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圣井村 | 隶属:牛泉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3232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秦氏谱》记载,元朝末年秦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村西井碑文记载,因缺水,村民择地打井,得旺水,溢于井口,由此得名“盛井”,后演变为“圣井”。
圣井村从民国初期至1955年曾属第十区,后又称为圣井区或五区;1958年圣井村隶属牛泉公社;1985年设乡,圣井村隶属圣井乡。2001年圣井乡撤销后,圣井村隶属牛泉镇。
圣井村坐落旗山脚下,居出入山区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清朝时期村民齐心修建了围子墙。围子墙的修建使圣井村成为战略要地。围子墙,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800米,为不规则长方形建筑,墙体全部用石头砌成,上面有女儿墙,墙基宽约为7米,墙高约为6米;围墙有东西南北四门,各门都建有门楼。
1939年日寇入侵莱芜后,在圣井安据点修碉堡。圣井村村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村民亓善芬、梁丕英等参加了有名的徂徕山起义后,在莱芜县委的领导下村民成立了“民兵武装连”。他们英勇作战,多次与泰安独立营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革命战争年代,圣井村就有毕存德等44位青壮年为国光荣捐躯。
圣井村人向来注重文化,崇尚礼义,村人儒雅诚实,民风朴厚。解放前村民秦如玉曾设私塾授徒。1930年周美玉创建了圣井初级小学,当时招生10余人,开设修身、国文、算术、练字、作文、史地等数门课程,当时他就倡导新式教学。现在村内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处,大大方便了孩子们的求学。乡镇合并后,圣井中学更名为“刘仲莹中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300余名。圣井村地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终年不断。村民思路开阔,很多人从事经商、食品加工致富。在满清时侯,村里就设有酒坊、药店、酱园、染坊、油坊、糕点等商业网点。当年著名老字号商家如“富无斋”,“永胜”等。
199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村庄规划。首先打通了南北大街,使之连接莱徐公路,以后又修建了整齐规范、集文化商贸为一体的新的大街,成为全村最繁华的街道。学校、邮局、信用社、供销社、电信局、派出所、工商所、粮所等皆立于此街。沿用古制圣井村农历一、六逢集,集场就存这条大街上。每逢集日,四村八乡人们扶老携幼,川流不息。
种植和养殖业、艺术加工业是圣井村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是全镇的纳粮大户。1958年圣井村就缴纳了40万斤公粮,成为莱芜第一纳粮大户。1957年至1983年,村南建成了50亩的苹果园,品种有金帅、红星、红玉、国光等,丰产期苹果达到千余吨,远销全国各地。1982年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进行了调整。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花椒山,成为闻名遐迩的花椒之乡。
殷实的家底,使圣井人在接受现代文明上占堪先机。1950年,村中有毕于信开设了圣井诊所。1968年全村通电。1969年拖拉机开进了圣井村。1997年成为全镇第一电视村。1999年全村安装电话近千余部,成为莱芜西南部第一个电话村。
圣井村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之成为名人辈出之地。清朝时期的毕丙章被选为拔贡,他是当时县内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尤善草书,精于颜体。解放后村民亓善芬任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后勤部长,梁丕英任东海舰队政委,秦桂川任兰州飞机制造厂-,尹延鸿是海洋地质所研究员。
圣井村地灵人杰,如今正逢盛世,圣井村人定有更大作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圣井村附近有莱芜笔架山景区、莱芜云台山、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烧饼、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