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朱泮村 | 隶属:北沟镇 |
行政代码:370614109 | 身份证前6位:370614 |
长途区号:0535 | 邮政编码:264000 |
车牌号码:鲁F | 行政级别:村 |
在蓬莱城西14华里处的渤海岸边,有一条基本上是东西走向的山谷,山谷里座落着两个村庄。谷口的村庄叫下朱泮,东边的叫上朱泮。上朱泮北临大海,三面环山,是一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小山村。现全村有197 户,527人。村中大多为李姓。该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上朱泮大队;1984年改为上朱泮。
关于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据传说,朱、潘二姓在此落户,故叫朱潘村。因分住在上下两个村,所以也叫上下朱潘。此地在上边,故叫上朱潘。后来,朱、潘二姓却不知什么原因在村中消失了,李姓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小云南迁至此地定居,仍沿用原来的村名。其二,“朱泮”一名,据推测可能是古人的航海标志,因这条山谷的临海处多是红土、红砂,非常醒目,易于辨认,古航海者每到此处,看到了这“红色的海边”,就知道航行到了什么位置。红色,也称为朱色,泮通畔,意为水边、岸边,故称“红色的海边、海岸”为“朱泮”。又因古人爱好笔画多,字方正,所以将“朱泮”改成“朱潘”。自然,这山谷里村庄的人们后来就称之为“朱潘”村。
上朱泮村东西分别有一个很大的方形土台子,虽经多次整地,但现在仍存,只是比古时小得多了。据古人讲,这两个土台子一是当年祈天求雨之处;二是当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在此祭天之处。
在村西北老烟潍公路两侧有地名称东营子、西营子,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高丽时在此安营扎寨之处。东营子东边有地名称“锅轻”,即现在上朱泮原砖厂之处。锅轻即是临时搭建的锅台,实际应该是“锅擎”二字,蓬莱一带百姓家办喜事时在院子里临时搭建的锅台,蓬莱话叫“锅轻子”。农业学大寨时,整地改土,大整大造大寨田,在此地曾发现大量烧黑灰,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高丽时在此处埋锅轻的地方。在东西营子东边有地名称“上马台”,据传是因李世民在此处上过马而得名。
上朱泮村东有一个叫“桃花夼”的地方,早前有一“桃夼庙”,也称“东夼庙”。这座庙当年香火兴旺,僧侣众多,最后几位僧人,元凤大师可称为得道高僧,知识渊博,颇有风度,大约于五十年代圆寂。他先前的好多徒弟中,不少人奔赴抗日前线,当了八路军。据说有一个人最后还成了一名高级军官。这座庙建于大唐贞观初年,当时李世民坐天下时,将全国各地所有的风水宝地一律建庙,为的是怕民众葬坟,破坏风水。又因桃夼庙当时遍山野桃,有九个山头倾斜均指向此庙,故历代均称为九龙聚会。在九龙聚会的合口处,南北分别各有一座小山,人称为二虎把门,的确是一处风水宝地,当年在桃花盛开之时,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外的人都来此赶庙会,热闹非凡。1947年前后,上下朱泮村的民兵拆毁了庙中神像,庙中断了香火,无人维护,后来倒塌了,现在庙的遗址还在。
庙西约一公里处,有一座山称为塔顶,塔顶上有一处庵园,是当年的尼姑庵,庵内建有一塔,塔顶山因而得名,六十年代时塔基仍在。
六十年前村西有一座坟,此处树高林密,成为一自然的天然屏障,所以日伪军多次扫荡,走到下朱潘村(村西为下朱潘)时,见东边是树林,以为没有人家了,所以就未到上朱潘村。上朱泮村可称得上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藏龙卧虎之宝地。
事实果真如此,从上朱泮走出的仁人志士很多,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李瑞年,1947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北沟区中队十三纵队、三十八师、炮兵营、三十一军九十二师、九十三师、东山守备九十团工作。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参谋、炮兵副主任、副团长、等职。1971年调任福建省漳州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李瑞年同志先后参加过兖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福厦战役。曾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被评为团战斗模范一次。
李瑞玉,1952年参加工作,历任烟台第一染织厂技术员、科长、烟台印染厂党总支副书记,烟台纺织研究所所长,烟台经编厂厂长、烟台针织公司副总经理。
李祥斌,曾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高教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山东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军事专业济南分会理事。李祥斌同志主编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概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编著《马克思主义原理600题解》、《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等。
如今的上朱泮村也是胶东半岛上的一颗明珠,成为小康村的典范,是农民乐园的榜样。
上朱泮村附近有南王绪遗址、蓬莱海防遗址、蓬莱沿海烽火台群、蓬莱阁旅游区、长岛旅游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蓬莱海参、蓬莱赤甲红、蓬莱地生子、蓬莱加吉鱼、蓬莱葡萄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