、川芎龙等100余种,是天然的“药库”。春天鸟语花香,秋季果实累累。板栗、柿子、核桃是本村的特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石屋子村附近有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莱芜龙山、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雪野航空科技体育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