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兴隆庄村 | 隶属:鹏泉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4253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兴隆庄村,据碑文记载,始建于春秋时期。这个村因属牟子城的粮仓,曾用名卸米庄,后演变成为斜里庄。因村庄繁荣昌盛,人丁兴旺,清光绪年间,改称兴隆庄。
《续修莱芜县志》载,大石乡村二,其中兴隆庄村。据莱芜市志载,兴隆庄村清末属鹏山保义和乡;1950年后属第八区芦城乡;1985年10月后属辛庄镇赵泉管区至今。
兴隆庄村建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建村之初只有王、周二姓,明洪武初年,李姓从颜庄搬来,田、侯、张三姓陆续迁聚。李姓占50 010,全村老少爷们,团结和睦,世代相传。
1990年实行旧村改造,搬迁110户,拆除房屋600多间,开通南北大街,长达1000多米,取名富民街,实现了全村一纵六横,总长达2500多米。村西辛庄河上游,夏日雨水大作,河水湍急,奔腾西流,极有气势。
兴隆庄村人极富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30多人参战,有11人为国捐躯。
吴玉兴残废军人二等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大小战斗40多次,立功受奖5次,1950年转业回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先后任职20多年。
李花实,李学实,李传江,1950年赴朝参战抗美。李存实,1967年赴越参加援越抗美战斗,两次荣立三等功,任代理指挥排长。后因病解甲任教至今。
演豫剧是兴隆庄村人的艺术传统,早在19世纪中期,剧团组织50多人,编排40多个剧目,逢年过节,除在本村演出外,并应邀去辛庄、颜庄、城区部分村庄演出,多次参加镇、县汇演,活跃了兴隆庄人的文化生活。
清末骨折医生周长富奶奶传艺给他,他炮制的祖传膏药具有特效,无论对大小骨折还是骨碎都可百天全愈,并无后患。此入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次子周美迎,子承父业,泽被乡邻,孙子周毓荣,正在学医,为民解除疾痛。
兴隆庄村人重视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据《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民国三年(1 914年)就建有学校,1948年办起村办小学,1950年重办,入学儿童80多人;后来消灭黑屋子土台子,在村东建完全小学,入学率100%,由于历年生源的减少,1997年合班并校于墨埠小学,学生到墨埠小学就读。
1971年“农业学大寨”,村民除参加公社组织的“战山河”任务外,结合本村实际,重点治理了村西、河东岸、南岸涝洼地、砂化地1500亩,出现了“家家花生田,母猪圈中栏。不用籴粮,牲畜肥胖”的喜人景象。
历史上的兴隆庄村,素有“木匠村”之称,到现在仍有“斜里的车盘子等不到干”就售出的说法。这里也确实出了不少能养家挣饭吃的“鲁班弟子”,如吴怀广,0员,1951年抗美援朝,1955年复员回家,干起了祖传五代打车盘的本行至今。
村里在搞好村办企业的同时,还积极扶持发展个体企业和多种经营。近年来,这个村新上了砖厂、卫生室、自来水、粉坊、油坊、电汽焊、建筑队、修理厂等10多个项目,先后发展起了8个运输专业户,两个木工组,建起了14个塑料大棚,发展起了生姜等50多亩蔬菜。
兴隆庄村率先在全镇实现了水利化,在村西建大口机井一眼,村北、桥东建小口井6眼,能灌溉400多亩地。
兴隆庄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