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辛庄村 | 隶属:苗山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5208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南辛庄村,1958年隶属苗山公社;此后公社改称办事处、镇,其隶属关系未变。
自建村以来,村民一贯勤劳耕作,乐善好施,在周围村庄很是闻名,所以外地人多喜迁居此庄,姓氏由开始的刘、赵两姓增加到现在的十三姓,近1200人,成为原苗山镇的第二大自然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党组织曾到村内发展党员,村民有多人积极入党。到1942年,村内党员人数已达42名。在这些党员的模范带头下,村民团结起来,与日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虽经多次“扫荡”,却始终保持气节,令日伪胆战心惊。
邓玉珍,是村内有名的革命功臣,今年82岁,1940年入党。她在年轻时曾以“抢枪”与“英勇支前”两件事荣立战功,曾被评为支前模范,到鲁中参加了由陈毅同志主持召开的庆功会。至今其照片还被放在莱芜战役纪念馆。
建国后,该村村民致力于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兴修水利,整治耕地,将孟良寨由原来的一片荒山,变成了一片果树茂盛的好地方。为此曾专门成立了林业管理组织,负责对孟良寨树木的管理。
随着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增加,浇地曾一度成为困扰村民的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南辛庄村几次下大力气,采取措施,改变村民浇地难的现状。20世纪60年代,在孟良寨修建了南山水库,在大峪修建了大峪水库。80年代又在村东与村西各打了一口近30米深的机井,使村民能及时浇地,为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3年,苗山公社组织方下河两岸的村庄,对方下河进行治理。南辛庄承担了当时最重要的一段。当时正值严冬,而且那年冬天也出奇的冷,冻土层达80厘米。但南辛庄人不畏严寒,不惧困难,土层用镢刨不动,改用放炮,最终如期完成了改河造田任务。改河造田后,虽南辛庄的耕地减少了100多亩,却让周围几个村庄诸如北辛庄、小山前村、东见马村增加了不少耕地,而且让方下河变得更顺畅了。在这次改河造田中,南辛庄村人表现出了不畏艰难、乐于奉献、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
改革开放后,南辛庄村人勤劳致富,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全村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村容村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南辛庄村便有近10位农民大胆筹资购买了50型拖拉机,往博山等地的建筑工地送沙,走上了致富的路子。现在全村已拥有各种汽车近40辆装载机、铲车等重型车辆也走进了家庭。
人口数量增多,村庄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村庄向南发展已靠孟良寨,地势较高,道路难行,村民出入极不方便。而村东、村西尽是良田,亦不能发展。1993年,村里人果断决定在土质较差却紧靠公路的西岭上另建南辛庄新村。新村街道8米宽,居住面积宽阔。现在,新村户数达100多户,人口近300人,占全村总户数的1/3。
南辛庄村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解放后,即在村北小庙建立了小学,称为北庙小学,由陈福斋、李顺德先后任教。后来学校几次搬迁,又迁至孔家林,由孔繁瑚老师任校长。这时的小学已成为完全小学,在校生人数近百人。2000年,苗山镇镇政府决定合班并校,南辛庄村、小山前村等五村保留一处完全小学,校址定在南辛庄村。南辛庄村人发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筹资16万元,在村西原先的打麦场新建校舍43间,完成了一期工程。新校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村内及附近几个村庄的孩子上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该村共考出大中专学生100多人,其中已有3人又考上了研究生。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辛庄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等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