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关山村 | 隶属:关山街道 |
行政代码:610114007 | 身份证前6位:610114 |
长途区号:029 | 邮政编码:710000 |
车牌号码:陕A | 行政级别:村 |
一、村组简介
(一)巨火组
其位置在关山老城西门里。农业合作化时,西门里成立了巨火初级农业社,后叫巨火队,1984年后称巨火小组。
巨火组西与苏赵村为邻,西南接仁合村、西兴村,北连警钟组,东为关山粮站和恒一组。本组建国前仅有村民22户,120人,现有120户,484人,耕地面积570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
巨火组以王姓为主,共有4支。由现存的富平《到贤王氏家谱》可知,明初,王锐由-迁富平到贤,生有五子,共分五门。清乾隆年间,二门王凤后人兄弟两个落户关山经商。该王姓居关山后已有十世,其谱系为“大、天、全、景、正、成、志”,“志”后无续。另外三支王姓人口不多,何时居此无考。组内杨姓系建国初由河南逃难落此;戴姓系农业合作化前由戴家村迁入;赵、蔡、韩、邢、史姓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落户;权、田、樊三姓建国前后落此;冉姓和李姓建国后由冉家巷和南街因婚落户本组。
该组农业合作化时经营甚好,每年劳动日价值1元左右,村民生活还算不错,周围群众甚为羡慕,争与结亲。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迁居城门以外。该组群众善种粮棉,近几年,甜瓜、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奶牛、奶羊日益增多,青壮年多出外打工,砖混平房不断涌现。现有拖拉机4台、收割机两台、农用车40辆,另有木器加工、农机修理、馍店、商店、书店、收购站、养猪场多家。村民张建华的晶晶面粉厂日加工原粮250吨,质量可靠,产销两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百余名,颇受群众欢迎。
本组王成运蒸的包子皮薄、个大、馅饱、味香,远近闻名,人们争相购之。可惜今已失传。
(二)警钟组
位于巨火组北边,关山老城西北部。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警钟农业初级社,因此而得名,1984年后称警钟组。
本组建国前有村民38户,204人,现有139户,566人,耕地面积822亩。该组土地均在塬上,渭交抽通水后始可浇灌。旧时靠天吃饭,亩产仅百斤左右。农业社时,本组经营不错,劳动日值在七八毛钱左右,仅次于巨火小组。1980年后,队长于全寿带领群众,平整了200多亩塬坡地,又打机井20多眼,全组生产条件大为改观。
改革开放后,本组经济发展较快,前几年,有30多户村民种蘑菇,50多户养了奶牛,关山唯一的奶牛饲养小区就设在本组。2010年,全组种植甜瓜300多亩,养殖奶牛70多头,加上粮棉种植、劳务收入和做小生意,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
本组现有各种农机具20多台、大小汽车20多辆,95%的村民都盖起了新房,从事饮食业的有十多家,搞机械加工及修理的有四五家。农贸市场和关山汽车站均设在本组。组内道路全部硬化,近一半装有路灯,并实现了绿化、美化、排水涵洞化。每逢集日,人流过万,交易活跃。汽车站内常年客流不断,街道两旁店铺相连。整个警钟组充满了新农村文明村镇的新气象。
本组姓氏有李、于、冉、赵、王、葛、孙、张、靳等,李姓居多。据传,李姓先祖原是朱元璋手下的一位将军,因其有功,封在关山,发展至今,丁口过百。其祖坟在关山西门口外,建国初断墙、碑楼仍在,农业合作化后被毁;于姓祖上于德明清末从于家村迁入关山,现已十多户;冉姓亦有十多家,其祖上由关山城外冉家迁此;赵姓有两支,一支建国前从河南逃荒到此落户,一支由山西迁来;王姓是王孙蔚之后,清代由王套城迁来;靳姓迁自蓝田县普化镇;葛、孙、张姓来源无考。
该 组有户姓李人家的米醋及豆制酱油非常有名,周围十多里的群众常慕名而来。有两家经营的面皮、肉夹馍等小吃质量上乘,颇受欢迎。另有一于姓搞农机修理和加工,请有工人十多名,在周围甚有名气。
(三)醒钟组
该组在警钟组东,还包括原当铺巷几户,因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醒钟社而得名,后叫醒钟队,1984年后称醒钟组。
本组建国前有村民26户,145人,现有119户,465人,耕地面积827亩。该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建国前村民以农为主,只有两三户拴有硬-车,兼搞运输,另有几家兼卖打馍。土改时,关山城内定有两家地主,都在本组,社教运动中又有3户被定为富农,足见该组经济原居关山村之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本组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户养有奶山羊,奶牛存栏30多头,两户养鸡效益甚好。一代姓村民养鸡两千多只,卖鸡、卖蛋收益不错,就连鸡粪近几年也成了抢手货。这几年甜瓜种植日渐增多,已达400多亩,亩收益4000元左右。本组有5家木器加工作坊,另有几家做餐饮、服装小生意,青壮年多出外打工。由该组走出的朱天社回村办的“大天胶厂”闻名省内外,甚有名气。本组过去有十多家以烙馍、打馍为生,周围村镇每逢集日,十多副馍担子由此而出,上集赶会。由于讲诚信,质量好,这儿的馍远近闻名。过去卖馍,本小利微,人们说这是“贴赔炭,吃黑面。”由此可见其常年辛苦,却度日维艰。
本组姓氏有李、冯、房、朱、康等。房姓由城北房家迁入,居“当铺巷”。李、冯、朱、康姓等来源未考。大多村民今已迁至城北通慧路东侧,连成了近一公里的商业街铺。
(四) 晓二组
该组位于醒钟组东,关山城内东北角。农业合作化时成立晓光农业社,后分为晓光一、晓光二。1984年后称为晓二组。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村民迁至城外关山中学、关山初中北边。
建国前,该组有村民22户,125人,现有105户,420人,耕地面积740亩。本组村民旧时以农耕为主,较为贫穷,农业合作社时,晓二劳动日值多为五六毛钱,居全村中等。
本组耕地都在城外东北方向,西与醒钟为邻,东与北梁相连,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井渠双灌,适种粮、棉、瓜、菜。这几年,甜瓜种植发展甚快,瓜棉套种达300多亩,群众收入年年增加,2009年已突破6000元。农用机械、家用电器日益普及,新盖房舍不断增加,村民生活日渐富裕。
据传,潘姓是本组的老住户,占总户数的多一半;几家冉姓与冉家巷的冉姓为同一先祖,原由城外冉家村迁入;权、乔、李三姓人口较少,来源无考。
关山“蹩鼓”的传承人冉光阜即为本组人,他还是关山社火和自乐班的台柱子。冯君登、潘振平、张凤德等都是当年关山东北部抬芯子的主要能人,他们装的芯子多以巧取胜,以奇服人,在方圆甚有名气。
(五)晓一组
该组位处晓二组南,关山东门北,大部分人住在冉家巷。原属晓光社,后为晓一队,1984年后改为晓一组。该组建国初有人口110人,现有村民81户,331人,耕地面积674亩。
该组土地在正东门外,旧时大都以农耕为生,仅有两户拴有大车,闲时搞些运输。有一家河南王姓人经营的染坊,规模不小,甚为有名。本组原先比较贫穷,农业社时,劳动日值总排在后几名,是有名的“穷队”。改革开放后,村民放开手脚大搞多种经营。由于本组紧邻关山小学、初中和高中,因此光从事针对学生的餐饮、小卖部者就有几十家,有五六家出租房屋给学生,还有的寄存自行车等。再加上大种甜瓜,瓜田又套种棉花,村民的收入近几年直线上升。
由于关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本组紧邻相处,其文化气息也促进了该组村民精神素质的提高,因此“关山村晓一民间歌舞文艺队”便应运而生。2009年冬,由本组妇女李秀侠、退休教师代玉亭牵头,搞起了文艺队,一下子就集中了近四十人。她们由代玉亭辅导,跟电视、碟片学舞蹈,很快掌握了多种舞蹈程式,又排练了秧歌舞。晓一文艺队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净化了农村风气,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其它村民小组在其影响下也纷纷仿效,先后搞了起来。
关山“蹩鼓”的最早引进人就是晓一组的冉恒升老人,他虽早已过世,但其后人仍在传承着他的技艺。
“关山镇中心幼儿园”也处在该组,它是由一个家庭幼儿园发展起来的占地二十亩的现代幼儿园,周边十多里路的幼儿均在此入园学习。该园的创建人是年轻有为的张娟。
关山地区旧时的天主教堂也在该组,地址在关山卫生院处。
本组村民以冉姓为主,其祖上由关山东南方的冉家村迁来;还有刘姓、王姓几家人,均为从河南逃荒来陕的;冯姓、黄姓各有一家,来源无考。
(六)恒东组
该组居民主要居住在东涝池巷和关山小学的西边,现有一部分住户迁居城外东南角。上世纪五十年代,南街成立恒火农业社,经两次分队,1984年称恒火东组,简称恒东组。
建国前后,人们以农耕为主,外来户有的做小生意,有的给人扛活。
关山述章油坊、东涝池及关山小学都在该组辖区内。油坊远近闻名,小学历史悠久,明末社学即为其前身。关山城内有家做甑糕、粽子非常有名的李姓人家,就是恒东组人,其后人现在还不时重操祖业。由河南迁来一家制做竹笼屉的,在周围很有名气,由于铝制品的兴起,现已歇业。
农业社时,恒东组是关山城里情况较差的队之一,社员长年劳动,马不停蹄,到年终分配,几乎都是“透支户”。现在人们已摆脱了贫困的生活。甜瓜的大面积种植,瓜后棉花又长起,丰收一茬接一茬,再加奶牛羊的收入、平时劳务收入,该组2009年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原先低矮破旧的土房子大都变成了新的楼板房。
本组辖区建国前大部分空园都无人居住,只有70多口人,现有村民74户,313人,耕地面积520亩。
本组以周姓为主,他们是原住户,刁姓是清时从山东迁来的,薛姓由渭南薛家迁入。另外还有张姓、葛姓、王姓都是迁入户。
(七)恒南组
和恒东组一样,都是原恒火农业社两次分队后分出的,因地处南门东边的南部,故名恒南组。
恒南西与现恒一紧邻,土地也多在“南下坡”,南边与东兴接壤,紧东邻即是恒东。村民住宅东与关山小学为邻,现今大部人移居城外东南角。
本组人口较少,面积不大,村民大都以农耕为主。土地承包后,开始大量饲养奶牛、奶山羊,关山三个奶牛饲养点,本组就有一个。全组现有奶牛30多头。
最近几年,甜瓜种植发展迅速,瓜地又套种棉花,使村民增加不少收入。2009年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
本组周姓人占大部分,都是原住居民。另有杨姓、胡姓、刘姓、李姓、冯姓十多家。冯姓原是康桥南冯村人,民国初年,由冯家迁入东丁村,后再次迁入关山。冯姓老人叫“冯万正”,他是关山旧时“自乐班”的牵头人,人缘很好。
恒南组建国前有100口人左右,现有村民79户,291人,耕地面积460亩
(八)恒一组
和恒东、恒南一样,是原恒火农业社两次分队后分出的。其位置在原南街的西部,土地大多在街南的南坡下。现有村民72户,305人,耕地面积480亩。
恒一组原城外不远处,-时曾修了一个百亩左右的大水库,由苇子河水库引来水,当时还弄了条船放在里面,曾吸引来不少钓鱼游泳的人。农业合作化初期,水库在灌溉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上世纪七十年代渭北好几个公社的劳力集中于关山,大战五个多月,填平了水库。现在水库的原址上,住上了几十户人家。
本组村民以农耕为主。建国前,有三四家拴有硬-车,农闲时搞些货运,以换取运费。另有三家饭铺、两家杂货铺,有家叫作“德泰祥”的是“粟店”。还有几家是摆摊卖饭的,一温姓人家的牛肉泡远近有名。
改革开放后,村民大部分移居南门外公路两旁,形成了一公里多长的商业街,几乎每家都有生意,很是兴旺。光是钢材加工厂就有五六家,整天机器声不绝于耳。每到甜瓜成熟季节,公路两边的大小车辆来往不断,客商瓜农云集,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本组也是奶牛、奶山羊饲养强队,关山三个奶牛饲养点,本组就有一个,经营人叫代青祥。
2009年本组的人均纯收入已接近8000元。
关山村卫生保健站也在本组,负责人代世丰。
本组有一个浴池,经营已快十年。
本组有代、李、金、潘四大姓,另有蔡、朱、温、高、黄几姓人。代家原住于南街西头,李家住在中部路北,潘家住于南门西边路南,金家多集中于中部南北大路的两边。诸姓来源已不可考。
(九)恒二组
该组是由原来恒火社经过两次分队后形成的村民小组之一。恒二组西与恒一组紧邻,土地全部在南下坡,南边与东兴接壤,东邻恒南组,村民住关山南门里外两边。全组共有81户,334人,耕地面积470亩。该组人口较少,面积不大,村民大都以农为主。土地承包后开始大量饲养奶牛、奶山羊,关山三个奶牛小区,本组就有一个,全组现有奶牛40多头。
最近几年,甜瓜种植发展迅速,瓜地又套种棉花,使村民增加不少收入。2009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
本组景姓、乔姓占大部分,另有张、李、潘、王、黄、赵、田、金、刘、朱、高、温、毛等姓氏。
二、“二衙”的历史
【明代关山的西安抚民厅】阎良区境在唐贞观八年(634年)撤粟邑县并入栎阳县后,一直无县级建置。直到万历年间,才有了西安府的派出机构——抚民厅。《清一统志·西安府三》载:“关山镇,旧名上寨,地界临潼、渭南、蒲城、富平四县之交。明万历初改为镇,筑城,移西安府同知驻此。后裁。本朝设县丞驻此。”关山镇城周长四里四,俨然像一座县城。明时,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为什么要在关山设抚民厅,这是由关山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治安状况决定的。抚民厅的位置即是今关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据雍正八年陕西巡抚武格的奏疏可知,当时抚民厅占地九亩七分。抚民厅裁撤后,此处成为荒园。
【清代临潼县丞驻关山】县丞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仅次于县令,主要负责文书、仓库管理工作。县丞多驻县城内,为管理方便,也有个别驻在偏远的镇店。临潼县丞驻关山镇,原因也是一样。万历年间,筑关山镇城,设抚民厅。抚民厅裁后,关山地区的治安再度陷入混乱。为维持地方治安,清廷将临潼县丞移驻关山镇,负责临潼县渭北诸镇的民政、治安、粮税事宜。
清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日,陕西巡抚武格根据临潼知县陈齐贤、西安知府王绍文所请,在请移临潼县丞驻关山镇的内阁文档中称:“关山镇为四县扼要之地,路途四达,匪类易滋,请移临潼县丞驻关山镇弹压。”这说明了县丞移驻关山的原因。《清世宗实录》卷98“雍正八年九月戊寅”条下云:“移陕西临潼县县丞驻关山镇,从陕西巡抚武格请也。”由上可知,临潼县丞移驻关山镇的时间为雍正八年(1730年)农历九月戊寅,其目的是为了弹压当地匪类,维护社会治安。
从雍正八年至清亡,驻关山镇的临潼县丞多达数十名,其事迹可考者有张维信、陈丙焘、周采臣、罗文绣4人。张维信,甘肃皋兰人,同治元年,义军攻破关山镇城,被杀;陈丙燾, 福建人,同治兵燹后,抚恤有方,被载史册;周采臣,浙江上虞监生,同治六年,捻军攻关山,与守将花翎都司杨辉玉阵亡;罗文绣,字汉章,安徽人,光绪三年陕西大旱,协临潼令沈家祯赈灾有力。他与候选县丞张益洲负责关山、阎良、康桥、武家屯的赈务,发放粮食,组织农民复种,从省慈幼局将临潼籍儿童领回,挨家送还,在当地群众心中留下了很好印象。
岁月沧桑,清代的县丞署早已不存,但仍有文物可印证这段历史:同治年间的临潼县丞印至今仍存,现被陕西省文管会收藏,印文为“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形制为长方形(武官印),印左侧刻有“同治四年十二月”;另有关山城西门石匾“嵯峨拱翠”,为嘉庆年间县丞赵渭宾所书,北门石匾“山屏斗耀”为同治年间县丞安志达所书,至今仍存。
【民国时期临潼县佐驻关山】辛亥革命爆发后,驻关山的临潼县丞署人员如鸟兽散,关山进入无人管理状态。民国二年(1913年),临潼县在此设立县佐署,县佐驻此,管理临潼渭北政务。1919年陕西靖-在此设立临潼分县,隶属靖-管辖,与临潼县并存。靖-解散后,临潼县佐仍驻此。1930年,撤销县佐。
1930年,关山镇发生声势浩大的 “交农事件”。当时,阎良一带久旱无雨,颗粒无收。驻关山的临潼县佐徐联科不顾农民死活,横征暴敛,把农民逼上了绝路。关山镇的农民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四十八堡的数百名群众,齐奔至县佐署,与镇内驻军联合,活捉县佐徐联科,将其处死在阎良镇东门外。
三、重大事件
【郭自兴杀四门】辛亥革命后西安随即光复,驻关山县丞闻风逃窜,一伙“刀客”乘机而起。这些人主要是一些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随身携带一把关山打制的刀子作为防身和格斗的武器。这种刀子长约三尺,宽不足二寸,刀背剑首,可刺可砍,十分锋利。“刀客”们成分复杂,良莠不一。有的逛庙会、下赌场、当保镖、贩私盐、闯关卡,蔑视官府,行侠仗义;有的则-、破门入户、杀人越货、鱼肉乡里、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恨之入骨。时在西安的同盟会员郭自兴闻讯回乡,联络地方知名人士戴捷三等,鸡毛传信,组织丁壮百余人,利用关山逢集之机,缉捕“四名刀客”,在四个城门外处决。连斩四恶匪,群众拍手称快,奔走相告,“郭自兴杀四门”的佳话不胫而走。
【靖-坚守关山】1918年2月,靖-攻西安未克,遂撤回渭北。4月15日,陈树藩率部15个营号称精兵四万进攻渭北重镇关山,双方在关山及周围地区形成对峙,关山城危在旦夕。靖-左路总司令曹世英与高峻奉命坚守关山城。守军利用城上垛口严密防守,在四周城壕巧作布防,城壕外的关键处则多挖防坑,以木盖半,上堆厚土,以避炮击。-白天胆怯,只能乘夜偷袭,连攻多次,皆被击退。后因田市失守,战局急变,-东撤。同年11月双方停战。1919年2月,双方在上海议和,商定划界事宜。在划界代表未到陕西之际,陈树藩遣姜宏模再攻关山。当时高峻在白水,关山城内仅有步兵一营,只以书记曹济清为留守,力量太单,军民无不担心城池难保。但姜宏模自此前的下邽之败后,元气大伤,虽经短期休整,军械士卒仍不如前。3月27日,交口、相桥战事剧烈,姜宏模大举围攻关山。靖-第三路第一支队杨虎城命秦振西率部防守青市,任子扬率部并骑兵一连防守青市西北及官道刘家一带,严密守御,日夜不懈。故虽界防失守,关山终未动摇。至4月21日,姜宏模兵退。同年5月,陕西划界基本结束,靖-统辖渭北东部,形成隔渭河与陈树藩南北对峙的局面。
【许权中旅驻关山】1927年7月,0员史可轩、许权中率领中山军事学校和国-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合编成的一个旅由西安到临潼交口镇,然后北上求生,不意史可轩在富平美原被害。部队在许权中带领下“投靠”驻富平一带的陕军冯子明。冯子明将这支部队改编为独立第三旅,以许权中为旅长,驻防关山镇。
许旅驻扎关山后,成立旅党委,高克林任书记,许权中、杨晓初、张汉泉、高志凯等为委员。部队在关山主要是休整,并收容一些被敌人追捕得无处藏身的0员、共青团员,同时设法壮大队伍。旅部驻在关山原县丞衙门里。为了激励斗志,部队粉刷了丞署前的照壁,上写:“处境应卧薪尝胆,环境不容我苟安;不怕茹苦含辛,时者不允你偷生。”
据许多老人回忆,许旅驻关山时,部队操练很紧,每天早晨绕城跑步,上下午非操练即上课。同时整修关山城墙以加强防务。建国前关山城墙四角墩台上土卷的窑洞即是许旅驻防时所修。
原住本镇山陕村,现住交口孙赵村的郑风泰回忆许权中旅驻关山的情况时说:许权中治军甚严,不许士兵游街,不许骚扰群众,在市场要公买公卖。部队爱护群众,体恤农民疾苦,不乱派东西。部队办公桌凳及岗楼全系战士打胡基用泥土制作,未向农民派夫。许权中及杨晓初等常到农村访贫问苦,下乡时自带干粮,不到群众家吃饭。凡遇到学校或私塾必进去与老师和学生交谈,给大家讲努力学习救国救民的道理。部队领导的生活很简单,一次郑风泰到司令部去,见他们正吃饭,仅有辣子和食盐。郑说:你们太苦了。许权中说:农民生活比我们更苦,我们应和农民、士兵一样地生活。
许旅在关山驻扎两个月后移防三原、高陵、蓝田,后又转移到商洛。1928年5月参加了渭华起义。
【关山的解放】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关中东部发起春季攻势,驻守渭北各县的-军队大多逃窜。当时驻关山的-39军向南逃去,镇政府和派出所也如鸟兽散。0地下党员李生枝、傅春玉和从临潼县回来的张鸿德,一方面收缴镇公所流散人员的0,一方面与小学教师梁汉章、王成章等组成“临时工作团”维持地方秩序。与此同时,派傅春玉到蒲城找0蒲城县委书记刘拓,研究关山解放后政权建设等问题。
2月22日晚,第一野战军二纵队十六支队前哨骑兵八人在安科长率领下来到关山,由油坊负责人张述章接待后住在傅家油坊。第二天安科长找到地下党员李生枝、焦棋宝等了解情况。不久傅春玉也从蒲城回来。2月24日下午4时许,第一野战军二军六师第十六支队进驻关山,关山群众欢庆解放。
不久二军军部进驻关山,副政治委员王恩茂、政治部主任左齐约见地下党员李生枝,根据军部意见在关山建立政权,派李生枝为关山区区长,二军组织部派白毅为区-。李生枝、白毅在关山小学召集梁汉章、王成章、傅春玉、乔春荣、李桂山、房志昌等,组织区政府。不久0临潼县工委书记张仲涛和宣传部长芦士奇率领工作团来到关山,派李恩道同志任关山区委副书记。
3月初,-军队反扑。根据二军军部指示,区政府动员全镇190多辆车把关山存的1700多石麦子 全部运到韩城、合阳一带。解放军随之后撤。关山小学、关山中学的100余名师生随军撤退到合阳县雷家洼。其中大部分人参加了县工委举办的干部培训班,成为解放临潼的一支力量。
1949年4月下旬,第一野战军再次南下,关山第二次得到解放。关山区政府在合阳改组,5月初回到关山。
四、本村人物
王成发 巨火组人。1936年参加红军,1945年还乡。建国后任关山农民协会主席多年。已去世。
王成武 生于1919年,巨火组人。1937年参加义勇军(后改为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0,积极投身抗日,作战英勇,曾打死数名日本兵,任机枪班班长。1940年因参加百团大战,多处负伤。1946年伤残退伍。
郭振东(1918~2002)恒一组人,0党员。曾任关山远景农业社第一任主任,后又长期任关山大队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公正廉洁,处事公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稳妥地处理各种事端。尤为可贵的是在“大抓阶级斗争”的年代,不搞极端化,能灵活地应对时势,尽力避免伤害无辜。至今为百姓所怀念。
潘鹏义 生于1928年,恒一组人。曾就读于关山小学,西北工学院毕业。他学习刻苦,成绩卓著。曾任天兰铁路副总工程师、铁道部西北研究院院长。曾主持“西韩”、“天兰”、“宝成”等铁路的设计修建工作,并赴越南等国支援其铁路建设。
李震亚(1920~1998)警钟组人。在尧山中学上学时,曾参加0主办的三原安吴青年训练班。西北高等商业专科学校毕业,曾任阎良镇银行行长,后负责组建榨水县银行。关中解放后,到新编第五军,任中校出纳主任。1950年初,在四川通江县随军向解放军投诚。1955年被戴上“历史-”帽子。1982年平反,参加关山乡政协学习小组。
王成章(1899~1977)早年毕业于西安师范,长期任关山小学教员、校长。曾任-关山党部书记,参与筹建四维中学。
房志昌(1917~1972)醒钟组人。中国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1946年,任岐山县会计主任,后任大荔县会计主任、-大荔县党部书记。解放后供职于临潼县商贸系统。1958年被错误处理。1984年平反。在工作中,以精明干练著称。曾两次以先进工作者身份赴京开会。
吴景廉(1898~1984)警钟组人。曾就读于渭北书院,毕业于关山小学。1930年后,曾任五区区长。又多年执教于关山小学,乃饱学宿儒之士。
刁茂林(1926~1998)恒东组人,毕业于四维中学。解放后,任关山第一任乡-兼乡长,后调任新丰区区长兼书记。后又任临潼华清剧团团长、书记。
于全寿 生于1954年,0党员,关山村警钟组人。关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阎良区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2008年被陕西省委授予“郭孝义式的支部书记”荣誉称号。
于全寿1990年开始干基层工作,在全区率先推行农田机耕、籽种、灌溉、施肥、管理、收割“六统一”的耕作办法,节省了劳力和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后又组织群众平整土地200多亩,变旱地为水浇田。2002年,关山街道拓宽改造,先后动迁4个单位,30多户,于全寿做了大量的说服动员工作。紧接着,他又带领群众修通了两公里长的通慧路,从而彻底解决了关山街南北通而不畅的历史问题。1994年—2003年的十年间,村上筹资70多万元对关山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同时又建成了北新街商业区,修通了通往张桥和官底的柏油路。2007年,新农村建设在关山全面展开,历时两年,完成340万元投资,终使关山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期间,于全寿起了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他还敬老怜贫,关心弱者,曾帮助数十户困难群众盖起了新房,帮助孤儿杨春彦建立起了家庭。
冉永宁 生于1968年,晓一组人。1986年参加工作,现任阎良区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关山村革命烈士简介:
王忠义 关山城内巨火组人。1949年12月参加革命,0党员,1951年阵亡于朝鲜。
王兴堂 关山城内恒东组人,0党员。1946年参加革命,1952年阵亡于朝鲜。
丁天鹏 关山城内警钟组人。1949年12月参加革命,1951年阵亡于朝鲜。
戴宏信 关山恒一组人,0党员。1948年参加革命,1951年赴朝途中牺牲。
五、文物古迹
【关山镇城】 关山镇城,万历十七年(1579)由西安府同知高拱辰主持修建,后世多次补修,建国后逐渐拆除,今存墙垣和护城河残迹。另据1988年文物普查资料可知,关山建城史可上溯到汉代,明城当在汉城的基础上扩建。
关山镇城用黄土筑成,日久塌圯,曾经多次修补。清嘉庆年间,临潼县丞赵渭滨主持重修,有南门西门石额为证;光绪时,团总张俊明、县丞阎佐尧、武生戴官荣曾带领民众修补过;1921年,李虎臣兵驻关山时为加强城防,也曾补修。农业合作化前的关山镇城,东西700余米,南北400余米,周长四里许,基宽近两丈,顶宽五六尺,高二丈有余。顶上有城垛,垛高过人,绕城一周,上有炮眼对外,用于观察防守。城墙外有旱台,台外有城壕。壕宽近三丈,深在一丈外,绕城一周。城门外修有砖木小桥,桥下流水,桥上行人过车。若遇暴雨,洪水由西北角入壕,从东南角流出,既排水,又护城,更便防守,真是巧夺天工,一举三得。城之四角均向外突出丈许,形成方形平台,名曰“炮台”。台面平整而阔,上有民国时土坯砌成的窑洞一面,可存枪械弹药,当为许权中旅驻关山时所筑。镇城四面各有城门一座,青砖砌成,白灰勾缝,上有城楼三间,供守城官兵之用。城楼砖木结构,青瓦盖顶,向外留有炮眼,可望可射,内开一门两窗,建国前常有逃难之人留居。城门洞宽近两丈,纵深五丈左右。门设两道,每道两扇,门质松木,上钉泡钉,结实耐用。两道门中间的城体上有一小窑,原供守门者住用。城门日出而启,日落而关,可疑人员绝难入城。城门内两边各筑土堆一个,紧贴门洞,名曰“土牛”,作用是加固门洞。“土牛”侧旁有“之”字形土坡,可拾级而上。若遇敌攻,拆桥关门,固若金汤。四城门上方各有一青石门楣,东门书“洛水环清”,意为登城东望可见洛水环绕;西门上是“嵯峨拱翠”,取嵯峨青翠,直扑眼底之意;南门是“渭北长城”,彰显了古镇的雄伟和位置的险要;北门书“山屏斗耀”,意取群山为屏,北斗高照。四面门额既点明了古镇的地理位置,又表现了关山古城的雄伟显要。
关山镇城不仅大而雄,内部设置更为许多城镇不可比拟。城内总体布局为三街十巷,即北街、中街、南街,十巷为冉家巷、王家巷、当铺巷、鸡市巷、更道巷、涝池巷等。全城分为东北、正东、东南、西南、正西、西北六部,城外亦有东北、正东、东南、西南、正西、西北六路。直到农业合作化前,人们还以××部称其相应之位置,后来逐渐被××社、××队、××组所替代。南北二街为居民区,中街多为商户。城内有“二衙”、会馆、文昌阁、检阅台、教坊、城隍庙、戏院、戏楼等多处建筑。“六路”、“六部”和这诸多设施在方圆百里的镇城中极少见到,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王懋暨夫人贺拔氏墓志】此墓志于1995年在关山镇财政所后院的土壕里被发现。志盖已佚,墓志为青石质,正方形,边长60.2厘米,厚9厘米。志文楷书,共计824字,部分残损。墓志2002年4月被西安市考古研究所征集。该墓志涉及北魏孝武帝入关、沙苑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和阎良的行政区划颇有价值。该墓志说关山村所在的荆山段在北周、隋代称作中华原,属广阳县万年乡。墓主王懋(515年—559年),字坦度,为太原晋阳人。履立军功,魏废帝二年(553年),官拜南岐州刺史,进爵为安宁郡公,增邑加上前封为两千户。魏恭帝二年(555年),进封大将军、大都督,不久兼封小司寇。后死于任上。志文又称“夫人贺拔氏,字二娘。关中大行台、尚书左仆射、太傅、清水武庄王岳之第二女也”。生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卒于隋开皇七年(587年),享年五十四岁。
【盛唐打马球俑】1981年9月,关山村醒钟组发现一座天宝年间的唐墓,出土了大批陶俑,其中四件高各8.3公分,长13.5公分的白陶彩绘打马球俑,造型精巧,神态逼真,姿态优美,实属罕见。陶马的两耳直竖,头向前伸,四蹄腾空,如跃如飞。四个击球员,头戴幞头,身穿长袖衣借着马的惯性伏身在马背上,个个身体前倾,神情专注,作出各种不同的击球姿势。
【重修太白庙碑】原在关山城内西南部的太白庙内,现存关山小学。碑文记载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当地村民捐资重修太白庙之事。碑高185厘米,宽64厘米,厚12厘米。碑首中央书“三元大帝”。当地庠生赵子升撰文,刘霞实书丹。
【路毙碑】原在关山城东南“义园”,现存关山小学,记载崇祯年间当地人乐善好施,收葬流民于关山“义园”之事。
【关山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关山村西,面积9.6万平方米,南侧可见文化堆积层0.5~2.5米,灰堆中有大量红、灰和彩陶陶片。其纹饰有绳纹、弦纹、堆纹等。器形有陶罐、陶钵、陶环、石条、石铲和骨针等。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晚期文化遗址。
【古井遗址】 位于关山村北450米处,属汉代遗址。该井由灰陶圈筑成,陶圈直径为0.72~0.90米,高为0.27~0.32米,上沿厚0.03米,下沿厚为0.025米,井圈七层。
【砖瓦窑遗址】 位于关山村北,属汉代文化遗存。古窑于1988年8月29日被发现。窑平面呈圆形,直径2.6米,残存深1.7米,窑壁厚约60厘米,为墨绿色。窑内土中发现有大量粗绳纹筒瓦和板瓦残片。
【王孙蔚墓】 在关山村东南一里许,1960年兴修水利时被毁。
【双塔】在关山城东南半里许,原有两座砖塔。一座为三层砖塔,为康熙九年(1670年)所建的默和尚灵塔。1940年被拆。塔址已为居民房屋叠压。
【兴唐寺】在关山城西门外西北角半里许,清末毁于兵燹。
六、教育简史
【关山小学】渭北书院是今关山中心小学的前身,位于关山城内东南角。辛亥志士郭希仁、民主人士郭则沉等一批英才曾在此执教读书。
学校前身系明代万历年间的社学,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改为渭北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历时两年告竣。光绪三十年(1904年),渭北书院改为渭北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渭北国民小学。1916年,军阀混战后曾一度停办,后在李虎臣的支持下,重新开办。1926年,学校改名为临潼县关山国民小学。1935年,关山镇设立联保处,关山小学成为关山中心国民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名为八区一完小,后更名为关山中心小学。“文革”中曾一度改名为红旗小学,旋即恢复旧名。1987年因区划调整,关山中心小学划归阎良管辖。
渭北书院最初占地十亩左右,原址在今关山小学南部。1921年,张力如任校长后,学校面积扩到23亩。1943年,王成章任校长,又扩到35亩左右,这时校门开在西面。1985年,学校经过一次较大规模重修。2007年拆除了危旧校舍,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和操场。现在,学校共有813名学生、49名教职工。实验室达到省上一类标准,图书室藏书一万多册,微机室拥有电脑67台,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齐全,成了周边地区最好的寄宿制学校之一。
【关山初级中学】1980年筹建,位于关山高中东邻,坐北朝南,占地五十亩左右。1984年9月建成开学。至1995年全校共有25个班,学生2000余人,教职员工120余名。2000年后,又新建了教学楼,增设了电脑教学室,成了现代化学校。
现今的关山初中,面貌焕然一新,建筑面积16238平方米,现有学生1550名、教职员工115人,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关山高中】1939年,地方知名人士郭宇晴商于其兄郭自兴,准备筹建一所初级中学。郭自兴赴西安会晤邓宝珊、冯钦哉,两人各捐助大洋壹仟元。关山群众闻听办学,全力支持,捐钱、捐物甚为踊跃。1940年秋,在关山东门外原东岳庙废址上建成四座教室、五间办公室、教师学生宿舍各一栋、门面房五间,学校初具规模。遂即开学,当年招收学生两个班。
该校最初名为“四维中学”,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和蒲、富、临、渭四县维持之意。校名为当时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捷三所题。
初建时为私立中学,1945年由国民政府接管,校名为“临潼县第二中学”,校长为冯树梅。1958年增设高中部, 1981年改为五年学制,1984年恢复“三、三”制,后将初中部划归关山初中,从此成为单一的高级中学。
近年来,关山高中有了质的飞跃。学校建设远景规划基本到位,校园布局完全定型,一座现代化的高中声播周围四县。2010年有44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教职员190余人。2005年获市重点中学称号。2008年9月获省标准化高中称号。
七、特色介绍
【锣鼓】各组都有,春节前后及有喜庆大事,都有锣鼓助兴。尤其到每年腊月二十前后,鼓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新春在望鼓满城”的感觉。锣鼓有一定的曲调,如《三战吕布》、《南瓜蔓》、《堆子调》等,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音调激越。
锣鼓表演中最为惊险叫绝的是“跑骡车”。跑骡车时选取坚固结实的马车,强壮的骡子。骡子脖系铜铃,额缀红缨。赶车的人必是年轻力壮、身手利索、技术一流的好把式。车上锣鼓一响,长鞭挥动,骡子直奔而去。锣鼓声、鞭子声、欢呼声、口哨声此起彼伏,万众欢腾、闹声如潮,令人振奋陶醉、忘乎所以。车到了街宽人稠处,几个头扎白毛巾,身穿黑绸缎坎肩的小伙子,倏地蹿上骡背,拳打飞奔壮骡,并在其背不停地翻身腾越,骡子随之四蹄奔腾,鼻喷白气,人群则立闪让道,骡车飞奔而过。若遇转弯,车速不减,锣声更大,鼓声愈响,关中人的彪悍、勇敢和粗犷秉性一展无遗。遇此骡车,常常人山人海,观者如潮,无不欢呼雀跃,为其惊险刺激而倾倒。
【关山蹩鼓】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来源于蒲城县的荆姚、渭南的田市一带,清末引进,迄今已有4代约100余年历史。冉恒升、李希成、李建民、冉光阜,分别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蹩鼓”常用鼓点有“引子”,如《双鞭》、《八仙过海》、《三战吕布》、《太平歌》等,后又增添了西安鼓的内容。“蹩鼓”的服装和动作因人而定,无固定程式。表演时将大鼓置于中央,击云锣、铙、钹、大锣者排成两行紧密配合。锣鼓声中,击鼓者表演“回头望月”、“鼓上筋头”、“小翻”、“转身包脚”等舞蹈动作。演奏起来,锣鼓齐鸣,动作刚劲优美,节奏欢快热烈,把民间锣鼓、武术、舞蹈三者融为一体,彰显了关中人民淳朴、乐观、豪放的性格,令观者精神振奋,情趣高涨,立即联想到八百里秦川欢天喜地庆丰收的景象。1985年参加临潼县春节调演获奖;同年,中央民间歌舞研究室对其表演做了录像和鼓谱录音,并在《西安电视台》播放。1987年后,关山“蹩鼓”多次到城区为群众表演,声誉很高。2008年关山“蹩鼓”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乐班】关山地区还有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叫“自乐班”。最早的领头人叫冯万正。他为人宽厚、善结人缘,联系本村及周边的民间艺人不时演唱。谁家有红白喜事,一邀即去,一般多唱秦腔,有时杂以眉胡。大部分人身兼数艺,既能唱又能吹拉或敲击乐器。唱完后,主人必盛情款待,但他们绝不要报酬。
“自乐班”的主要演员有冯成信、吴建明等,琴师有李德贤,鼓师为冯万正、张秉均。李德贤的长号尤其有名,有“长号一吹十里响”之誉。
“自乐班”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成了“关山业余剧团”,曾赴附近各县演出过《打镇台》、《斩秦英》、《四进士》及现代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多为义务演出,影响较大。直到现在,关山自乐班还不定期地活动着。
【抬芯子】关中地区有抬芯子的传统,关山村的芯子更胜一筹。抬芯子俗称耍“社火”,形式有“竹马”、“旱船” 、“小跷”、“高跷”、“车故事”、“马故事”、“血故事”、“狮子龙灯”等,锣鼓及“跑骡车”和抬芯子配合上场,浑然一体。周边村子也常出动锣鼓助兴,有时多达十多家锣鼓队,气势宏大,热烈异常。
芯子扮演的主要内容为传统戏曲,像《三打白骨精》、《三娘教子》、《孙猴盗扇》、《牛郎织女》、《五女拜寿》、《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芯子中的人物都由孩子扮演,这是因为抬起来平稳省力。
芯子机关衔接巧妙,机构连接处多用衣物或其它道具遮掩,令人迷惑不解,增加了其艺术性,有无穷的魅力。
之所以叫“抬”芯子,过去可真是人抬的。用好的木材做成一个大方桌,桌面厚约二寸,桌腿二寸见方。桌子中间钻一方孔,芯子的铁架主杆由孔穿下,主杆吊有重物,以免倾覆。主杆上部才是各部插榫接头,曲折巧妙,尽在于此。抬芯子的人,都选身强力壮的青年。每台芯子最少四人,有的需八人才能抬动,并要不时更替休息。现在的芯子则完全靠机动车牵拉了。
每逢抬芯子时,关山人接亲呼友,各家亲朋满屋。演出时,到处锣鼓喧天,观者络绎不绝。卖小吃的生意人也赶趁商机,闻风而至,沿街叫卖,甚为热闹。
最近一次抬芯子是2007年,村两委班子组织各组积极参与,共抬了三天,博得全区人民的好评。
【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关山创作基地】 2011年元月9日挂牌成立,位于关山村巨火组。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题写了牌匾。基地主任冉学东表示,将以基地作为文化平台,团结文友,勤奋耕耘,让这里的文学成果像甜瓜一样,香满神州,甜透民心。基地出版有季刊杂志——《荆山》。
【晶晶面业有限公司】本村村民张建华2006年创建,位于关山城西北角,西延铁路西侧,占地36亩。现有面粉生产线、挂面生产线各一条,仓储房两座。每日加工面粉260吨、挂面20吨。晶晶面粉质量稳定、口感细腻、滑爽筋道,畅销西安、渭南、榆林和省外,拥有直接客户群体15万人。公司现有职工1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2009年上缴税金51万元。企业先后获得了“模范经营单位”、 “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该公司吸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每年为员工发放工资100多万元;同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累计捐款3万余元。
【关山刀子】“刀客”是清朝道光年间至民国初年关中东部渭河北岸的一批特殊人物,主要是一伙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随身携带一把“关山刀子”作为防身和格斗的武器,群众称其为“刀客”。关山刀子长约1米,宽约2寸,刀背剑首,能砍能刺,极为锋利,为关山镇城内铁匠锻造。光绪年间的于德明因打刀子而闻名一方。“刀客”最初形成于以关山为中心的蒲、富、临、渭四县交界处,以后发展到蒲、富、渭、同、朝、韩一带。
【建设成就】 1996年通慧路(南北主干商业街)开工,1998年末建成,这是一条南北走向,长2000余米,宽30米的商贸大街。紧接着,在两委会的带领下,又进行了南北老街的扩建及路面硬化工程,使关山群众摆脱了几千年的泥泞路。
2002年5月开始修建北新街(北关外东西大街)及农贸市场。北新街主干道全长400米,宽25米,两边人行道各7米,全部布置了绿化带,安装了新式路灯。去年又在十字中心修了40多米高的灯塔,一到晚上,两边路灯齐照,灯塔光芒四射,成了古镇标志性的建筑。农贸市场40亩大,有固定商户六十多个。北新街中段又建成了关山汽车站,面积有四亩多,每天有八十多次班车往返于阎良、临潼、渭南、西安等地。2009年,该站被定为“陕西省乡镇示范汽车站”。
2007年,村两委会领导群众正式启动了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现在的关山马路畅通,街灯通明,房舍鲜亮时尚,路两旁绿化、美化一新,人车川流不息,各种经营迅速发展,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关山村附近有阎良航空科技馆(阎良飞行体验馆)、高家民俗大院、秦汉栎阳城遗址、义和遗址、古栎阳桥等旅游景点,有阎良相枣、阎良甜瓜、阎良酥梨、小炒泡馍、雪魁相配等特产。