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冯家林社区 | 隶属:鹏泉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4004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社区 |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芦城保•冯家林”。据《蓝氏谱》记载,清康熙初年蓝姓由历城县迁此定居,因村西有冯氏墓地,众称冯家林,久成村名。
冯家林村清末属芦城保;民国初属铁车区广禅乡;1941年5月至1945年属鹏山区;1945年恢复莱芜县制,增设汶阳区,属汶阳区;1950年6月撤销汶阳区,1951年归矿山区:1958年3月归孝义乡;同年10月属孝义人民公社;1959年2月孝义人民公社并到矿山人民公社,冯家林归矿山人民公社;1984年3月至2000年11月归孝义乡;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归凤城街道办事处;2001年5月成立莱芜经济开发区,冯家林归开发区;2002年10月22日开发区设立鹏泉街道办事处,冯家林隶属该办事处至今。2002年7月5日,建成冯家林居委会。
现冯家林社区仅存古建筑为民国初于得水修建的里生外熟的二层小楼,完好无损;朱应太家的古宅瓦房4间,还有李支泉家古宅小瓦房3间;现任支部书记朱应奇家有一棵枸杞树,至于何年栽植已无法考证,相传已有200多年,至今生长旺盛。夏秋之交,果实累累,属冯家林一大景观。
冯家林村民自康熙年间开始逐渐聚居此村。姓氏有蓝、于、朱、史、李、尚、杜、蔺、张、曹、王等。其中于、朱、史、李居多,均为汉族,世代和睦相处,村风淳朴文明。
冯家林村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清光绪年间,本村秀才于林川和李成虎创办冯家林小学,李成虎任校长。他是当地的书法名人,书写过不少碑文。教室在清云庵东侧,北房2间,东屋5间。20世纪初,本村朱茂贵请先生逯长秋办私塾。1936年至1937年于建堂、张华南任教,1937年10月日寇侵占莱芜,学校停办。1940年春,于建堂在冯家林村东南于兆林宅西屋又办起学校。于建堂在任教期间,朱彬周多次到学校宣传党的主张,开展秘密地下活动。同年秋天,朱彬周调至泰山中学任校长,于建堂调往五区工作,学校由刘明生任教。翌年,由陶子石任教,一年后停办。1944年由本村残废军人史兆云主持恢复了一段时间,直到建国后。1954年冯家林正式办起了学校,于建堂任教,学校逐渐趋于正规,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先是在清云庵庙西侧建起前后两排教室。1972年又拆除前后两大殿,扩建了教室。1997年又投资在村西建起标准较高的教学楼和幼儿园。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本村大学生有60余人,其中研究生4人,蔺健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家海关总署,杜生富在东营市人民医院工作,另外两人在读,李冉在复旦大学,于伟在青岛化工学院。
朱尔广是本村入党最早的党员,1938年古历四月时任博莱县秘密交通员的朱尔广(当时化名朱新海)经段明珍(1972年莱芜电厂投产后任-)介绍在大崮山村加入了中国0。温石埠整编会议后,因身体有病,回大崮山村休养,在史兆云任支部书记期间组织关系转回冯家林村。
徂徕山起义后,莱芜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冯家林有15人加入了中国0。1940年于建模、朱司德、蓝振早、张保成、李瑞云等人成立了冯家林第一个党支部,于建模任支部书记。他们积极工作,办夜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成立村自卫团,李瑞成任自卫团长。当时本村某些人加入了中央道(即九旅),他们对冯家林党组织的活动恨之入骨,向日伪出卖了全部党员,并带人挨门挨户抓人,冯家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944年1月,残废军人史兆云和尚庆诵、宋玉美组建了第二个党支部,史兆云任支部书记,至解放战争胜利。在这期间,他们积极工作,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数次大的战役中,他们组织民兵支前,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改革,这时期的骨干有朱一应达、尚日臣、于从善、蓝振彬。
冯家林村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有朱彬周、陈克、于建修、于佳林、于宗俊、张华南、史广吉、史广生、于建郜、杜广学、于建堂、朱司孔等。他们南征北战,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许多重大战役,有的为国捐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烈士朱彬周,兄弟七人排行老五,陈克烈士排行在七,其父朱玉元家境贫寒,木工,做木推车,在城东很有名气,以此养家糊口,一生忠厚老实,勤俭持家,兄弟二人受到父亲良好的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深受世人的景仰和爱戴。
1941年3月间,一区队工作人员驻扎在冯家林村于兆林宅,突然被-阎团包围,在突围时,何士永(站里村人,任何职无法考证)在村西南沟遇难。
陈克在任莱东县县委书记期间,对敌斗争坚定,沉着果断。I942年初领导全县人民抗战有方,名声大振,敌人对其恨之入骨。驻莱城日本-把陈克之妻宋玉美、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六哥一块抓去,押在莱城,妄图以此作为人质,要挟陈克投降,陈克得悉后,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敌斗争的决心。相反,敌人的暴行更激起了他的仇恨和斗志,他旗帜鲜明地表示:“你要杀我一口,我就杀你十人,血债还要用血来还!投降是绝对办不到的。”陈克坚定的斗志,对全县抗日军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人民更加敬佩自己的县委书记,更加痛恨日寇的残暴行径,我抗日军民也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措施,打击敌伪顽固分子,敌人又恨又怕,最后不得已,只好把陈克家属放了出来(敌人借机0了部分财物)。
1945年古历六月初七,日寇由莱城出发扫荡,拂晓到冯家林,武工队员尚山吉、村民史广新、李少先三人遇难,其中李少先被活活烧死。
1946年“大动参”,冯家林有46名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奔赴战场,参加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实行义务兵役制后,冯家林从1955年至2001年先后有70余人参军,考入军校的10余人。
演唱莱芜梆子、杂耍是冯家林的传统艺术。清末民初,这里的民间文体娱乐活动就十分活跃,在城东也较有名气。每年春节后,在本村演唱古装戏、杂耍,还到外村去演出,一直到正月十五。到了夏天,借晚上人们休息纳凉,就演场戏供大家娱乐,俗话“盘凳子”。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了1955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团支部为首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革命样板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直到1978年。
冯家林村民有经商的传统,本村大商铺有朱尔宣的“源顺太”,于从泗、史广珍的“积玉堂”,于兆林的“福兴永”等。主要经营布、茶、抽丝等,有的放债。赵继胜的同协义馒头房在城东很有名气,李家店也很兴盛。坦埠通口镇的大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人流物流集中,有利于商铺的发展,几大商铺也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冯家林成为周围比较富裕、土地较多的村庄。据关帝庙碑文记载,全村500余人,土地1600市亩。
冯家林村人心灵手巧,能工巧匠人才辈出。清光绪年间的小打炉史振林,一担挑下四乡,后又培养出五担挑。当时有顺口溜:“五担挑下四乡,锯盆子、锯碗、锯大缸,锯天、锯地、锯月亮,锯碾盘、锯牌坊,在家还要补锅、做鸟枪。”他们的手艺一直传到现在。
冯家林村是城东唯一打草绳的村庄,当时这样流传:“冯家林打草绳,大山小山贩毛虫(即牛羊)。秦家洼蓑衣岭,一溜花园穿钱绳。”打草绳专业户有于从海、史广教、于公林、蓝伯成、蔺中友、于从斌等。草绳虽利润不高,但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清光绪年间,于萃京、于萃香在村南建起烧制砖瓦的土窑,号称“南窑”,一直到1955年。1942年于连富在南窑西侧扩建一处新窑。后于得水在村西建一处新窑,称“西窑”。烧制的砖瓦,供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使用,在当时很有影响。
解放以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冯家林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先后打机井16眼,架设渠道及地下管道5000多米,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旱涝保丰收,村里又买了东方红拖拉机和播种机,耕作实现了机械化。特别是通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较为突出的有经营海鲜的于宗德,从事水泥预制的朱应波。个体运输有出租车10余辆,客车2辆,汽车、拖拉机20余辆(台),还有面粉厂、编织厂、塑料厂、饭店、门市部,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有100户住上了楼房。
2001年5月9日,莱芜经济开发区成立,冯家林处于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段,优越的地域条件为本村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冯家林村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1600多居民正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描绘着冯家林的锦绣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