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杏花村 | 隶属:西城街道 |
行政代码:610481002206 | 身份证前6位:610481 |
长途区号:0910 | 邮政编码:712000 |
车牌号码:陕D | 行政级别:村 |
(村名起源)杏花村原名乾阳堡,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古代的兴平市城西北二公里处,是汉代朝廷园林山苑之麓。当时沟壑山崖上下遍及苍松翠柏,奇花异草。当时这里曾有一村庄(今轻机厂处),是按阴阳八卦起的村名,“三”为乾,“一”代表阳,故称乾阳堡。直到清乾隆四十二年,乾阳堡人全部迁往村东北一公里处,(搬迁原因今人不知),当时,该村出了一名“杏林名医”,他行医多年,医术在十里八乡十分有名,他看病从不收病人一分酬金,唯一有一个条件,如重病者被医治好,须种植杏树五颗,病较重者被医治好,种植杏树3棵,一般病者被医治好,种植杏树1棵,就这样,久而久之,乾阳堡村的周围竟被病愈者种植杏树十万多颗。从此,杏花村的村名便取代了乾阳堡。
(村民姓氏及来源)村民以赵、魏、马、郭姓居多,(还有少数冯姓是从马嵬冯家坡迁来的)。
(行政隶属及演变)杏花村在解放后归潘冉乡管辖,文革期间,归七里庙人民公社(七里庙人民公社革委会)管辖,文革后期,归属于冉庄乡公社,在1996年,设立冉庄乡,杏花村是冉庄乡辖区内一个自然村,2001年11月,撤乡建办,杏花村一直归西城街道办事处管辖。
历任村支部书记
赵云宏(书记)1964——1984年
魏赞武(书记)1985——1995年
赵会会(书记)1996——2015年5月
赵佰锁(书记)2015年6月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
郭教华(村主任)1976——1985年
郭志义(村主任)1986——1993年
赵会会(村主任)1994——1995年
冯增魁(村主任)1996——1999年
冯进宪(村主任)2000——2014年
赵党胜(村主任)2015年至今
(历史遗迹)解放前,村西有马王爷庙、菩萨庙,村东南角有砖塔一座,塔高约10米,顶上建有魁星楼。村庄有黄土夯筑的城墙,城墙呈矩形,留有东门、南门,南城门楼的青砖上镌刻着“乾阳堡”三个大字。村东紧傍着当时的管道“西北大道”,此大道直通礼泉、乾县,是古代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
历史变迁,斗转星移,杏花村几经迁移。解放前兵匪战乱多发,村民们为了远离道路而逐步将村庄北移至塬坡处。一个世纪过去了,村民又遇盛世太平,为了发展经济,享受繁荣,从上世纪末开始,村民们又陆续南迁搬回最初地点。最初,村民以钱、杨姓居多,现在杨姓仅存1户,钱姓绝迹。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陕西一个叫胡景冀的青年军官在三原县举旗,讨伐陕西督军陈树蕃,随即组成了陕西靖国军。1918年(民国七年),靖国军第四路军司令胡景冀部驻兴平县城杏花村,同年陈树蕃派旅长曾志才部,加强野炮2门,进驻县槐巷小学。形成对峙局面。
(名人简介)清末时期,村中曾出过一名举人叫赵济昌,他一生不为官,只在村中窑洞教书,村民无不称赞其高贵品德。
(经济发展)1965年,主持兴平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孟昭亮发启了“一平三端”试点大队。他以再现杏花村昔日风光胜景的美好愿望,号召村民在村外的渠边、路边和房前屋后栽种了2万多颗杏树。经过一年的努力,全村800多亩坡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笔直的渠边、路边栽下了2万多株小树,当年增产,群众短期受到实惠。令人惋惜的是,“文革”期间,深受兴平人爱戴的孟书记被打倒入狱,2万棵杏树也难逃一劫,全被毁坏。
杏花村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以商贸、劳务输出为主。近年来,杏花村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强畜牧,活商贸,促劳务”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群众走产业富民道路。截止目前,全村奶牛存栏达67头,生猪存栏达1120头,奶山羊存栏150多头,畜牧业创收290万元;全村从事建材、运输、商贸等个体户达43户,年收入160万元;向外输出务工人员310多人,年收入240万元。
(社会事业)杏花村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认真落实党在教育方面的好政策,实行了“两免一补”“贫困大学生贫困申请”等政策。为了加强文明建设,全面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杏花村两委会坚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新突破口,以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美化净化为切入点,不断加强思想文化道德建设,通过上级部门捐赠及村委会购买图书了大量图书,包括农业科技、养殖、病虫害防治、文学图书等多种类别,在村委会设立了农家书屋,方便了广大群众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了文化广场和村委会办公室,购置了健身器材,建立村卫生室,并在村推行新农合政策,保证了村民生病有能力治,全村的文明卫生的整体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村容村貌)杏花村是兴平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从1996年开始规划建设,新村建设按照“以人为本,超前设计,30年不落后”的规划理念,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房、统一绿化”,并按照“五改、五化、五有”的要求,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新农村。在示范村建设中,村委会将整个工程分为三期,投资398万元,从1997-1998年开始,陆续有220户、1100人搬迁至新村。截止目前,第一、二期工程和搬迁任务已经完成,第三期新村建设工程已从2007年5月开始实施,现在已经搬迁至新村的居民达90%。如今的杏花村人,正在向城镇化的道路上行进,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会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了提升杏花村新农村建设的档次,杏花村从强班子、带队伍、促民生着手,积极开展党员定岗定责、双培双带等工作,先后与群众结交帮扶对子19个,7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村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增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依靠科技致富的新风尚正在杏花村逐步形成。
近年来,兴平正在全力加快“城北景观林带”工程建设,景观林带位于杏花村北的高干渠两旁,全长10.2公里,投资5000万元,自东向西依次设计了翠染朝阳、问礼秋林、汉武广场、彩云追月、凤舞桃源、林海踏浪和芙蓉寻梦7个景观节点,分别形成相互独立又有关联性的7个景观主题,使文化特色与园林景观相映成趣。城外段全长20.8公里,计划营造杂果经济林9900亩。截止目前,该工程城区段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三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已完成栽植七叶树、白皮书、腊梅、石楠、大叶女贞、青桐、楸树等各类花草苗木94.6万株。孟昭亮书记的夙愿又可以实现了,杏花村的春天又可再现姹紫嫣红、蝶飞鸟鸣、苍松翠柏的汉代朝廷园林黄山苑之美景了。为了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杏花村及时调整规划,把原在台坡地带的老村庄规划为养殖区,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建设、集中进料、分户施工、统一监理”的原则,启动了投资1800万元,建设新居150户,搬迁600多人的杏花新村建设工程。工程启动前,杏花村投资166万元,实现了规划区内“三通一平”。一期93户主体工程已于2006年建成,其余各户已建成,其余各户已建成,完成了群众门前彩砖铺设和绿化工作。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建成了占地面积67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厂长200米的文化长廊,有力地改善了杏花村群众的生活条件。
(今后发展规划及目标)为了建设好示范新农村,杏花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积极配合上级规划与指导,决心在以后的发展中,切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同时,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
杏花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