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古德范村 | 隶属:苗山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5281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据韩氏家谱和村碑记载:明朝末年,淄川珂王庄韩氏祖韩有德,因其弟被老虎伤害,怒不可忍,发誓杀死老虎给弟弟报仇,寻虎直追至黄谷山下,手拔一棵枣树将老虎打死。给弟弟报仇后,觉得饥困投宿山下赵宅,主人盛情款待。晚上有恶棍孙某持斧登门跳骂诈财,赵宅老幼不敢言喘,韩有德以理劝之不听,遂以武力赶跑孙某。赵宅主人既是为了报恩,也是怕恶棍再来报复,就把韩有德留下来,并把女儿许配给他,韩有德便在此处定居下来。从此,恶棍再也不敢来侵犯了,所以当时村名叫“不得犯”。时间一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古德范”。该村位置居西,故叫西古德范村。现有韩、张、祝、赵、马五姓,韩姓人口居多,占总人口的95%。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北文字乡•西古德范”。据《常庄乡组织史资料》记载:1937年,莱芜时辖10个区,西古德范村隶属莱芜县六区文字乡;1941年5月,莱芜县划为三县,以区辖村,西古德范村隶属莱东县常庄区;1945年10月,莱芜恢复原建制,西古德范村隶属莱芜县常庄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西古德范村隶属常庄公社文字管区;1984年撤销公社建立常庄办事处,该村隶属常庄办事处文字乡;1985年撤处并乡,该村属常庄乡管辖;2001年合并乡镇后,西古德范村
西古德范村村民生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揭开新篇章。1950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该村与南文字、北文字等11个村成立文字乡高级社。1979年,该村开始分地到户,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西古德范村,村西有一小山名曰凤山,过去山上柏树高大林立,浓荫蔽日。村东有一条季节河,每当雨季到来,河水川流不息。由于小河河底有几段石崖使水流落差较大,河水形成瀑布,似银河从天而降,水落深潭,响声如雷。该村可称得上是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村中主要街道均用青石铺成,虽然经过若干年的风风雨雨,大部分路面至今仍完好无缺。在村中和村东各有一棵古树,名曰荚板树。这两棵树,树高均几十米,树粗需几个人手接手才能合抱。两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树下是盛夏乘凉的好地方。两棵古树在20世纪70年代初相继枯死,被大风刮倒。
清朝道光年间,西古德范村曾与南古德范村、北古德范村、东古德范村为该村西凤山柏树所有权问题打过官司。打赢官司后,该村发布告示,禁止在凤山上放牛、伐树,并将告示刻成碑,垒在村中石墙内,字迹至今仍可见。
西古德范村村民有种谷子的习惯。古德范流域是上等小米的理想产区,用这里出产的谷子碾出的小米色泽金黄、透亮,做成稀饭既粘又香,营养丰富。用小米磨糊做的煎饼,有细、薄、香,不散口的优点。
西古德范村属青石山区,丘陵薄地,大片土地分布小河西边。1972年该村修建一座石头拱桥,命名红旗桥。该桥改变了村民去小河东种地需下坡、上坡带来的不便,现在该桥成了通往东古德范村、北文字村的交通要道。
西古德范村1980年通电,截止2001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多半村民家中安有电话。
1988年以前,西古德范村水源条件较差,只有3眼旱井,正常年景人畜用水尚可,稍有干旱就需出村取水,浇灌耕地更是不可能。1989年村委组织村民在小河以西相继打了1眼机井、3眼大口井,大部分土地由旱地变成了水浇田。
西古德范村建国以前有私塾,1950年该村与东古德范村、南古德范村合办西古德范小学。1972年该村与北古德范村、栾家庄等村合办古德范联中。1978年该校合并入文字联中。1998年西古德范小学并入常庄共青希望小学。0前该村有一人考入山东大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该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20多人,获副高级职称的有3人,有一人读研究生。
抗日战争时期,西占德范村隶属莱芜县第六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和泰山专署领导机关,经常活动于该地区。
1938年下半年建立了古德范党支部:村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有韩香甫等7人为革命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早年参加革命的许多人成了部队干部或地方干部,其中副县级以上干部11人,他们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西古德范村妇女在妇救会主任韩玉珍带领下,积极给部队做军鞋、送给养。特别是莱芜战役期间,她们挑起了站岗、放哨、送给养的担子。莱芜战役结束后,妇救会主任韩玉珍被莱芜县命名为“支前模范”。
西古德范村自建村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民勤劳、勇敢、朴实。在每一历史阶段,都踏实前行。相信,西古德范人将来会有更大作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古德范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