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陡峪村 | 隶属:苗山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5230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陡峪村位于莱城东北19公里,镇驻地西5公里处。北临和庄乡麻峪村。西距长勺之战主战场3公里。东接崔家庄燕子山。全村现有465户,1210口人,土地面积1280亩。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姓迁入此地建村,村中有石桥,曾名青石桥,后因址在峪中,山高坡陡,改称陡峪。据历史考证记载,原来共有十三个陡峪,后因自然灾害和兵荒马乱,外出逃荒要饭等原因,13个陡峪逐渐兼并减少,最后成为现在的大陡峪、北台、东庄三个自然村。有李、赵、邹、王、张、牟、任、孙八姓。
据《苗山史志》记载,1947年,土地改革,广大村民分到了田地,翻身当家做了主人。陡峪村1950年3月隶属柳子乡;1955年入社,土地变为集体所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归于苗山公社马管区;1984年撤处划乡后改为见马乡;2001年合并乡镇,隶属苗山镇至今。
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经常驻扎在此地,休整队伍、救护伤病员,成了一个重要的根据地。军队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村民经常为部队抬担架,送情报,站岗放哨,做军鞋。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军参战,出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村中流传。李光厚18岁当兵,后任团政委;李海公参军后,担任某师参谋长;王其俭参军后任某团团长;李光本当兵只有3天就壮烈牺牲;1939年李光显组织成立游击小组,担任组长。在鬼子进村扫荡时被抓,被敌人用刺刀砍死。从1939年到1946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陡峪村就有21人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
1947年莱芜战役期间,敌人要从博山调兵去口镇增援。陡峪村东的燕子山是敌人的必经之路我军四师和九师埋伏在道路两旁的山上,当敌人的队伍前沿通过不远时,我军突然发起进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取得胜利。燕子山战斗的胜利对莱芜战役的胜利起着重要作用。陡峪村是革命老区,敌人把它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时常进村扫荡。1944年4月,敌人又进村扫荡,由于百姓事先逃离,粮食、物品也已转移收藏,敌人既没抓到人也没抢着物,就丧心病狂地放了火。这场大火由东向西,烧了几十个小时,烧去了近120间房子。房屋的门台石、窗台石和石磨都烧炸了。
陡峪村属于纯山区,水源条件差,直接制约着村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建国后,特别是1975年后,村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先后修建塘坝7座。机井4眼,总储水量近百万方,2001年村支部两委在小东庄西北处,投资10万元修建石堰一座,储水10万方。供人们灌溉和养鱼,也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现在全村养牛300多头,羊2000多只,生猪2000多头:养猪、养羊、养鸡、养牛等专业户30余家。三是外出打工,全村巾青年几乎都在外面打工,这项收入已成为一半以上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四是林果业每年收入近十万元。
2002年10月,村支部带领广大村民,投资30万元,动用机械上百台次,修通至北柳子、麻峪村的宽8米15华里的公路,使本村多年存在的交通问题,大大改善,使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更加快捷。
1947年,成立学校一处,1996年合班并校,兰子村的学生合并到陡峪村读书;今年又投资5万余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原见马管区唯一的两处完全小学之一。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全村考取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多名。
1976年村中开始通电,2001年基本普及电话。彩电、汽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也走进了绝大多数农户,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9年12月12日,陡峪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陡峪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杓山遗址、长勺之战遗址、响水湾教堂、铜山古冶铜遗址、五色崖赵氏节孝坊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