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塔山村 | 隶属:口镇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5235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塔山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6公里处,距口镇3公里。东靠金牛山,北临小庄村,南至泉头村,西与枣园村接壤。地处丘陵,耕地1307亩,201户,547口人。
据《韩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韩姓由口镇迁此建村,村东金牛山山顶有塔,故名塔山,俗称塔山头。现村0有16姓:韩、宁、黄、温、杨、车、任、魏、李、吕、张、刘、毕、周、常、陈。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垂阳保•塔山头”。解放后至今,塔山村一直归口镇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金牛山在县治北四十里,吐丝口之北”。相传古时有一头金牛卧于山中,故名金牛山。这里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质结构(花岗岩和石灰石交汇处),附近地下蕴藏着大量优质磁铁矿(平均品位51%),形成东起崔家庄,西至枣园岭,长十余华里的金牛山矿体,总储量上百万吨。汉唐时期,已在此采矿炼铁,据遗迹和有关资料推断,当时此处炼铁规模、产量,可居省内之首。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形成采矿、选矿、炼铁、铸造、加工系列化格局。
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水资源。由于生活环境没有人为的破坏,地下水无污染,村中人常饮此水,大都健康长寿。全村70岁以上老人占13%,因此又有“长寿村”之称。
塔山村名人辈出。生活在清末的卢乐戌(原籍羊里镇仪封村),因家境贫寒,寄居于塔山,从小酷爱学习,官升至广东知县,任职期间,因修改当地陈规陋俗,遭排挤后任曹州儒学教授。任知县时为报答塔山养育之恩,曾捐白银修建夹谷石拱桥一座,至今完好无损,铺青石桥5华里,并捐资修渡星桥3座,当时深受村民爱戴。
韩诗航生活于清末,因家境贫寒,到南方为人放猪,在广东与卢乐戌结交后,从南方运回白杨树苗、柞树苗,封山造林,使山林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还集资兴建兴国学堂,集五村学生来此学习(枣园、泉头、小庄、上水河)。教师张吉朋任教,培养出了韩传湖、韩传伟等名人,学堂延至解放初。
建国初村办小学1处,因人少为复式班。因合班并校,现已并入上水河联小。塔山村地处丘岭,虽土质肥沃,适宜种植,但多为旱田,并高低不平。解放后,书记宁太川带领村民开山劈石,修建梯田,穷山恶水得到综合治理。1972年至1973年又建二级扬水站一座,打深水井两眼,当时这样大的工程县内仅几处.1994年黄海利任书记后,又修建自来水工程,户户用上了自来水。2002年村委一班人又带领群众铺设地下管道200余米,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水难问题。种植业是塔山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改革开放之后,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以经济作物为主,生活条件得到根本转变。
金牛山还是口镇抗日武装发源地。据史料记载: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犯山东,-军队不战而退,仓惶南逃。1938年春,在莱芜县委领导下,建立了二区分区委,同年8月区委委员魏宗培发动当地青年20余人,枪30余支,在金牛山玉皇庙内成立了我区第一支革命武装“二区青年救国团”。12月青救团配合县独立营参加了冶河伏击战,毙伤敌人30余人,我青救团员刘学贤、王化圣、魏佑焕、刘安彬四同志战斗中牺牲。
宁金川在抗日时期任区中队政委,曾只身一人深入敌占区口镇,活捉鬼子一名,缴0弹药一宗,被称为“孤胆英雄”,后参加解放战争,屡建战功,1958年转业在国务院工作,后任杭州市人民法院院长.抗战中有韩玉有、韩柏书、韩玉新为国捐躯。
走进塔山村,可领略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体验到“世外桃源”的生活情趣。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山村。
塔山村附近有山口东岭扬水站、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