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家洼村 | 隶属:寨里镇 |
行政代码:371202108240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顺河乡•王家洼村。据《王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曾名洼里,后改称王家洼。
清咸丰年间王家洼村属水北保;辛亥革命后属水北第九区;解放后隶属第十四区;1959年初属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后隶属寨里镇管辖。
清朝咸丰年间,村民王甫田,多次进京赶考,花甲之年考中“进士”。他辞官不做,决心在当地教书育人,当“先生”。其书-底深厚,常为学堂、庙宇、店铺题写匾牌。据传说,泰安岱庙门楣上的“岱庙”二字出自他手。他去世后,葬于村南王家林,事迹感动皇帝,下旨为他立了“龙头碑”(文革间被毁)。自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村民王宪太的书法也远近闻名,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村热爱书法的人层出不穷。近几年来,每逢春节前就有20多名村民赶四集-联,王宪成、王耀生、王英昌、王玉汉等人写的春联畅销泰莱、新泰、北部山区等地。
王家洼人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39年日本人侵入莱芜,在丁家屋设立据点,勾结当地土匪不断来该村骚扰,无恶不作,从此王家洼人不得安宁。1941年以王树培为首秘密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发展王宪正、王宪祥为中国0党员,广泛发动群众与敌斗争。1941年2月,在“周家洼之战”中,村民王占奎任连长,他赤身扑向敌群,与敌展开肉搏,身负重伤。1943年王家洼村民兵组织不断壮大,由原来30人增加到80人,在莱芜、香山等九个战场与敌展开激烈斗争,王育等、王宪纯、王宪荣”、王茂生、王宪恩立过战功。
1947年2月,王宪正在莱芜战役中,组织担架30副、军粮5000斤、军鞋300双,积极支前。1946-1948年王家洼村组织了30名民兵,踊跃参军保卫祖国。在莱芜战役中,王占元、王爵生、王宪林、王玉等、王友成、王宪忠、王永生光荣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王宪荣、王告生被提升为团级干部。
王家洼村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从1949年延续到现在,学校里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无论是哪一位村领导逢年过节都要慰问教师。1949年重建学校后由景宪亭任教师。开设了国语、算术等课程。并注重校园美化、绿化、栽下松柏树,松树生长形状奇特,至今保存完整,人们称它为“建校史”。凡是从这所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都熟悉它,它像一位慈善的老人培养着后代,累弯了腰。在这所简陋的校园里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1986年自筹资金重建“市级规范化学校”,自己备新课桌凳、教学仪器,支部书记王玉栋常说:“到一个村看到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
王家洼村自50年代出了第一位大学生王宪国,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相继每年都有2-3人考人大学,佼佼者王飞考入山东大学电子系。为鼓励学生,村里每年从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款资助其深造。王家洼村富有奉献精神,人民教师王宪告在北京卫戍区部队服役期间学了一手推拿手艺,为方园50里的群众整骨推拿,从不收任何费用,还无私奉献自己配制的药品。病人痊愈后,带厚礼表示谢意,他都一一谢绝。他常说:“我是在0的部队里学的手艺,要谢就谢0。”退休后还不断为骨伤者解除病痛。
该村自古重视发展经济,据《寨里史志》资料记载,1945年王艮生开设染坊一处;1956年王华培开设油坊一座,地点在水东。
1957年0员王宪国出席省劳模代表大会。
该村重视农业的发展,建国初期,从互助组合作化,初级社到高级社,全村系8个生产队。在学大寨的年代,党支部书记王训生和村民一起吃住在北岭指挥“战斗”。副书记兼团支部书记王育革身先士卒,带头实干,男女老幼齐上阵,顶风冒雪大干一冬春,整平土地280亩,动用37万个土方,将高低不平的涝洼地变成了地平如境的好良田。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打22米的深井两眼,架起高8米的扬水站两座,全长900余米。人称“二龙吐须”,自古以来的旱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田,粮食产量翻三番。
王家洼村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20世纪60年代就购买了一辆“解放牌”汽车,在全镇是第1个拥有汽车的单位。随后又添置了上海“50”拖拉机和8台“12”的拖拉机、2台“24”的拖拉机,8个生产队都能配套脱粒机、播种机、铡麦机。村里存有备战备荒粮60吨,老百姓过上了温饱的日子。
王家洼村人民为改变汇河每年汛期泛滥成灾的状况,全村团员青年齐上阵,动用工日2万个,筑起高3米、长1500米的防洪大坝。同时抽沙压土造良田150亩。
王家洼村文体活动十分活跃。团支部书记王英新带领全体团员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把村中央深4米的“团湾子”(蓄水360方),填平压砂,建成了300多平方的场地,取名“五四广场”。广场西边建有大舞台,中间竖12米高的水泥线杆,线杆上装有四个高音啦叭和一盏大-灯,场内自备蓝球架一副。以王玉柏、王玉田等为首的王家洼蓝球队,曾与河东(周洼东)的驻军官兵及水东联中的教师多次进行友谊比赛。
20世纪70年代初王家洼村是莱芜县宣传部抓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村。共青团工作成绩尤为突出,多次受上级表彰。1975年团省委奖给该村8.75毫米的电影机一部,并为邻村的水东、水西、金井、吴洼等十几个单位放影演出100余次,宣传毛泽东思想,是全县最早有电影放映机的村庄之一。1978年3月王家洼大队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并奖给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青年团活动闻名全省。
王家洼人相信科学,敢于创新,1978年王家洼科技队经全体科研人员多次精心试验的“寨王二号”先进麦种,被泰安地区农科院鉴定后定为推广品种,并奖给科研仪器一套。
道路通,百业兴。前几年王家洼村道路狭窄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彻底改变街道的落后状况,打破瓶颈制约,加快发展步伐,1996年冬,村“两委”带领干部群众拉开修路的序幕,重新规划,清理路旁障碍,拓宽取直,硬化铺油漆,修成大街一条,“联干路”与姚口路相接,总长3036米。宽10米。两边砌边沟,配有路灯30盏,总投资37万元。为弘扬奉献精神,村委投资4000余元,购置了一块莱芜黑大理石,将9位千元捐款者,17名500元捐款者,95位百元捐款者的名字刻在上面,选村里最佳位置(广场北)垒起高一米的碑座,立在上面以示表彰。
王家洼村工副业项目起步早,1965年第五六生产队橡胶石厂的产品销至全省。王荣章、王育宣、王美姜、王玉刚,带着产品跑遍全省各大企业。经鉴定产品质量合格,引进百余家客户来厂参观定货,产品小至小鸭集团洗衣杌的垫子,大到火车上的“碰头”垫子,品种齐全,远销国内八个城市和厂家。绳经厂厂长王玉永、王宪清跑莱芜下新泰赴青岛,去济南联系定货,找货源带领村民致富,深受村民赞扬。绳经厂延续到1980年。
王家洼村在北岭安装地下管道2050米,打深机井两眼。在培养生姜大蒜为主导产业的同时,建葡萄园80亩,温室20个,发展蔬菜大棚140个,充实了菜篮子工程;养鸡大户30个,鸡的存养量3万余只;每年养猪10头以上的有25户,50头以上的5户。
王家洼村为把农副产品的种植、销售、生产资料供应一条龙,村“两委”大力支持并提供方便。现有生姜大蒜收购点7处;油坊2座,馍馍坊一处;生资站3处,批发站1处,经销点5个,本村已成为电话村。
王家洼村人勤劳朴实,富有远见。早在1951年乡长王宪正在村民大会上讲过:“将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掌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这一理想现已变成了现实。王家洼村依靠科学,大力发展经济,创建“两个文明”,招商引资,百业俱兴。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王家洼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