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公家庄村 | 隶属:寨里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8236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据《巩氏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巩姓由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巩家庄。后巩姓他迁,改称公家庄。人民公社前属香山区,后属大王庄公社,1984年划归寨里镇。
原村址被水库占用,1979年3月迁住现址。村中有刘、沈、李、王、时、薛、陈、张、曹九姓,以刘、沈、李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勤劳勇敢。村庄原址北临“北围子”,东靠东岭,西边有一小山,因其陡峭难攀而名为“难陡崖”。山下有一条季节河,由村西北向村东南蜿蜒流过,经北庵村前汇入瀛子河。原村庄旧址地势平坦,村西有一条南北大路,是当时的南北交通要道。还有一条宽约6米的东西路,还有一片旧房拆迁后闲置的开阔地,这里是异常热闹的场所,打拳的、卖艺的、摆摊的、说书的、演戏的尽会于此。清末民初,村中就开设油坊一处,当时是用马、骡子等牲畜拉动大石碾(直径约3米,厚约1米的圆形石块),碾碎豆子、花生,人工用大锤夯木楔子挤油。当时的油坊在方圆十几里是独一家,生意非常红火。公家庄人开油坊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当年全村油坊最多时达五家。村庄原址北边的岭头上,现存“北围子”遗址。民国初年,兵匪为患,当时隐藏在北山里(现在的泰安市上港一带),人称“老雀”的土匪,经常出没于周围一带村庄,或烧杀抢掠或绑架村民。人被绑架后,土匪让家属出重金赎人,若不按时交钱或交钱不足,就将人杀死,叫“撕票”。土匪的骚扰使不少人家破人亡,村民无一宁日可过。为抗御土匪的侵扰,公家庄村民自发组织,出钱出粮出工出力,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在村北岭头上筑起约周长400米,高5米的方形围墙。围墙为土石结构,底基宽约5米,顶部宽约2米,墙体外面为一平面,里面呈梯状。人们可以在里面的二层台上巡逻和抵抗。在围墙的南面开一大门,四面各建有一个炮楼,炮楼高出围墙一米左右,里面布有土枪土炮(当时叫“抬杆”,杀伤力较大),一旦有土匪出山的消息,村民便都聚集到围墙内,“重兵”把守炮台,围墙上有人巡逻。这样,土匪望而生畏,不敢靠前。因而村民们躲过了多次匪灾。“北围子”后因失去作用而废弃,仅存的几段残垣,也被开垦种地,但它是公家庄村民-精神及聪明才智的见证。
从清朝末年,公家庄就有“戏班子”,演员都是本村村民。他们利用春冬农闲时节排演,一般在春节和重要节日演出,剧种是地方戏莱芜梆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剧团逐渐发展壮大,最多的时候达100多人,演出水平也越来越高,他们上演的一些著名的古装戏很有名气。
公家庄村村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出现了李长青、沈之明、刘均凯、李长亭四位革命烈士,他们的美名永垂千古。
公家庄地处丘陵,大部分土地为山坡地,土地薄,水源差,每逢早年,庄稼歉收,人畜用水也十分困难。为改变这一面貌,他们大干苦干,挑灯夜战,把东岭上的“猪脸地”整成了成方成片的“平坦良田”。期间,他们还修建了狼峪水库、东北沟水库、徐家沟水库、大峪水库,计总库容量达80多万方,提高了村里的抗旱能力。
1978年冬,原莱芜县委组织寨里、杨庄两个公社的万名劳力,在公家庄村原址修建蓄水一千万方的中型水库——公家庄水库。1979年春,村庄迁到原村西南的岭头上。搬迁时上级按人均0.8间房子计算到户,户均一宅。房子土坯结构,由大王庄公社建筑队承建。村子中间有一座原宋埠村修建的小型水库,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坝身成为交通要道。村子中间的制高点上,为村委大院、学校,并建有自来水蓄水池。此处地势开阔,是人们游玩,-、娱乐的场所。民房建在岭上,因为房屋成排,因地势而建房,故而南低北高,由南向北望去,犹如一片楼房,煞是好看。村子东边有一条灌渠,从东至南绕村而过,犹如玉带缠身。村庄依山傍水,可谓风水宝地。修水库,公家庄淹没了房屋和大片良田。民宅由平坦地迁到崎岖不平的山岭上,人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1979年,村里建起一座变电室,村民第一次用上了电,结束了几辈人点煤油灯的历史,同时也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致富,先修路”,公家庄人对此更有深刻体会。刚搬迁时,唯一的一条向南的大路要经过宋家埠村,村里路面窄,路况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大雨时骑自行车的人要扛着车子走,正如人们说的“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大型卡车都开不到村里来,制约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1994年、1995年是公家庄村的治路年,两年间他们拆房扒屋,动用土石7.5万方,修通了连接县级路的通道,并实现了交通干道柏油化。同时,他们还修建两条高标准的生产路。
公家庄人吃尽了缺水的苦头,他们围绕水库做文章。1993年投资24万元,投工3.5万个,在村北建变压室一座,架设高压线1500米。在东西两岭和村南地片埋设了四条地下管道,配上了四台高压大水泵,把水提到了岭上,结束了祖祖辈辈没有当家水的历史,使山岭旱地变成了水浇地。1999年冬,村里投资17万元,埋设地下管道一万多米,建大型蓄水池两座,实现了东水西调,300多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水靠人挑的历史,实现了公家庄几代人的梦想。
他们大打治土之战,重整了土地,并在藕湾河滩复垦30亩,扩大了粮田面积。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公家庄人致富的意识。村中开设的油坊曾达到五处,建地毯厂一处,窑一处,养殖户4户,网箱养鱼一户,饭店3家,沉睡的公家庄彻底苏醒了。
公家庄村在附近可算得上是一个大村。这里教育发达,民国初年,就设立了“洋学堂”,校址在原村庄的观音庙中。附近几个村的学生也来就读,当时就有四十多名学生。1941年开设地下抗日小学,I949年建初级小学,1952年后转为国办小学。最初有两个班,以后规模逐渐扩大。1968年设初中戴帽班(小学、初中合一),校址迁往原村南,新盖五个班的教室,180多名学生。1975年成立公家庄联办中学。1982年公家庄联中与大槐树联中合并,如今本村设小学一处。公家庄村民崇尚文明,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早在清朝时期,就出了秀才刘金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公家庄村就有76人升入大中专院校,并有多人考入名牌大学,取得各类学位。
公家庄村人经过几代的努力,终于摘掉了“一穷二白”的帽子。村风正,人心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先后有5户村民盖起了楼房,在周围几个村率先实现了电话村。公家庄的明天会更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家庄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