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山子村 | 隶属:张家洼街道 |
行政代码:371202002239 | 身份证前6位:371202 |
长途区号:0634 | 邮政编码:271100 |
车牌号码:鲁S | 行政级别:村 |
北山子后村是在1962年1月由原山子后村分成南、北两个村子。大体以村中铁路为界,但铁路以北也有部分南山子后村的村民住户。山子后村于明朝洪武二年,从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因地处矿山北麓,故而得名。村人主要有段、谷、孙三姓氏。
1941年前,因袭旧制为一区管辖;1941年春,莱芜划为莱东、莱芜(北)、新甫三县后,属莱东县管辖;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曾隶属博莱县的矿山区管辖;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原建制后,归矿山区管辖;1950年5月,继续归矿山区管辖;1951年3月,改称第一区管辖;1955年10月,又称矿山区管辖;1958年3月,归城关镇管辖;同年秋为矿山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3月,归莱城办事处的芹村乡管辖;1985年11月,归张家洼镇管辖;2001年1月,归张家洼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北山子后村人,世代居住于此,繁衍生息。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在段、谷两姓村人中大多会织“家织布”来充实生计,这一手艺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
北山子后村有很多人从事革命。抗战时期,段伦良(现-离休),段明增(荣军)积极参军入伍打击日寇,二人均系0党员。解放战争时,特别在大动参时,有五人先后奔赴战场,他们是:谷玉珍、谷玉振、段伦森、孙守信、孙叔常。其中四人为国捐躯,被追认为烈士。
北山子后村人历来重视教育,崇尚文明。在解放前有小学一处,校址在村东南“大庙”,任教者是吕学武、吕魁阳,后因战乱中止。于1952年又成立村小学一处,校址仍设在“大庙”,任教者为孙书安、孙守圣,自此该村教育揭开新篇章。1962年分成南北两村后,学校仍在一处合办,校址设在南山子后村南,教学规模发展到初中班。山子后村文化人很多,解放前从事教学的仅北山子后就有孙书安,孙守圣、段明奎三人。该村在“文革”前有两名本科大学生,他们是段伦道和段伦生。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该村共有大中专生19人。
村内所经大事,一是村北的人造河,是1959年人工挖掘。二是村内东西向的火车道,于1962年通车。这两大工程,不仅在地理形势上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重要的是给村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转机。再就是1976年的“农业学大寨”,把村北一片高低凹凸、旱涝不收的土地通过深翻、整平,为高产、稳产田,从此,村人的温饱得以保障。
山子后村在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同柳家店、冯家坡三村联合成立高级社,社址在山子后村,社长是谷有仓。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
该村发展日新月异,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村人不甘落后,不甘受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运输业、服务饮食、建筑业、木工装饰、种植业、养殖业等小买卖使北山子村人的腰包鼓起来。经济上去了,生活好起来,闭路电视、电话都进了百姓家。特别是近年,北山子后村地处莱芜市区向北发展的中心地段,新建市人民医院就在该村东北。村委一班人审批了在市医院前大街两旁建沿街楼和两个农贸市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再实施旧村改造,使之成为现代化新型农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山子村附近有蔡家镇经幢、大芹村吕氏家族墓地、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