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咸家屯村 | 隶属:马连庄镇 |
行政代码:370285116 | 身份证前6位:370285 |
长途区号:0532 | 邮政编码:266000 |
车牌号码:鲁B | 行政级别:村 |
咸家屯村,在明清时期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莱阳县旌旗乡石山社。民国时期先后属山东省莱阳县芝山乡、第四区洼子镇、南岚乡农学校。1940年“三角拉锯”时期分别属抗日民主政府第四区莲花乡,国民党第五区洼子乡,日伪军第十三区洼子镇,解放后,先后隶属莱西县第三区莲花乡、马连庄区洼子乡、马连庄人民公社、马连庄乡、马连庄镇。
咸家屯村,山耩环绕,沟渠纵横。西为有名的老母猪耩,与南耩连成一片,耩上松树成林,耩下果园成片;东是远近闻名的莲花山;村北,肥沃的粮田与招远市相连。龙水路从村西穿过,便利了与外界的交往。交错纵横的沟渠与6个水库、平塘储存了丰富的水源,为1900余亩大地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特别是村东的水库、平塘水面似弯弯新月环绕村庄,使人产生心旷神怡之感。境内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不甚炎热,冬季不甚寒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降水量为7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1.4℃,温度最低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5.4℃,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为25℃左右。
1369年(明洪武年间),咸氏自莱阳县迁此建村,至今630余年。期间,张、闫、周等10 姓氏先后迁入。到2003年底,全村有咸、张、闫、周、姜、邹、徐、李、杨、魏、钱11个姓氏,253户,750人;迁至外地人员278人。
(一)
咸家屯人民坚强果敢,勇于斗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
葱绿的山川孕育了咸家屯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精神。早在1629年,先辈们就参加过李盛明领导的农民起义。到了清朝末年,在曲诗文领导的抗捐斗争中,闫岱组织数十名群众积极参加,给反动官府以沉重打击。1933年7月,中共莱阳边界区委在老母猪耩召开第一次秘密会议,宣告成立。1938年4月,中共莱阳县委曾进驻咸家屯村,播下了革命火种。自此,咸家屯村揭开了争取民主自由的新篇章。同年6月20日,闫维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咸家屯村第一名党员,随后,咸丰祥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建立了党小组,12月成立了党支部。抗日战争中,咸同斌、闫力芳、咸振山等20名热血青年先后奔赴抗日战线,同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其中邹世官、咸丰国、张维福、隋芝先后为国捐躯,闫力芳、张为连、咸同斌等负伤致残。1941年村“农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组织相继成立,全村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又有闫善芳、闫寿祝等10 余名青年舍家离业奔赴前线,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同时,后方人民积极支前,先后有60余人参加担架队、小车队、民兵班,支援潍县、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他(她)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的流血流汗,有的立功受奖;烈属王凤英机智勇敢,保护了3名革命干部,并积极做军鞋,支援前方,被评为一等功。建国后,又有45名青年先后入伍,200余名青年别离故土,奔向全国,他(她)们继承先辈光荣传统,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岗位上忘我奋斗。有的在抗美援朝战场光荣致残;有的在援外战场光荣流汗;有的在抢险救灾前线荣立战功;有的在技术领域成为高级技术人员;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咸家屯的英杰们,在这方热土上,在祖国大地上不断谱写着壮丽诗篇。
(二)
咸家屯人民智慧、勤劳,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
脱贫困,战天斗地传凯歌;奔小康,改革发展谱新篇。解放前,村民饥寒交迫,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1945年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人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迈出了摆脱贫困的步伐。1956年成立高级合作社,实行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组织起来的农民开始治山治水,改变了山河面貌,当年建拦水坝一座,此后,每两、三年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到1981年修水库2座,挖平塘4个,筑水渠350米,建扬水站2个,埋设地下管道3条,总长1000余米,初步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1964年开展学大寨活动,组织村民利用冬闲时节昼夜战斗,整地改土,到1983年共平整土地930亩,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与此同时,种植结构逐步调合,经济作物不断增加,1966年改栽果树70余亩,梨树10亩。集体力量不断壮大,到1979年集体购买动力机械417马,被动机械17部(台)。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1979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获县政府锦旗一面。1980年粮食单产超千斤,再次获县政府锦旗一面。粮食总产量达到42万公斤,人均粮食251公斤,人民告别了贫困,生活达到了温饱有余。
实现了温饱之后,人们前进的步伐更大了。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大农业观念、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更新,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由过去单纯种粮型向优质高效型扩展。2003年全村优质果园380亩,优质草莓400亩,设施栽培瓜菜60亩,养殖业逐步走向规模化。2003年养猪场1个,全村生猪出栏550头;养鸡场2个,年出栏8000只;养牛240余头,奶牛50余头。二、三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到2003年有商店3个,粮油加工厂2个,农机具维修厂1个。
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世纪末,咸家屯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跨入了小康之门,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3480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4136元。人们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穿着趋向时尚化, 一年一个新“时髦”;饮食趋向科学化,肉、蛋、奶、蔬菜及其他副食品成为人们经常的食品;出行达到机械化,到2003年底,全村有摩托车150辆,汽车6辆,三轮车、手扶车等119辆(台),人们外出不是坐车,就是骑摩托;住房宽敞明亮化,2003年底人均住房达26平方米。通讯快捷化,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成为时尚,到2003年底,全村拥有固定电话164部,占总户数的66%,手机48部,电视机235台,达到总户数94%以上,是人们了解国内外信息的最佳工具。
(三)
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村级组织建设和村庄建设跨入先进行列。村党组织1938年建立以来,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996年2003年两次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村民委员会1984年成立以来,组织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1997年后,连续三年被镇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称号。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村庄建设逐步规范,先后修建东西文明大街2条,安装了路灯,实现了亮化。2000年投资9.2万元,挖机井、建水塔,村民喝上甘甜的自来水。1987年以来,倡导文明家庭建设,文明新风吹进家庭,“五好家庭”|“文明户”比比皆是,出现了有名的团结和睦、文明幸福的“五世同堂”之家。自2000年起连续三年荣获“莱西市文明村庄”称号。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24年创办初级小学,1968年设初中班一个,1970年以来,儿童入学率达100%,曾被乡(镇)教委评为教学成绩突出学校。1958年办幼儿园,幼儿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咸家屯村历来重视成人教育,1944冬办起了农民夜校,为强壮年农民提供了学习机会,到1965年,全村的青年农民基本脱盲。改革开放后,村民通过自学、函授、外出培训,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学习科技知识,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近40年来,全村不断有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共有研究生学历的两人,本科生47人,大专生18人,中专生28人。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咸家屯村文娱活动由来已久。1944年,村干部闫丰祥组织20余人成立秧歌队,利用农闲进行演出,1944年改演“四平调”,1957年又成立京剧团,人员发展到40多人,可演出20多个剧目,经常在莱西北半县及招远、莱阳演出。近几年,老年活动异常活跃,2000年办起老年学校,于农闲和晚间开展秧歌、健身舞、打门球、套圈、太极拳等各类文体活动,曾获莱西市老年体育运动会第三名、第六名好成绩,多次被青岛市、莱西市老年体育协会评为先进老年体育基层组织。
医疗卫生工作源远流长。1934年5月,闫寿茂首创“新立药房”,行医诊病,远近闻名。建国后,多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建厕所,治理污水,粪坑等脏乱环境,改善居住条件。1969年,实行医疗合作制度,对群众实行免费或低偿服务,对儿童进行多种疫苗接种。医疗条件的改善,保障了人们身心健康,普遍延长了寿命。2003年,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112名,占人口总数的15%,1986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人48人。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1964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干部群众都能自觉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曾获镇政府计划生育一等奖。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03年出现负增长。
咸家屯村在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已经具备了多种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处在龙水路边,交通便利,宜于发展路域经济;二是土地资源充足,优质高效农作物形势喜人,农民增收较快,发展前景广阔;三是畜牧业生产效益较好,发展潜力很大。然而,咸家屯村还存在诸如工业项目薄弱,农产品加工增值不足,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着经济的大步发展。
咸家屯人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幸福安康的新农村。咸家屯村未来灿烂辉煌!
咸家屯村附近有咸家屯遗址、鲁格庄遗址、孔家店遗址、咸家屯遗址、山后人家农业观光园等旅游景点,有夏庄杠六九西红柿、产芝水库大银鱼、莱西大花生、马连庄甜瓜、店埠胡萝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