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史名村 | 隶属:南市镇 |
行政代码:610481104216 | 身份证前6位:610481 |
长途区号:0910 | 邮政编码:712000 |
车牌号码:陕D | 行政级别:村 |
史名村人在此居住时,没有建村庄,三家为一村,五家为一庄,很不整齐。周围人送给该村的别名“无街村”、“无名村”,以后史姓人提议建村筑城以防匪盗,所以人们起名为“史命村”。后改为“史名村”。
村民姓氏以南、陈、胥三姓为主。其余少许为魏、姚、张姓,均为该村老住户。
史名村民国十二年(1923年)史名村归第一区公所管辖,1950年,史名村也和其它村子一样,从互助组、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归三韩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归东风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归三韩人民公社南市生产管区管辖,1961年成立史名生产大队归南市人民公社管辖,1967年至1978年归南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 ,1979年至1983年归南市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成立史名村村民委员会,归南市乡人民政府管辖。1996年撤乡建镇,归南市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史名村自1950年以来历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村主任:
党支部书记:南世理、陈有平、南生财、胥保康、南丰收、南志建、南天保(2011年至今)。
大队长、村主任:南彦亭、杨斌国、南兴奇、南水库、南克俭、南余产、南纯洁、南建民、南耀武(2011年至今)。
唐朝时,沿渭河向西十里一寺。史名村南1000米处的延长寺便是当时北莽塬上一大名寺。寺院占地15亩,坐南向北,建筑恢弘。北莽塬上沿肖河故道的几处寺庙均为向北开门,其原因就是这些寺庙都建于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就在北面的九嵕山上,庙门向北是为了表示对唐王的敬仰。延长寺前面照例是山门洞子,山门上建有二层门楼,门楼里供奉二郎神。进得院内可见巨柏数棵遮得半院阴凉,铁钟一尊铭刻建庙历史,两边偏殿敬奉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弟兄。上殿建筑面积较大,屋顶为七檩六椽,殿内供奉佛祖释迦摩尼。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四方信众聚集而来,烧香拜佛施舍善行。过去,寺院有常住僧人数名,闲时,僧人们会耕种寺院的土地,以求自力更生。20世纪五十年代,大搞破四旧运动,延长寺也没有躲过此劫难,大殿、古柏、铁钟,悉数毁坏,僧人驱散,从此,史名村南空荡荡一片寂静田野,再也不见诵经声声、香烟缭绕的佛陀世界了。唯有村中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二月二十六、四月初四的古庙会依然延续。村中还有天主教堂一座,建于1994年,信教群众有40余人。
史名村名人:
南南轩(1879~1916),字风熏。少时有大志,性刚直,品学兼优。他在陕西高等学堂上学时就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经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1909年从陕西高等学堂毕业后即回兴平,与张玑瑞、张深如、南兆丰共同创办《兴平报》,他担任社长,主持报社工作。报纸宗旨名为“启发民智,开通风气”,实为揭露清朝黑暗统治,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11年西安起义后担任陕西省交通厅科长、《秦风》报社编辑,后任陕西观察使署二科科长、陕西省议会议员。为了抵制外货输入,振兴民族工业,他辞去官职,联合集资在西安设立“精业染织公司”,参与开办延长油矿,并来往于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等地经营工商业。1916年初,在西安与张深如、杜守信、焦易堂、吴希真等20余人,极力反对袁世凯盗国称帝。共同开会研究驱逐袁之心腹陆建章的武装起义,被叛徒张怀芳告密,2月15日被捕,就义于西安。年仅37岁。
陈寅生,1938年生,曾任政协兴平市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南克俊,1957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任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美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会员、陕西省科技项目及成果评审专家。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近20名,毕业10余名。主编《现代肿瘤内科治疗学》及《现代肿瘤治疗药物学》专著2本,参编专著3本。承担多项国家新药临床研究工作及国际多中心临床协作。
南志民,1949年生,中共党员。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后勤部营房部正师级研究员。
南明发,1953年生,中共党员,西北政法学院毕业。曾任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南岗合(生卒年不详),中共党员。1950年曾任广州军区49团连长,后因公牺牲在广东。
史名村多年来注重果业生产、生猪养殖和麻花加工业。果业生产以富士系列苹果、酥梨、桃为主,总面积3000余亩。生猪养殖户60户,其中百头以上养殖户12户,50头以上养殖户30户,年出栏生猪8000头。麻花加工成为富余劳动力创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村里有麻花加工户80户,销路遍及兴平和礼泉、乾县。另外,由于村大,果树面积大,化肥用量大,所以,村中化肥经销生意旺盛,多家化肥公司常年在村中设点销售。全村有运输车辆15辆,各种农用机具400台,在外务工300人,经商户30户,2011年,人均收入7298元。
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史名小学是1992年修建的,2007年重修,学校现有8名老师(公办5名、校聘3名)。医院、超市布局合理,自来水通到村民家中。2011年,村委会多方筹资硬化村中路面2公里,通村路经周便连接兴礼公路。村民自发成立200人的锣鼓队,演奏传统鼓点“社鼓”。村南北大路3条,总长3000米,硬化1500米。有卫生室3个,农家书屋1个,固定电话25户,有线电视200户。
1966年10月,史名抽水站由兴平、礼泉两县合办兴建,次年夏建成,安装14sn-28水泵3台,扬程14米,主要灌溉该村耕地。1958年,宝鸡峡引渭工程开始,1971年竣工通水。此工程在兴平境内有支渠五条总干八支:干八支渠由乾县昙子坊分水闸引水,向东南经马连村进入兴平,再经史名村、周便村、西王村,到南市村西拐向南,退入兴二支渠,是史名村土地灌溉的主要水源,加上村中的两眼机井,史名村的土地全部可以浇灌,给种植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史名村附近有丁兰墓、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