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官厂村 | 隶属:鹏泉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4211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据村碑记载,官厂村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董氏祖迁此建村定居,因此地三面环水,水草丰茂,故旧时曾为官府的牧马场,所以得“官场”之名。后随社会安定,官府放松了对此地的管理,加之人口的增多,逐渐取谐音改名为“官厂”。官厂建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建村之初,只有董姓,张、吕、尚姓陆续迁居于此,其中吕、尚两姓所占比例逐渐加大,成为村中的大族。现村中有亓、孙、丁、李、邹、杨等共计28姓,村中族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强弱,形成了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民风,世代相传。
官厂村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过去以种高粱、谷子为主,产量较低。1971年“农业学大寨”,推动了官厂村的农业发展。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1980年至1990年期间,打直径为8米机井3眼,3-5米机井6眼,真空井12眼,铺设地下管道600多米,水渠2000米。购买机械设备(电机、水泵)12套,机井架设电线3000米,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购置50马力拖拉机一台,24马力拖拉机2台。同时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实行合理密植,小麦的种植由单沟宽垄改为畦播,玉米由原来的每亩1200株增加到3500株左右。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民大搞科学种田。1991年推广新品种小麦856903号,玉米掖单2号,实验获得成功。玉米亩产735公斤,小麦亩产660公斤,达到历史最高。该实验也得以在华东六省一市推广。自此新品种在官厂安家落户,粮食产量飞速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是官厂村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在民国以前,官厂村以习武见长,曾出过许多武秀才。民国十八年(1929年),村中士绅董传一、董天一、尚怀圣、张志勇、吕庆瑞、尚怀谨接受了新的教育思想,共同商定废除私塾,建立学堂,并于当年修建新学堂。民国十九年春节后,聘请朱懋文(大故事人)任教师,董传一任校长。自此,官厂的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65年董秀峰考入西北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成为官厂村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留校,现为该校教授。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官厂更是人才辈出,至今已有董秀臣、董振、董雪、尚绪峰等40余人分别考入各级各类高校,成为官厂村民的骄傲。
官厂村交通便利,205国道穿村而过,给发展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官厂人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工商业发展较早。1983年村集体上马了面粉厂、鞋厂、骨粉厂、砖瓦厂、建材商店等。同年为解决农闲时节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村委会一班人决定成立建筑队,经多方努力,被市建委批准成立建筑行业四级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如孟现有自1998年自筹资金购买热合机、电锯、压合机等设备生产胶合板,复合门;尚绪荣从外地引进纯种的波尔山羊与莱芜黑山羊杂交,搞起波尔山羊养殖厂;张洪建的广告制作、尚奎的装饰队,此外还有各类修理行业。村民中也不乏能工巧匠,如张承德的石雕艺术,既能刻字又能绘各类图案。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走在了村民的前列,并带动了村小学全村的父老乡亲发家致富。2001年至2002年,官厂人充分利用205国道官厂段的自然优势,发展餐饮和服务业,新建三层沿街楼15座,路西修建简易二层楼房12座。楼房的建立与开张极大地带动了官厂村的经济发展。
官厂的公用设施建设飞速发展。自1999年以来,为配合城市街道规划建设,拓宽了205国道,并修建人行道和植种草坪,美化了环境。修建村委大院,并多次荣获各级各类荣誉称村民新居号。此外,村里还兴建养老院,自1993年以来,每逢重阳节和春节,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各类生活必需品。
如今的官厂正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一届村委的带领下,官厂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村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全村人正以全新的观念,高昂的斗志,为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美丽的新官厂而奋发进取。
官厂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