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茂盛堂村 | 隶属:牛泉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3238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嘉靖莱芜县志》:明朝初年,吴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此处靠山、傍水、依沃土,是人生繁衍之地,取吉祥之意——茂盛堂。
据记载,该村原有:吴、王、刘、亓、张、李、毕、朱、鹿、董、郑、马13姓。现鹿、孟、郑、马4姓已不存在,本村以吴姓人口最多,但据记载朱姓为茂盛村老庄户人家,故称老朱家。
茂盛堂村地处丘陵,地貌南陡北缓。南部、西南部属丘陵,分称南岭与西岭。南靠杏山子,据记载南山很早以前有茂密的杏林,故称为杏山子。村东有条小河,村北为肥沃的平原。随着鹁鸽楼水库的修建,沿河居住的住户,逐渐向西迁移,村庄地形虽没有大的变化,但村貌变化极大,村西沿路两边建起了排排新房。
据《莱芜县志》载,茂盛堂村清末属莱芜县毛埠保。民国初属十三区(圣井区);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茂盛堂属莱北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5年复称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茂盛堂村属圣井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牛泉办事处分为牛泉镇和圣井乡,茂盛堂村属圣井乡。2001年牛泉镇圣井乡又合并成牛泉镇。
茂盛堂村有很多人早年从事革命。1933年,泉河寺毕业的孙维烈第一个加入了中国0。同年在孙维烈的介绍下,本村又有几名同志先后加入了中国0,并于1933年成立了茂盛堂第一个党支部,孙维烈任书记。在他们带领下茂盛堂村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十几人参加了徂徕山起义,有的壮烈牺牲。1944年在部队负伤的张廷德回家养伤,并接任了茂盛堂村党支部书记。1944年9月盘居在鲁西据点的日伪军向凤阳区进行扫荡,在茂盛堂抢杀掠夺,杀死手无寸铁的村民三人,张廷德利用仅有的一颗手榴弹,把日伪军赶出了村子,使村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从此,茂盛堂村的革命烈火,越烧越旺,村民纷纷送子参军,积极组织民工支前,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了行路方便,1969年在小河中修建石桥一座,解决了过河趟水的问题。1995年将连接东西两条公路、沿村中而行的要道进行了硬化。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原跨小河的石桥,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2000年茂盛堂村在外工作的干部、工人和在家的村民慷慨解囊捐款5万元,修建了高标准的能承受50吨压力的,美观大方的义和桥o。使茂盛堂的交通畅通无阻,方便了外商前来购买农副产品。
茂盛堂村工副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头脑灵活的年轻人搞起了运输,本村现有拖拉机16辆,大货车3辆,出租车6辆,大客车2辆。有胆识的吴修忠与村委合作建起了大型砖厂一座,年利润20余万。心灵手巧的人干起了建筑队,茂盛堂村可谓建筑之乡。村磨坊、馍馍坊、饭店经销共17处。
茂盛堂村可谓人杰地灵。村中自古就有私塾,多以富户子弟就读。1933年泉河寺毕业的孙维烈在村中办起了私立学堂,打破了专为富户办学的格局,使有条件的村民都能接受教育。解放后茂盛堂村成立了速成识字班,对青壮年进行扫盲。1952年建立初级小学,开天辟地有了自己的村办学校。1960年莱芜县在茂盛堂村建起了莱芜第八中学。1963年莱芜县第八中学迁移至西上庄,随后成立了高中。莱芜第八中学迁移后改建了茂盛联中,供茂盛、勃鸽楼、石门三村学生就读。1983年春茂盛联中撤并于圣井中学,该校又变成了茂盛堂小学。 1992年茂盛堂小学撤并于石门小学。茂盛堂村重视教育,人才辈出。自恢复高考以米,每年大中专考试都榜上有名。1977年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47人。
茂盛堂村在改变自然面貌的同时,注意改善村民生活,村里架起了电线,接通了电,村民用上了电灯;电话人户率达70%,成为电话村;几乎家家都有彩电、摩托车;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里近年又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唢呐队,每逢节日义务为村民演出。茂盛堂村的各行各业齐头并进,茂盛堂的经济正在腾飞。茂盛堂村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新茂盛堂而奋斗,茂盛堂的明天将更加茂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茂盛堂村附近有莱芜笔架山景区、莱芜云台山、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烧饼、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