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韩楼村 | 隶属:高庄镇 |
行政代码:371702105 | 身份证前6位:371702 |
长途区号:0530 | 邮政编码:274000 |
车牌号码:鲁R | 行政级别:村 |
韩楼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四十五里处,徐河北安一公里,现有人口近900人,耕地面积1400多亩。韩氏五世祖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鄄城县引马乡韩庄迁此建村,当时此地柳树遍布,俗称柳林坡,韩姓迁入后取名韩柳行,后退林复垦,柳林不复存在,故更名韩楼,沿用至今。
韩楼古属曹州管辖。新中国成立以后,隶属菏泽县小留公社,1958年划归白虎乡,1979年撤乡建镇,后并入牡丹区高庄镇管辖。韩楼村民皆为韩氏族人,后有张黄两姓迁入,但均系外甥随母居住,人口不足二三十人,韩楼村民自古乡风淳朴,多以耕种为业,养家糊口。因自古多受封建、保守传统思想的影响,成大器者廖若晨星。韩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随着历史的改革,发生了许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云散湮灭,但有一人却经常被村民谈起。
韩顺起(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出生年代正当兵荒马乱、军阀混战的时代。自幼无父,与母亲及两个弟弟一起生活,虽然日子比较艰苦,但由于他从小聪明过人,精明能干,生活也能勉强度日。后来由于他娶妻生子,本地连年灾荒,所以全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作出了大胆的决定,一家大小七、八口人逃荒要饭,加入了闯关东的大军,由于他能言善道,凭着一杆烟袋带领全家老小辗转到东北抚顺。一根烟袋闯关东的话题至今还被村里人津津乐道。流落到抚顺后,他带领弟弟们下煤窑、摆地摊,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始终没有泯灭要改变命运的决心。他清醒的认识到,要改变命运,必须要由文化知识,所以生活再艰难,他也要省钱供孩子们读书,他对孩子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晚上全家聚在一起让孩子们把学校学来的知识再教给全家人。由于他精明能干、能说会道、诚实守信,所以生意场上如鱼得水,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不少积蓄。但终究故土情深,他决定回家创业,到菏泽发展。他在菏泽开起了布庄,并在韩楼置办家产,购买田地,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家产迅速扩张,但是无论贫困、富贵,他都不忘孩子们的学习,在他的子女中,由三个大学生、三个高中生,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三儿子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后曾到苏联留学,后来为中国光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但是后来由于土改运动,他全家被划为地主成分,土地、房产全部充公,并且还要接受无休止的批斗。他看到前途渺茫,怀着人挪活的原则,率全家老小迁往开封,由于孩子们都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所以都谋得了不错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受到成分论的影响,全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其中三儿子被关进“牛棚”,心身受到严重摧残,后来虽被平反昭雪,但也过了人生的黄金年代,像韩顺起家人那样因成分论而受影响一生的人物在韩楼不占少数。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韩楼群众也和其他地区的群众一样饱受了磨难,村里出现了多起饿死人的事件,有些家庭还家破人亡……这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家庭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农村实行责任制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韩楼的村民群情激昂,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青年们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创业。2004年,在村两委会的主持下,村民踊跃捐款集资修路2.5公里,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历史。
现在,随着中央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韩楼村的文教、卫生、新农村建设等各项事业正突飞猛进,一片繁荣昌盛。
韩楼村附近有曹州牡丹园、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古葵丘、曹州古今园、曹州百花园(牡丹精品园)等旅游景点,有菏泽牡丹籽油、万福甜瓜、菏泽面塑、鲁锦、曹州牡丹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